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么写采访提纲

怎么写采访提纲

怎么写采访提纲一般记者在去采访之前会准备一份采访提纲。

如果要回答采访提纲怎么写的问题?我想还是先要回答什么是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就是你要采访对象要回答的一些问题的罗列。

这些问题又不简单是干巴巴的罗列,需要的是你对他本身的认识。

一、确定采访主题一般记者进行采访之前实际上已经确定好了采访主题,而记者需要做的就是围绕主题进行相关背景调查,快速翻阅资料,做到心中有底。

我始终认为,记者要采访首先要比被采访者在这方面还懂得要多,虽然你不可能是专家,但你可以借着快速充电成为半个专家,不然去采访,可能人就丢大了。

二、熟悉被采访人资料举例来说,你采访的是某个事件的某个人,那么你需要了解围绕这个人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做个一个全面调查,比如有着他的经历、读过什么样的学校、有着怎样的性格、办事风格是什么?最近他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些资料对记者来说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我觉得这很难说,其实采访的过程就跟上战场一样,也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深入了解采访背景如果采访的是一个事件,那么你同样需要对事件先做一番调查。

如何调查?你需要调阅大量的资料,同时,你要将各个媒体不同角度进行的采访和报道做个总结。

把这个事件做到烂熟于心,而且需要将事件里的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弄明白弄清楚,然后站近了看站远了看,是不是还缺少一些东西?你是不是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本次所要采访时要提问的地方。

四、整理线索通过对被采访人和采访事件的了解,整理出已经成型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及还未成型的观点,寻找本次采访线索,也即突破口。

五、设计问题通过对人和事件的了解以及对线索的整理,进行问题的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计是需要环环紧扣的,它们之间并不是分散的关系,采访就是一条流水线,记者需要做的是沿着这条流水线向下走。

什么称为向下,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尽力想办法让事件的参与人告诉人们事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本来想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让读者读完之后也觉得还是有所收获的,如果你的读者看完之后觉得不知所云,好的证明你本次的采访是失败的,其实从源头上已经失败了,在于你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六、罗列你的问题将问题设计之后你就可以在纸上罗列你的问题了,罗列完之后你需要再看一遍你的采访提纲是否有什么漏洞。

七、其他以上都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关键在于采访过程。

在采访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你的采访对象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沿着你的思路走下去,那怎么办?无所谓就沿他的思路好了,记者需要把握的是采访主题不发生偏移,同时还要注意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线索,可能你在采访前期的准备时并没有发现这条线索,别的报纸也没有提及,而此时你的采访对象说了出来,你就需要紧追不放,在完成新闻采访主题的同时你还拿到了别人之前所没有注意到的新闻。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周密的前期准备及精心的后期撰稿,但它的核心部分——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风格的作用成为关键。

下面,我们分几部分了解一下采访的技巧。

一、提问的类型1、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

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型和“闭和”型两种。

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指不要求采访对象具体的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氛比较轻松。

所谓“闭和”型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答案:“是”或“不是”。

2、引导性提问:这种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它指的是在挖掘事实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3、追问: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扑捉那些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4、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

5、激将法提问:这是在对方不愿意回答时采用的强硬的一手――激将,既“正话反说”。

二、提问的方式1、面对面的交谈:这是访问的基本方式。

在采访比较重要的报道时,一定要找到负责人、当事人、见证人面谈,力争尽量多地拿到第一手材料。

2、侧面问:主要是指访问新闻人物周围的人,从侧面了解新闻人物的事迹和思想。

3、体验式访问:即深入到现场,与采访对象“泡”在一起,一起生活,一块儿聊。

4、书面采访:将提问写在纸条上,给采访对象或用信函寄给采访对象,然后等待答复。

5、电话采访。

6、隐身采访:指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到现场去采访和体验。

惯用的提问方式1、开门见山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外事人员等。

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

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的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

例如,记者在一次采访公交公司一领导有关公交系统严明奖惩制度的问题时,他只列出了一大堆条文,并认真地谈了它的深远意义,记者问:"这项制度到底能实行多久,是否会逐渐销声匿迹呢"他回答说:"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坚持下去"。

