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核心,不仅影响着自身融入社会的结果,还会通过他们影响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大环境,因此,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分析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针对性地探究和谐交往的理念,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工作,以下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对策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一)心理需求从生理规律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热情、自信、充满着了解欲和尝试欲的年龄阶段,当他们摆脱了中学时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步入环境相对宽松、轻松的大学校园,那种渴望了解和被了解、渴望参与和成功的“合群天性”被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

在回答“你是否参加过趣缘团体”的问题时, 68%的同学做了肯定的回答,仅有6%的同学回答“不喜欢”,还有一些同学回答“没机会”等。

在回答对“雅室大赛”的看法时, 89%的同学认为是“营造温馨家园”, 3%的同学回答“没兴趣”,另有一些同学回答“劳民伤财”等。

在回答“你心中最依恋的人是谁”时, 70%的同学选择了“母亲”。

28%的同学选择了“父母亲”,另有同学选择了奶奶或不作答。

在“你给家庭打电话的时间间隔”的问题上,回答“每周一次”的同学占63%,“两周一次”的占21%,“一月一次”的占12%,“从来不打”的为0,其余同学未作答。

在“你最想用哪种方式与老师做课外交流”的问题上, 32%的同学选择了“面对面聊天”, 46%的同学选择了“网络”, 15%的同学选择了“书信”, 5%的同学选择了“不交流”, 2%的同学未作答。

在“你认为社会公益事业价值大吗”的问题上, 92%的同学选择“是”, 8%的同学选择“否”。

在“你觉得自己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问题上, 26%的同学回答“让家人开心”,28%的同学回答“帮助他人”, 7%的同学回答“交真心朋友”,一些同学回答了“献血”、“放生青蛙”、“募捐”、“助盲”、“做志愿者”等,另有13%的同学未作答。

上述统计表明,大学生们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

他们渴望友情,希望在同龄人的群体活动中拥有家的温暖、体味团队精神、分享合作的快乐,在家、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挚的友谊。

他们渴望亲情,或许是空间距离的遥远更拉进了心理距离,他们希望在电波中感受亲人的关爱也学着去关爱亲人。

他们渴望师生之情,不满足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学业传授与接受”的刻板的师生关系,企望课堂之外师生有更广泛的话题交流,有更平实、更融洽、更亲切的师生情谊。

他们渴望广泛的社会交往,渴望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

(二)心理障碍大学生们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但在交往行为上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差。

深入考察发现,这些交往行为上的偏差,源于他们对人际交往认知的模糊及能力的欠缺,由此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归纳起来主要有:自卑心理对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问题的回答表现出自我评价较低、缺乏归属感、自惭形秽、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等心理。

在“身处宿舍、班级及其他形式的小集体中你感到舒心吗”的问题上, 50%的同学选择了“是”, 44%的同学选择了“说不清”, 4%的同学选择了“否”,还有2%的同学未作答。

在“你是否有时因怕别人嘲笑而隐瞒自己的观点”的问题上, 38%的同学选择了“是”, 42%的同学选择了“否”,其余同学未作答。

在“实际上没有错的时候,你是否常常寻找自己的不是”的问题上, 4 8%的同学选择了“是”, 52%的同学选择了“否”。

在“你是否觉得现在的你令父母满意”问题上, 34%的同学选择了“是”, 58的同学选择了“否”,其余同学未作答。

有的同学在该问题的“请述理由”处写下“自己都不满意自己”、“父母期望值高”等字样。

在“你常常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吗”的问题上,有28%的同学选择了“是”, 70%的同学选择了“否”,另有2%的同学未作答。

在“你觉得自己的前途乐观吗”的问题上, 60%的同学选择了“是”, 32%的同学选择了“否”, 8%的同学选择了“不知道”。

自卑心理使人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为人处事显得谨小慎微,总以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为寻求安全感总喜欢将自己置于群体之外,从而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限制得非常有限。

封闭心理对调研资料的统计分析还表明,大学生中有封闭心理的不乏人在,他们喜欢流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沉思默想,他们囿于“人性是自私”的判断避开群体独往独来,他们对周围的人不屑一顾孤芳自赏,他们宁愿把喜怒哀乐都自己扛也不愿与人交流与人分享。

在回答“苦闷的时候你采取哪些方法排遣”时,仅有36%的同学选择了“找人倾诉”,而选择“逛街”、“登山”、“喊叫”、“看书”、“闷睡”、“吃东西”、“写日记”等方式自我排遣的同学有64%。

