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谈任意撤销权在赠与合同中的适用
浅谈任意撤销权在赠与合同中的适用
第一,将赠与合同重新定义为实践性合同。若赠与合 同为实践性合同,出现上述案例中情况时,受赠人就可依 缔约过失责任请求赠与人给予损害赔偿。缔约过失是指 一方当事人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相对人损害时所承担的 赔偿责任。在准备阶段的缔约过失始于要约生效,终于合 同成立。它所保护的是合同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在赠与 合同中,受赠人与赠与人在达成合意后就产生了某种信赖 利益,体现在受赠人因相信赠与的事实而在这一基础上所 作的各种准备活动。如: 与他人缔约、准备仓库等等。一 旦对方撤销赠与,就会导致进行这些活动的基础丧失,而 使得受赠人的利益受损。而就这一侵害事实,受赠人寻求 救济的方法无非是以赠与人违约或侵权为由请求损害赔 偿,然而任意撤销权的合法化使得这两条路都走不通。且 由于赠与合同是诺成性合同,只要双方达成合意合同就成 立并生效。因此也无法构成缔约过失责任。但是,如果按 照实践合同的定义,由于标的物还未交付,赠与合同还未 成立,可适用缔 约 过 失 责 任 向 赠 与 人 为 损 害 赔 偿 之 请 求。 当然,这样一来,就保护了受赠人的利益,同时从另一方面 讲,也防止了赠与人滥用任意撤销权。
律。通过法律解 释 能 够 增 强 法 律 本 身 的 公 正 性、说 明 力, 反过来提升法律的权威性,巩固法律的地位。
法律解释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司 法 解 释 当 然 具 有 以 上几大功能。我国《合同法》对于赠与合同就存在着诸多 漏洞亟待解决,如 没 有 规 定 在 赠 与 人 撤 销 赠 与 合 同 后,受 赠人的损失如何得到赔偿。显然,根据公平正义原则赠与 人理应为其行为付出代价。利用司法解释来解决这一问 题就具有其特 殊 的 优 势。 首 先,其 制 定 程 序 较 为 简 单,不 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而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直 接下达。其次,针 对 性 强,司 法 解 释 一 般 都 是 针 对 实 务 中 案件的共性问题 提 出 的,用 以 解 决 法 律 在 适 用 中 的 问 题。 且在我 国,司 法 解 释 的 司 法 过 程 中 有 着 不 同 一 般 的 地 位———人民法院可以 直 接 使 用 司 法 解 释 来 作 为 审 判 的 依 据,相当于法律 的 渊 源。 但 是,就 赠 与 合 同 的 任 意 撤 销 权 而言,司法解释有 一 个 显 著 的 缺 陷,就 是 无 法 解 决 合 同 法 中关于赠与合同立法结构混乱和与法理矛盾的问题。为 了解决这些 立 法 中 的 问 题,只 有 从 根 本 下 手 修 改 立 法 体 例。
综上,就解决上述案例中体现出的受赠人信赖利益得 不到有效保护的 问 题,有 很 多 措 施 予 以 解 决,由 此 而 引 发 的有关立法混乱的问题也应该引起立法者的关注,希望我 国的立法者可以对这一问题认真思考,完善和规范我国关 于赠与合同的立法以及实践。 参考文献 [1]崔建远. 合同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3. [2]江朝国. 保险法第一百零五条之撤销概念在民法撤销
收稿日期: 2010 - 09 - 26 作者简介: 严雪( 1988 - ) ,女,广西陆川人,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 2007 级法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 法律。
·52·
没有规定。但近代合同法适应市场经济关于交易便捷和 安全的双重要求,合同以不要式为原则,仅要求某些特殊 合同须采取特定形式。我国《合同法》第 10 条规定了合同 订立的形式,其第二款的反向推理就应该是: 法律、行政法 规没有规定采取书面形式的,合同为非要式。而在合同法 分则有关赠与合同的规定中并没有特别规定合同的订立 形式,因此可以 将 赠 与 合 同 推 定 为 非 要 式 合 同。 综 上,我 国赠与合同是诺成并且非要式。比照国外的立法例,不难 发现我国对于赠与人履行合同的约束来自与诺成性合同 成立后合同自有的约束力。促使赠与人履行合同。但为 了保护赠与人的 利 益,我 国 合 同 法 又 规 定 了 任 意 撤 销 权, 如此一来就与合同的约束力相抵消,容易造成赠与人滥用 撤销权而无所顾忌,以至于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那么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这一案例涉及 到 我 国 赠 与 合 同 中 的 两 个 问 题,首 先、 受赠人的请求权因任意撤销而告落空; 其次、受赠人因对 赠与人的信赖所为的准备活动所受的损害因任意撤销权 而无法得到司法救济。这两个问题把矛头直指我国合同 法对任意撤销权的规定。
