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装设计艺术批评

服装设计艺术批评


第二类是旗袍的兴起。作为满族妇女传统着装的旗袍,经过民初暂 短的沉寂,走上了汉化和西化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再度兴起。北京出现 了这种情况:“髻鬟钗朵满街香,辛亥而还尽弃藏,却怪汉人家妇女,旗袍 个个斗新装。”由于流行于西方的“曲线美”的意识逐渐为人们所 接受,传统直线剪裁方法形成的满汉女装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 的状态开始改变。
60年代典型服饰及形象

蓝灰色的无彩色服装时代:在颜色上多选择中性的素色 颜色,以便能穿上好几年。
身着军装、头戴军帽,臂 戴红袖章,腰扎皮带,肩挎 “为人民服务”的军用书包, 胸配毛主席像章,是当时最为 时髦的装扮。
黄色挎包和雷锋帽是人手拥有的流行单品

上世纪60年代人崇拜的偶像是雷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理所 当然地影响着当年的时尚,雷锋帽也就成了这一时代的时尚。最能代 表雷锋形象的是一顶雷锋帽,所以人手一顶雷锋帽是每个青年人的梦 想
绿军装上的激情岁月 上世纪60年代,绿、灰、蓝等色彩 大行其道,人们尤以穿绿军装为美。大 街小巷都绿乎乎一片。当时最时尚的装 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 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 主席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 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当年最讲究的军 用挎包是洗得发白、上面绣有红五星和 “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物以稀为 贵”,能有这样的军用挎包,说明家里 亲属有老资格的军人。背带松垮,斜背 军用挎包,成为了一些青年人的形象标 志之一,一时间遍地流行军绿书包,它 风行全国的时间近二十年。
第三类 , 女着男式西装状况被西式连衣裙所代替。这 种衣裙能充分显示女性腰部的柔美、纤细和颈部的优美 线条,往往是时髦女性的首选。
民国初年,在流行学 生装的同时,不少知 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 喜欢穿“学生装”, 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 形立领。穿着这种服 装,能给人一种精神、 庄重之感。孙中山先 生当时就非常喜欢, 所以有“中山装”之 称。不过当时的中山 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 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 装“西装”。左、中 图为穿学生装的男子。 右图为穿西装的男子。
实际上服饰上的地域差别很大,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城市与 农村,始终存在较大的差距。常常是某种服装在大城市已经过时,而在中小城市才开始 流行,农村和偏远地区却可能还未曾见过。人们这样描述这种现象:30年前江南流行的 衣服,在山东的村镇中仍有人穿着。实际上,整个民国时期,广大农村妇女最普遍的打 扮是身着大襟袄和长裤,头梳圆髻(女孩子为大辫),脚穿尖口布鞋。南方不少地方的农 村妇女,则有式样别致的围裙,衣服多为布制。时髦或条件好些的,则用绸缎,并在衣裤 和鞋子上加上鲜艳的花边或绣上精美图案。极少数富有人家的女子,才追赶时髦,着旗 袍、大氅、围巾。
服装设计民族文化创意设计批评 ——跟随时代的变迁
染织11201班 成员:郑艺弦 许龙洋芷 李木子 王莉君 胡园园 毛雅涵 陈思 吴艺军
服装设计与民族文化
际消式入成握在与的示明随 化费,时自其于服影的的着 提者所代身精透装响精不人 供所设精修神过设越神断类 可接计神养实民计来作进社 能受服和。质族之越用步会 。,装体要,文间明对,的 并才现融将化的显人民发 为可现会其的结。类族展 服能代贯内形合民着文, 装为生通涵式,族装化人 的现活,转而关文观所类 国代方融化把键化念显文

70年代主要服装

70年代初大院子女的时髦装
服饰品

70年代的解放帽
风行一时的回力鞋
蓝布工装的劳动最光荣 蓝布工装是中国流行时间最长的中性服 装。50年代,新中国建设掀起了高潮,人 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工人平 时穿的就是蓝布工作衣,穿工装成为一种 荣耀。 60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棉花大幅 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当时应该是 最艰苦的时候。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 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 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灰、蓝色成为 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 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70年代,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 几乎都穿着蓝布工装。彰显了艰苦朴素的 时代风气。 蓝布工装的一统天下令法国记者罗伯 特〃吉兰对中国人有了一个称呼“蓝蚂蚁”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间,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 幅减产,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 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 节不分。这个时候的中国人服装样式取得了高 度统一。

