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电力基建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必须提高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认真分析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加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对策,推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为全力做好电力供应、推动国民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问题及原因;思考引言近年来,供电企业由于电力基建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方法不科学、部分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等弊端,而出现了一系列“豆腐渣”工程及重大安全事故。
因此引起了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2号文件和新形势下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在此,对于优化当今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基建管理体制提出一些新的方案。
1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在基层供电企业的重要性1.1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的重要性2008年1月25日,中国南方遭受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造成数以千亿的巨大经济损失让人难忘。
其中电力设施直接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大面积的铁路运输停运、通讯中断、厂矿停产等,市政和事业单位难以开展工作、居民生活不便。
由此可见,电力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电力基建设施却是电力生产、传输和转换的平台。
1.2电力基建管理和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的好坏,而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各基层供电企业作为电力基建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经营单位,在电力基建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电力供应的重大责任。
基层供电企业的工作目标是全力做好电力供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其前提是保证电力基建工程的质量,其手段是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
2、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1)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改革力度不够,旧的管理体制依然运行,健全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没有确立。
2)基层班组执行能力不高。
我国供电企业基层班组执行能力不强,贯彻上级意图是打折扣,作风拖沓、组织涣散,对待安全怀有侥幸心理。
导致任务执行不顺。
3)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的巨大影响。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要同各种不正之风作长期而艰巨的斗争。
电力基建工程的人事、财务管理难度很大,这是因为电力基建工程一般建设资金数额巨大,涉及建设单位多、行业多,工期长、工程量大、子项目多、工作人员多。
在不正之风盛行的环境下。
一些人经不起诱惑,以权谋私。
4)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在基建工程中一方面是一些管理人员自身不负责任不清整自己的管理职责存在惯性思维抱有侥幸心理法律意识淡薄而使管理成为一句口号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埋下隐患另一方面是管理办法的实施没有到位而导致相关管理人员无法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
5)管理人员素质不符合专业需求。
质量高低取决于管理,而管理职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
基建工程管理人员,有的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和基本索质,缺乏经验,在其位而谋不了其职,给基建工程埋下隐患。
6)奖励机制不够完善。
传统的奖励机制由于存在着片面性、单一性、失衡性、平均性、固定性及失察性等弊端,使得管理人员在自身工作及管理员工方面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管里难以实施。
3基层供电企业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思考3.1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基本思路基层供电企业强化基建工程管理,重在分析总结现有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在基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使基建管理在有条有理、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探索完善高效、可行的管理制度:重在从源头抓起将一切可能的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做到狠抓、实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2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点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点:(1)人事任用必须考虑其综合能力是否能胜任相应岗位,强化对管理人员的资质认定。
(2)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完善电力基建管理制度,严格按电力基建程序办事,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抓起,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督。
(3)在电力基建工程中严把廉政关。
(4)坚决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建设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大力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度。
(5)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认真履行合同条款依照建设法规、相关规范、具体操作规程组织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来确保基建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严格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6)工程竣工验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检标准,编写并归档保存所有验收记录、纪要及相关资料。
3.3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体制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加强和完善基建工程的管理体制,其一是认真总结分析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二是大胆改革创新。
双管齐下,不固步自封。
3.4落实基建管理人员责任制从管理人员本身入手,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通过以往基建工程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的分析增强自己对风险的忧患意识和法制观念。
完善责任制度,使各自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3.5 加强对基建工程合同签订、履行的管理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而合同恰好是这三者的纽带,因此合同管理在电力基本建设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基建工程的参与单位必须树立有效的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
签订合同必须在法律的引导下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
履行合同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条款,体现法律的强制性。
须对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情况及与合同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统计分析,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原因、责任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和避免合同纠纷,提高合同履约率。
3.6严格时基建管理人员资质认定的措施基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具有实干精神,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杜绝纸上谈兵、只说不做现象。
在管理人员任命后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核查,严防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等不良之风的滋生。
对不具备管理资质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撤换,对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人员给予处罚。
3.7严防不良风气的滋生,不断加强廉政建设通过加强管理,层层把关可以减少不良风气但要将其彻底消灭必须把有效的管理机制与个人价观、法制观相结合。
加强对管理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使法制观念、廉洁理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层供电企业只有强化并大胆创新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才能打造精品工程、清白工程.为全力做好电力供应、服务地方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4、优化电力基建工程的具体方案目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着以上诸多的问题,电力基建工程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要优化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就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导向以电气规范建筑行业标准为准绳以认真总结相互借鉴为手段,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基建管理体制。
主要的优化方案:4.1认清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的问题所在供电企业强化基建工程管理重在分析总结现有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在基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使基建管理在有条有理、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探索完善高效、可行的管理制度:重在从源头抓起,将一切可能的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做到狠抓、实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4.2加强电力墓建工程管理的重点1)人事任用必须考虑其综合能力是否能胜任相应岗位,强化对管理人员的资质认定;2)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完善电力基建管理制度严格按电力基建程序办事,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抓起,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督;3)在电力基建工程中严把廉政关;4)坚决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建设招投标的法遵循“公开、律、法规、制度等,大力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度;5)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认真履行合同条款,依照建设法规、相关规范、具体操作规程组织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来确保基建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严格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6)工程竣工验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检标准,编写并归档保存所有验收记录、纪要及相关资料。
4.3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体制加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加强和完善基建工程的管理体制。
其一是认真总结分析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其二是大胆改革创新。
4.4深入贯彻基层班组执行能力落实基建管理人员责任制加快制度建设,明确班组执行力标准,使班组内部岗位分工明确,历程街接紧密,岗位职责清晰,施工操作规范,质量标准科学。
建立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班组作风建设,塑造企业执行文化;提高班组长素养,扫造一流的执行团队。
4.5严防腐败风气的滋生,不断加强廉政建设通过加强管理,层层把关可以减少不良风气,但要将其彻底消灭必须把有效的管理机制与个人价直观、法制观相结合。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使法制观念、廉洁理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4.6严格对基建管理人员资质认定的措施基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具有实干精神,能把理论和实践丰相结合,杜绝纸上谈兵、只说不做现象。
在管理人员任命后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核查,严防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等不良之风的滋生。
对不具备管理资质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撤换,对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人员给予处罚。
4.7积极推行完善的奖励机制坚持利效挂钩、整体优化、重点突出、实事求是、多种形式及可持续性等原则,在管理上实行总量控制、刚性管理,在形式上采取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方法,在基础工作上建立配套的管理基础资料,在考核内容上求真求实求效。
5结束语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规模展开,并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
但是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管理方法的不科学,使电力基建工程在管理上面临着严峻挑战。
我们要提高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分析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加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对策,加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用电和社会生产用电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