一般认为任意撤销权是指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财 产的权利转移前,赠与人基于其意思表示而撤回赠与的权 利。该撤销权之所以有任意之名,其原因在于对于非经公 证之赠与以 及 非 具 有 社 会 公 益、道 德 义 务 性 质 之 赠 与 而 言,在赠与物 权 利 转 移 前,赠 与 人 无 须 任 何 理 由,即 可 撤 销。我国《合同法》也在第 186 条规定了赠与合同的任意 撤销权,此条规定: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
笔者认为可以增加行使任意撤销权的限制,以确定赠 与人的请求权和保护赠与人的信赖利益。如在立法中模 仿要约之不可撤销的情形规定以下情况赠与人亦不得行 使撤销权。第一、赠与人确定了赠与时间或者以其他形式 明示赠与不可撤销; 第二、受赠人有理由认为赠与是不可 撤销的,并在此基础上为一定行为的。因为要约之不可撤 消同样是为了保护受要约人的信赖利益,二者有相同相通 之处。但第二点受赠人为的行为以必要为限,并且受赠人 需付举证责任以证明他为的行为与赠与合同有因果关系。 同时由于撤销权是形成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笔者认为应 该规定合法行使的撤销权的情形( 包括现行立法对撤销权 的限制以及上文建议添加的规定) 受一定除斥期间的限 制,并且确定受赠 人 的 撤 销 权,以 免 交 易 处 于 不 稳 定 的 状 态。
一、从赠与合同的性质入手解决问题 在这一点 上 我 们 着 重 谈 论 赠 与 合 同 的 诺 成 性、实 践 性; 要式与非要式的问题。关于赠与合同的性质问题历来 法学界都存在着争议。各国立法也适用不同的立法体例。 依照《法国民法》第 931、932、933 条之规定,赠与合同为诺 成性合同,且为要式合同,对赠与合同作 较严格的限定。赠与一经受赠人以合法方式接受,即 对赠与人发生约束力,不得随意撤销。德国民法与法国民 法相似,也规定赠与合同为要式合同,须经公证方始生效; 日本民法典第 549 规定: “赠与,因当事人一方表示将自己 财产无偿给予相对人的意思,相对人受诺,而发生效力。” 第 550 条进一步规定书面赠与合同不得撤销。瑞士和俄 罗斯则将赠与合同规定为实践性合同。综上,我们可以得 出这么一个结论: 一般将赠与合同定性为诺成性合同的会 辅以要式合同 的 规 定,如 书 面、登 记 等。 其 余 的 则 是 以 实 践性合同来定性的。《民通意见》128 条规定: “公民之间 赠与关系的成立,以赠与物的交付为准。”从中可以看出赠 与合同在《合同法》颁布之前是实践性合同,即以交付行为 为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而我国在此之后制定的合同法 并没有明确规定赠与合同的性质,但是从合同法第 185、 188、189、195 条可以推断出我国合同法是以诺成性合同来 为合同定义。这一改变的初衷是为了借合同的约束力来 保护受赠人 的 利 益,可 上 述 案 件 证 明 了 这 一 规 定 事 与 愿 违。 关于赠与合同要式抑或非要式的问题我国合同法并
体系上之解释[J]. 万国法律第 121 期. [3]孙 晓 编. 合 同 法 各 论[M]. 北 京: 中 国 法 制 出 版 社,
第二,彻底修改立法。我国《合同法》第 188 条规定具 有救灾、扶贫等社 会 公 益、道 德 义 务 性 质 的 赠 与 合 同 或 者 经过公证的赠与 合 同,赠 与 人 不 交 付 赠 与 的 财 产 的,受 赠 人可以要求交付。这是不是说没有以上情况的赠与合同 赠与人就不能请求赠与人交付了呢? 诚然由于赠与人的 撤销权存在,其效力相当薄弱,与通称之自然之债,颇为相 似。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二、从立法角度解决相关问题 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规范法律行为,以杜绝在法律 行为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 展,可是,《合同法》第 186 条的规定严重背离了制定法律 的初衷,人为地造成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这是 立法的疏漏,应当予以填补。