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的奥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呗、凑、囔、蘸、觑。
积累本课词语4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复述实验过程,理解蚂蚁是如何走路的。
3、懂得自然界处处蕴藏奥妙,有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蚂蚁是如何走路的。
三、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教学软件、录象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出示课题,读课题。
2 读生字。
Bei cou du nang zhan qu
呗凑嘟囔蘸面面相觑
3 开火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即时正音。
说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在课前教师应布置好预习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
(二)整体感知
1蚂蚁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动物,他走路有什么奥秘呢?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交流。
出示:原来,蚂蚁走路时,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仿佛一个“三角架”。
指导朗读句子。
小组演示,蚂蚁走路方法。
交流。
2 蚂蚁走路很复杂,那么课文里的“我”一定花了些工夫才了解到的。
根据提示,说说哪几节写了什么?
发现问题观察实验解决问题
交流。
说明:六条腿怎么走路?想必多数人不甚了了。
课堂教学可以从这切入,预习过的说一说,说不清的可以再读读课文。
文中有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孩子们未必能够想像出那种情景,所以可以组织揣摩交流。
(三)理解课文
1 引读第1-4节,指导到朗读词语:嚷嚷,读出同学们争执不休的语气。
2是啊,口说无凭,谁也拿不出证据,于是,大家决定做个实验,观察蚂蚁到底是怎样走路的。
小组交流。
指名交流。
完成练习。
3孩子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心情也一次一次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吗?
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
(1)可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谁也没有看出究竟。
怎么办呢?
(2)我们面面相觑,想不出什么再好的法子。
(3)“看,脚印!”不知是谁惊喜得大叫。
学生自由轻声练读。
同桌互读。
全班交流。
说明:通过完成表格联系,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我们”是怎样发现蚂蚁走路的奥秘的?分别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失落和喜悦,更有利于学生懂得揭示科学奥秘仅靠好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毅力也需要智慧。
(四)总结
教师总结,朗读全文。
说课要点
1、说教材
《走路的奥秘》是上海市二期小学语文新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群孩子发现蚂蚁走路秘密的过程。
故事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蚂蚁是怎样走路的?然后详细记叙了作者和大家一起研究蚂蚁揭示奥秘的过程。
研究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先是把蚂蚁“放在白纸上”瞪大眼睛看,后是“提起蚂蚁蘸上墨水”观察,最后借助放大镜才揭开奥秘。
整篇文章充满童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佳作。
2、说学情
学生刚进入三年级,面对阅读课文,主要是以自主识字为住,让学生自己分析读懂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设定能引领全文的问题,或部分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3、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是由学生习作修改而成,贴近学生生活,尤其是孩子聚在一起观察蚂蚁走路时充满童趣,学生非常喜欢阅读,并有尝试试验的兴趣。
但文中一些描写形状的词句,学生并不理解,如“品字形”的走路方法。
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更要读懂课文。
4、说教法
由于蚂蚁走路的奥秘是文章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最想了解的内容,因
此,在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切入,变序进行教学,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
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
当学生充分理解蚂蚁走路的规律后,在逆推结论得出的起因与经过,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5、说学法
以往阅读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突出的问题是不能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读懂”过程,成了教师把自己阅读活动的结果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变成学生思想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结尾还往往省略了使学生“读会”这一环节。
“自主学读”阅读教学以为阶段目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过程中学会读书。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制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观察蚂蚁走路的过程,让学生“读顺、读懂、读会”指导学生亲历“感知、理解、运用”的学习过程。
6、说实施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让学读顺、读懂、读会这一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读顺”属于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准备、了解”阶段。
首先,由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接着同学之间展开评议,或纠错,或补充,或解疑,尤其是本课5个生字:呗、凑、囔、蘸、觑,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正音,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然后指导学生找出文中重点,着力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即蚂蚁是如何走路的?孩子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让学生“读懂”课文,把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进行体会、归纳。
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归纳的内容,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复述,作到“读会”,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应用,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实录片段
师:自由读课文第5节,完成练习。
教师出示表格联系。
师:在练习之前,我们要仔细阅读表格里的每一项,弄清楚每一格要填些什么内容。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要求填的项目。
生1:第一列要求填写观察次数,第二列要求填写观察方法,第三列要求填写观察结果。
师:我们已经知道表格里要填写什么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去填写。
先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用了哪些方法,结果怎样,然后填在表格里。
学生自由练习。
师:小组讨论,商量一下该怎么填。
小组讨论。
师:谁能填写第一行。
生2:第一格里填第一次,第二格里填瞪大眼睛盯着看,第3格里填写谁也没有看出究竟。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填写。
师:第二行谁来?
生3:第一格里填第二次,第二格里填找来了红墨水,提起蚂蚁蘸上墨水,然后把它放回到白纸上。
师:为什么要蘸上墨水?
生3:想看蚂蚁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
师:是啊,那应该填什么呢?你能重新组织语言吗?
生3:蘸上墨水看脚印
师:这样就完整了。
结果呢?
生3:看不出有什么脚印。
师:这样就完整了。
第三行呢?
生2:第一格里填第三次,第二格里填用放大镜看脚印,第3格里填写发现脚印“品”字形排列着。
师:在大家的合作下,我们完成了填表,相信下次我们会完成得更好。
教学案例
在课堂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能停留在仅能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
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理解习惯,既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而要尽力培养学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孩子观察蚂蚁走路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读同、读顺,即在浅层次地理解字面上的意思,然后通过填表练习,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即按顺序写出观察方法。
最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观察蚂蚁走路时的心情变化,做到文情统一。
课后练习
一、辨字组词。
凑()囔()蘸()觑()
奏()嚷()焦()虚()
二、词语积累。
你能写出和“看”意思相同的词语吗?
三、选择两个词语,写几句完整的话。
面面相觑嘟囔议论纷纷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