在“你经常觉得身边的人不值得你付出友谊吗”的问题上, 49%的同学选择了“是”, 47%的同学选择了“否”, 4%的同学未作答。

在“遇到困难时你通常的办法是”的问题上, 66%的同学选择了“自己克服”, 10%的同学选择了“求助亲属”, 20%的同学选择了“求助同学”,其余同学未作回答。

在“除非迫不得已你一般不愿与陌生人交往吗”的问题上, 64%的同学选择了“是”,39%的同学选择了“否”,其余同学未作答。

封闭心理使人习惯于把自我与外界隔离开来,对周围的世界不愿一顾、不屑一顾,进而发展到不善一顾,如此,就难以融入群体、融入社会。

嫉恨心理调研资料的分析还发现,嫉恨在部分同学的心中有滋长的土壤。

在“假如和身边的人发生矛盾你通常会主动和解吗”的问题上, 27%的同学选择“是”, 68%的同学选择“偶尔会”,有5%的同学选择“决不”。

在“你是否经常会有向某人发火的强烈欲望”问题上, 7%的同学回答“是”,30%的同学回答“否”, 63%的同学回答“偶尔”。

在“对于别人的训斥你是否会感到无地自容并对他心怀芥蒂”的回答上, 47%的同学选择了“是”, 53%的同学选择了“否”。

嫉恨心理是人际交往中最有害的一种心理,它容易降低人的理智使人处在情绪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往往会有偏激、冲动、暴怒等过激行为,从而恶化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既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又有着许多心理障碍,他们渴望交往,渴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自己融入社会、但他们在面对交往时又显得力不从心,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障碍。

探究这些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办法成为了这篇论文的核心。

二、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一)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交往理念可以在大学里开设社会心理学、交际学、动作语言学、礼仪学等相关课程的选修课,让大学生们系统地接受人际交往的理论教育,加深对人际交往的理性认知。

这对于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形成正确的交往理念至关重要。

学校可定期请专家开设心理学、交际学等有关课题的讲座。

专家们生动翔实的例证、鞭辟入里的分析、高屋建瓴的概要、深入浅出的引导,不仅可以令同学们茅塞顿开、柳暗花明,更可以让他们心悦诚服,从而起到细雨润物的效果。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针对大学生年龄段生理、心理的实际状况,制定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选择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知自己,认知他人。

如此既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又有助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重视人际交往实践,掌握娴熟的交往技巧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这段较为集中的时间广泛地接触社会,开展诸如社会调查、打工务农、科普宣传等各类社会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学会如何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交流,还可以了解社会各个层面的生存状况,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

鼓励大学生利用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比如环境保护、关爱孤残儿童、敬老助老、帮贫支教、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了解人与人的交流实际上是心与心的沟通,有了真诚、理解和关爱,人心的隔膜就会被打破,交往的坚冰就会被融化,抑或由此,他们就能体悟出人际交往的真谛?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相关课程进行人际交往的课堂实践教学。

比如人际交往的情景模拟,可以给同学们分配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和互动中学习交往技巧;然后进行角色互换,体会不同角色在交往中的心理差异,锻炼不同的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教学搬出教室,带学生到人群中去进行人际交往的实时实地演习,教师只给同学们指导性建议,至于交往目的、对象、过程等皆由同学们随境而定,如此可以引发同学们的交往兴趣,调动他们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利于教师客观观察同学们的交往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思路提供依据。

(三)重视心理咨询工作,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培养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首要的是具有爱心,因为他们面对的是需要心理关爱和心理疏导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感情脆弱、心灵苦闷,爱心的温度能够让他们重拾信心。

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对历史、经济、政治、时尚、新闻、热门话题等等有广泛的兴趣及独到的见解,如此才能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春风化雨,滋润咨询者的心田。

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这是指在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同学进行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针对咨询同学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心灵慰藉、交往理念阐释和交往技巧指导,使他们逐步消除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人际交往的环境利用课堂教学、党团活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奠定良好的人际交往的道德环境。

建立奋发进取、团结友善的校风、班风、学风,奠定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心理环境四结论总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时间阶段,他们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家人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会感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从而心情会更加舒畅,性格会更加开朗,兴趣爱好会更加广泛,智慧会更加活跃,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1]赵德华.当代中国人际兲系的文化蜕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2]浅析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段慧慧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 2009/10[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王泰宁现代企业教育2010/05[4]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韩洪涛.大学生心理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