那么要怎么扭转这种不公平 的现象呢? 第一,出 台 立 法 解 释,解 决 实 务 中 赠 与 合 同 的 问 题。 法律解释是指在一定的法律适用场合,有权的国家机关或 个人遵循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法 律文本进行阐释。其主要功能有( 1) 改良法律。任何法律 都有其局限性,通过解释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使不足之 处得到纠正和改进。( 2) 发展法律。法律的疏漏在所难 免,通过法律解释一方面可以及时填补法律漏洞、空缺,同 时也为查找法律空缺、完备法律奠定了基础。( 3) 巩固法
第二,模仿国外 立 法 例,将 赠 与 合 同 定 义 为 要 式 合 同 我们可以规定赠与合同必须经过公证处公证。这与我国 合同法中法定的不得撤销的规定相结合,也同时保护了赠 与人与受赠人双方的利益。对于赠与人来说,在未进行公 证之前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衡量这一增预行为的额可行性 和合理性; 对于受赠人来说在未进行公证之前不可能产生 所谓信赖利益,也不会有案例中的准备活动,其利益也得 到了保护。
以撤销赠与。”就本案而言,有人认为甲有权行使任意撤销 权,理由是此赠与合同不属于法定不可撤销的情况。亦未 交付赠与合同的标的物。但上文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无一 不是对受赠人利益的侵害也就是所谓的另一种不平衡。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 从赠与合同的性质入手解决赠与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平 衡问题; 二是从立法角度入手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 任意撤销权; 信赖利益; 请求权; 公平; 平衡
赠与合同在合同法上享有特殊地位,虽然赠与合同无 法增加社会财富,但也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 一则赠与人 以一定财产无偿的添加到受赠人财产之中,可以起到平衡 分配的作用: 二则通过赠与合同,可以沟通赠与合同双方 当事人的感情,满足对方感情的需要,进而起到融洽社会 的气氛,减少社会矛盾的作用。因此我国合同法对赠与合 同作了详尽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合同法对于赠与合 同的相关规定不 尽 完 善,忽 略 了 相 关 当 事 人 的 利 益 平 衡,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以下这个案例中:
甲是某地人,年少时受乙一饭之恩,成年后,经商赚下 了一份家业,想到乙对自己的恩惠,便答应乙赠予其人民 币 10 万。而此时乙正准备做服装生意,缺少启动资金。 甲赠其的 10 万元正好解其燃眉之急。于是欣然接受。双 方约定与 2006 年 8 月 1 日甲带钱到乙处。于是乙开始联 系供货商,以 及 销 售 商,和 仓 库 等。 并 与 他 们 签 订 合 同。 没想到,甲回家后后悔了,认为乙没做什么就给他那么多 一笔钱,自己太亏了。于是便对乙说: “我只给你一万。”这 样一来,乙与供货商等人的合同都无法实现了。合同当事 人向法院起诉乙,要求乙承担违约责任。乙因为利益受损 起诉甲。甲主张任意撤销权。
2010 年 第 21 期 ( 总第 212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世纪桥 Shi Ji Qiao
No. 21,2010 ( General No. 212)
浅谈任意撤销权在赠与合同中的适用
严雪
( 大庆师范学院 法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 我国《合同法》在体现赠与行为的无偿性的同时,为了保护赠与人的利益,规定了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用 来平衡赠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但是,这一规定本身的缺陷加上我国赠与行为规定的前后矛盾等结构性 失误又构成了另一种不平衡,本文从分析新的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入手,给出了适当的建议,希望纠正我国立法 关于赠与行为规定的结构性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