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金融学期末小论文 - 副本

货币金融学期末小论文 - 副本

货币金融学期末小论文《美国宽松化货币政策浅析》学生:王朋06124021雷爱宏06124036老师:***时间:2014年6月24号美国宽松化货币政策浅析一、摘要自2008年12月17日美联储实施零利率政策到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货币政策重心渐渐从资产购买向零利率回归,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五年来取得了积极效果。

美国经济慢慢驶入温和复苏轨道,2009——2012年实际GDP增速分别为-3.5%、2.5%、1.8%、和2.8%,2013年一、二季度GDP 折年率分别为1.1%和2.5%。

本文通过对这期间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美国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回顾,对货币政策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关键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类似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大量印发钞票,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扩大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促进经济发展。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二、背景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经济衰退。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实际GDP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显著下降;2008年的四个季度中,有三个季度实际GDP显著下降,年度实际GDP 下降3.0%。

另外,雷曼兄弟破产,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就业指标变现黯淡,通胀处于较低水平,财政政策空间有限等。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所以美联储先后推出了零利率政策、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三、基础理论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求和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作用于各经济变量,进而影响币值、就业、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稳定币值(牵扯到央行信用,如果币值不稳定会导致央行信用的载体——货币失去信用)、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等。

四、内容(一)零利率政策零利率政策是美联储最常规的货币政策,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18年间,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应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就是利率工具,通过利率的调升或者调降控制经济的运行。

国际金融危机初期,美联储使用的货币政策也主要是利率政策,试图通过下调利率促使美国经济复苏。

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直在高位运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直在高位运行,直到2007年7月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仍然高达5.26% 。

次贷危机和接踵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显著地改变了联邦基金利率的走势,从2007年9月开始美联储持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2008年3月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4% 以下,2008年5月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2% 以下。

2008年12月17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有史以来最低水平,从1% 下调至0~0.25% 的“目标区间”,标志着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实施实际上的零利率政策。

由于利率已经没有继续下调的空间,此后美联储只能长期维持零利率政策不变,到2012年8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实际上只有0.13% 。

(二)第一轮宽松化货币政策(QE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非常规货币政策,它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回购国债等中长期债券,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

为了强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在联邦基金利率几乎降无可降之际,美联储在2008年11月25日宣布启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购买政府支持企业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为了向抵押贷款信贷和房地产市场提供更多的支持,决定最高再购买75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1000亿美元的机构债来扩张联储的资产负债表。

2009年11月4日,美联储再次决定购买总计1.25万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价值约1750亿美元的机构债。

到2010年6月底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时,在一年半多一点的时间里,美国的基础货币从9364.85亿美元上升到20151.99亿美元,增长151.19% ,增量为10787.74亿美元,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同一时间长度(2006年1月~2007年8月)基础货币增量379.57亿美元的28.4倍。

(三)第二轮宽松化货币(QE2)虽然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投放了庞大的流动性,但美国的投资和消费并没有相应地扩张,经济仍然十分疲软。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提高经济增速,在经历了两个月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真空期后,2010年8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提出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每月投入约750亿美元购买国债,以宽松的流动性来刺激不景气的经济。

该政策于2010年11月启动到2011年6月底结束,持续时间为8个月,总计规模达6000亿美元。

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期间,美国的基础货币也出现了快速扩张。

美联储的数据显示,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前的2010年10月,美国的基础货币为19985.44亿美元,到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的2011年6月,美国的基础货币达到26715.63亿美元,增量为6730.19亿美元,说明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投放的货币量已超出了美联储最初预计6000亿美元的规模。

(四)第三轮宽松化货币政策(QE3)从2012年9月开始,美联储正式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此同时,美联储仍然维持零利率政策。

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美联储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的“扭转操作”,并继续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等。

五、效果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情况看,总体上,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央银行积极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是及时拯救了一些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有效地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二是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和资金,提高了信贷的可得性,对缓解信贷萎缩、提振市场信心、促进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个人认为,对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央银行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应予以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具体表现在:一是美联储为更有效和全面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推出了若干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大多数是全新的,也有部分是在原有工具基础上完善和改造形成的,有效地提高了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有助于减缓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进一步恶化。

二是美联储积极合理地运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调节功能,提高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金融危机的针对性。

三是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既充分考虑金融稳定,也尽量维护价格稳定,在其资产负债规模增肥的同时,力保货币供应量缓慢增长,以减轻其可能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

据统计,2009年7月,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同比增长113.82%,基础货币同比增长98.75%,而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仅为8.18%。

六、影响美国宽松化货币政策的实施,在资本与金融方面,可能导致我国等新兴国家进一步面临流动性过剩、投资过多的问题。

同时也会导致美元更加泛滥,利率更加宽松,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热钱流入的规模可能加大,所以我们的货币政策还不能放松、还要采取措施控制流动性增长。

七、评价与启示近期,有关数据显示,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好转现象,自由落体式的经济下滑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但基础仍不稳固、不确定性较大。

这些说明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前期所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显著,但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

因此,仅根据已显现的政策效果,对量化宽松政策有关问题作初步评价,以期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有所帮助。

1.总体上,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应予以肯定。

为有效应对经济金融危机,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大胆突破传统,积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金融危机的程度、阻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正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于2009年8月21日危机一年来的反思的演讲中所言,现在看到的损失虽然十分惨重,但情况原本可能更糟。

因此,总体上,应该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予积极肯定。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充分体现了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的大胆、积极探索精神,扩宽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操作空间,成为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后,中央银行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政策选择。

而且,在本轮经济金融危机结束后,危机中推出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也未必会完全退出,部分非常规币政策工具将被作为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有益补充,纳入常规化货币政策工具范围。

2.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合理引导公众预期。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创新,它的运行机制、政策工具的功能、特性不同于传统货币政策,易于使社会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对某些政策工具功能、特性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政策效果的预期出现差异,社会公众对政策的适应和配合度较低,从而影响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

因此,政策制定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宣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充分加强和公众的交流,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合理引导社会公众预期,寻求社会公众的有效配合,提高政策效果。

在政策实施中,美联储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管理。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大量金融衍生产品创造的广义流动性已充斥于金融市场。

今后,金融市场的创新步伐将加快,广义流动性的数量将更加庞大,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中,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创新大量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购买私人部门发行的债券和资产,直接干预金融衍生产品所创造广义流动性的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实施了对广义流动性的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4.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充分体现了财政政策受损。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导致的产权残缺,则不存在着自动的均衡机制,需要外力的强制干预,才能使利益均衡。

政府可以降低补偿诉求的成本,提高利益补偿的效率,政府公共补偿有利于促进非竞争条件下的利益协调。

因此,一方面,要培育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干预,促进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这样有利于市场的利益自动均衡;另一方面,当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导致的利益受损后,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进行利益公共补偿,这样可以降低利益补偿的成本,维护受损者的利益,促进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稳定。

简而言之,产权残缺是利益受损的根源,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存在着利益的自动均衡机制,因而保障充分竞争有利于促进利益自动均衡,提高市场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