记者问:"据了解,现在XX制度还没有宣布中止,现在制定新的奖惩制度不是重复'建设'吗?"他顿了顿回答:"不能讲形式、走过场。

最重要的是讲求实效。

"由于记者注意引导与挖掘。

这次采访比较成功。

2、启发引导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话筒不免有些紧张,有时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

作者就多次遇到这样的采访对象,平日里滔滔不绝,而一旦接受记者采访就变得吞吞吐吐。

这个时候,记者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要误判,以为采访对象不配合、不合作,而应该摆出一个内紧外松的态势,即思想、心理活动仍积极进行,外部神态自然轻松,然后发挥"磨功",与采访对象"闲泡",力争做到: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他言者无意你听者有心,抓住机会,一举突破。

例如,记者曾采访一位高速交警大队长请他谈谈先进工作方法,他推辞说:"其实没什么,都是我应该做的。

"之后,在记者的一再鼓励下,他还是打不开话匣子。

后来记者了解到他上大学的女儿曾写信历数了他的几大"罪状",记者从这里找到突破口,从他的家庭谈起,谈到过去、现在、未来,这位大队长独到的管理方法和领导艺术不断从他的言谈话语中流露出来。

3、正面激问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

例如,在一次省城客运中巴调整线路中,因受经济利益影响,部分客运中巴车主在同一发车站点发生争执,场面一度失控。

记者接到线索赶去进行采访,当记者就有关问题询问主管部门时,负责人先是否认事态的严重性,闭口不谈突发事件的起因和处理办法,后来又列举出线路调整的种种益处。

记者随即使出杀手锏,指出:"线路调整本身没有错,但今天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混乱场面,这将给客运市场的良好秩序带来严重影响,如果您(负责人)拒绝对此作出解释,新闻媒体也只能将出现的混乱状况客观报道出去,在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今天,您一定不会忽视它的影响吧"这样一来,负责人只好如实地承认了工作中的一些漏洞和失误,并表示一定采取补救措施观察的技巧1、到现场去谈到观察,离不开一个基本条件――到现场去。

从新闻事业本身来讲,从千千万万记者成长的道路来看,不经受现场的风雨,不吸收现场的营养,新闻就会变质,受到读者的放弃。

2、看不等于观察西方有句俗语:“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

”观察,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

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注意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3、观察依赖过硬的基本功观察是一门技巧,需要扎实基本功,既敏锐的观察能力。

何为敏锐?在短时间内能扑捉到关键的镜头,对于客观事物有精细的识别能力。

4、掌握观察的规律无论是观察人,还是观察事态,一般的秩序是:先动后静、先大后小、先近后远、先上后下。

5、有粗看,也有细察,以细为主。

6、几种有助于观察的技能:第一种:目测。

第二种:速写。

第三种:拍照。

问的注意事项1、提问要作好准备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能在采访问题上做好了解和沟通工作,整个采访活动就能顺利的进行。

例如,出租车司机反映情况说"套牌车"十分猖獗,如果记者在事先不做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带着这个问题问有关部门什么是套牌车浪费时间不说,记者的职业素养恐怕也会被别人拿去当作笑话。

另外在非突发事件采访前,要把采访的目的、要求告诉采访对象,请他们作好准备。

必要时,把采访提纲交给采访对象。

2、提问要简洁通俗记者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宜短勿长,易通俗勿艰涩。

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提问不当,采访对象难以理解,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问一通后,采访对象只能对记者说"对不起,请您把刚才的问题在重复一遍""我没听明白,你是问-?"3、提问要具体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来石家庄签名售书,活动完毕接受记者采访,一记者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结果好不容易获得的提问机会就此溜走。

再例如"你有什么感想?---我感想很多。

""你是不是很激动?---是的,我很激动。

"泛泛而谈,泛泛回答。

结果是:被访者谈多少,报道人员就记多少,仿佛采集到不少素材,但回来写稿时,常常感到这个材料不足,那个材料欠缺,不得不重新采访。

4、提问要把握主线一般的采访目的性很强,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可能象拍摄记录片和写人物通讯那样可以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工作,所以要抓住关键问题,一旦采访对象的的谈话偏离了主题,一定要及时将它拉回到主线上来,切勿跑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鼓励触类旁通,关键在掌握好分寸。

5、提问要"口""眼"并用一位著名摄影家说过:"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之间通过他们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