当时中国社会,内部斗争 不断,外部侵略不停,民不聊 生。在这种情况下,服饰的变 革必定是会有许多的特点。 民 国时期服饰的变革给当时的社 会带来了许多的影响,服饰的 变革使得原有的服饰相关行业 受到冲击,许多行业面临着破 产。同时,服饰的变革提升了 中国人的信心。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立后 ,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 50~70年代,中山装成为男子 的主要服装。
民国时代,社会上流行的女性着装,大体有三类。一类是传统的汉族女装, 即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衣有大襟、对襟、斜襟的区别,有长短的变化,下摆 则有直角、圆角、弧形之分,衣领和袖管亦或高或矮,或宽或窄。
20世纪二三十 年代女性服装经历 了一次重要演变,即 旗袍的异军突起。 20世纪20年代,经过 五四思想解放运动 的洗礼,人们的观念 和审美情趣有了很 大变化,至北伐军北 进时,旗袍已风行一 时。此时的旗袍已 与传统宽大、平直 的旗袍不同,逐渐吸 收了欧美服饰讲究 曲线适体的特点,长 度缩短,腰身收紧,曲 线突出,袖子渐短。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把这种变化,描绘成是从“严冷方正”、“具有清 教徒的风格”,向“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的转变。
1949年到改革开放


1949年,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中国服 装的进程在这一年也出现了拐点。新中国没有 颁布新的服制,但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和 审美标准――并未依靠政府法令,而是依靠意 识形态的力量。民国时尚摩登到此便戛然而止 了。 具有强烈工农意识的新政权领导者,将解放 区的简朴服饰和审美意识带到了上世纪50年代, 并影响了以后的几十年。从此,中国的服饰审 美出现了极大的转折。新政府对旧中国实行了 全方位的改造,在以后的一系列改造运动中, 新中国国民的衣衫同样完成了改造。童装也是 如此
改革开放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老百姓的生活方 式有了大幅度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方 式、思维方式上有了巨大的变化。一直被 深埋在心里的爱美之心,终于可以在服装 上展现出来。人们也开始注重小孩的服饰, 因此童装有了巨大的发展。
各式各样的童装百花齐放
流行服饰Biblioteka 80年代服饰流行红裙子
八十年代流行的是五颜六色,红色裙子和白色衬衣比较适合当代女性的潮流。
1930年1月9日上海大华饭店举办了一场“国货时装表演”,女子服 装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西装、旗袍之外,还有服务于各种专门用途 的学生服、礼服、婚纱服及供游泳、骑马、打高尔夫球穿的运动服。女 性服装的多样性可见一斑。与女装相匹配的还有中西式帽子、丝质或貂 皮的围巾、呢绒或毛皮大衣、手笼、提包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缔造伟人们第一次在天安门城 楼上集体亮相宣告新中国成立了,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 穿中山装的形象引起世界瞩目。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 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中国男性穿中山装,显得 庄重、精神。1950年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 服装,袍褂消失。
改革开放前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 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 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终结阶段。今天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特点。
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 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 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 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左1图为戴瓜皮帽、穿马褂、长衫的清末男 子。左2图为戴瓜皮帽、穿马褂、长衫的民初男子。左3图为穿马甲、长衫 的男子。

民 国 时 期 的 童 装
民国时,传教士 在惠福东创办了广州 第一家幼稚园,照片 中孩子们的服装都显 得十分可爱。可以看 出当时孩童们的服装 比较西式化。
这是民国时期的帽子,主要 以动物的形象为主,比如老虎 和鱼,加以刺绣作为装饰,生 动形象的表现动物的特征,以 显示出儿童的活泼个性。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 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 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 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 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 征。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因 素是多方面的。清来民初,绵亘中国几 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是产生这 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变迁, 使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的演变成为 可能。审美观念的变化、时装表演与 选美活动的开展、大众传媒的推渡助 澜,也是影响服饰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而近代服装服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则 为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 的物质基础。民国时期,时尚的女子装 束每每一出现,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 责,甚至有时受到政府的干预。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 品供应严重缺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且数量有限,商品样式颜色单一,大家都 穿着前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和蓝色解放军 装,被称为“蓝色海洋”。童装的发展也 在这时期变化不大
这一时期受 到政治上的影 响童装也向简 朴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童 装类型很单一。

60年代服装时代背景

中国红运动服的光荣与梦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中国球员庄则 栋等到日本参加比赛穿的正是梅花运动衣厂生产的服装。梅花成为新中国首 次参加1984年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指定运动服,正是在这届奥 运会上,许海峰穿着量身定制的梅花运动服赢得了我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金 牌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铁 榔头”郎平和队友们拿下了奥运会排球冠军并在之后实现了世界排坛的五连 冠辉煌。有了这种精神的感召,全国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 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 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1988年,梅花才开始转向民用,随后因为效益 不好,梅花牌运动服如今已成为“文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