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四下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事,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来到双龙洞,按照空间顺序先后介绍了外洞、孔隙和内洞,以表达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作为习作单元的第二课,既可作精读课文品读,也可当习作例文学习写作。

本课条理清晰,按照游览顺序把作者游双龙洞的经过写得清楚明了,且景物之间过渡自然贴切,是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好载体。

课文对于“孔隙”的特点描写,匠心独具,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窄小有了清晰的认识;写自己的感受,让人对孔隙的危险有了身临其境般的切身体会。

而“内洞”的描写,突出了“大”和“奇”,既点明了“双龙洞”得名的由来,又展现了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奇景,却又言犹未尽,适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实施语言实践。

二、教学要点1.生字识写。

课文22个生字,7个要求会读、15个要求会写,其中,“浙、臀”两字,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

2.品味语言。

课文是一篇游记,是学习游览顺序行文的典范文本。

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同时关注景物之间的自然过渡。

抓住重点语段,探究作者通过多种手段将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重点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内洞”的“奇”与“大”。

3.习作策略。

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是这个习作主题单元教学重点。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学习按游览顺序习作的范文,围绕习作主题,需要开展三个层次的习作学习:(1)“游览路线图”,理清游览顺序;(2)“交流平台”,梳理归纳习作方法与策略;(3)“初试身手”,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景物,并尝试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特点写出来。

三、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学习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3.聚焦重点语段,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和“内洞”的“奇”与“大”,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出来的方法。

4.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学习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3.聚焦重点语段,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和“内洞”的“奇”与“大”,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出来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块一:揭示课题,初识游记。

1.教师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指读课题。

出示“记”在字典中的意思选项,想想题目中的“记”应取哪个意思选项?像这样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我们叫它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游记,作者是叶圣陶。

2.认识名家:叶圣陶出示作者信息:自由读,你获取了作者的哪些信息?板块二:学习生词。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

要点:“簇”“兀”2.出示需要正确书写的生字,学生描红,自主小结书写要点。

要点:“浙、窄、臀”指导:左中右结构的字,根据组成部分的大小,合理安排宽窄;上宽下窄字的书写方法。

板块三:填路线图,初试身手。

1.默读课文,自主完成课后问题1的路线图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路线图同学们,请四人小组内分享自己所填的路线图,如果组内有不同答案的,请议一议,不能形成共识的,等会班内交流。

3.展示一到两组路线图。

4.学习游览顺序。

像这样,作者按一定顺序游览一个个地方,把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这就是游览顺序。

默读课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怎么把这一处处景物连起来的。

把你找到的景物之间连接的句子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出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用上这些句子后有什么好处?是啊,用上这样的句子,把各个景物很自然地连起来了,游览经过就显得特别自然。

5.初试身手【出示“初试身手”】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

根据提供的示意图,请你设计一条参观路线。

(1)画一画仔细看图,根据植物园的门及景物的布局,设计一条合理的参观路线,并在示意图上画一画。

(2)议一议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们设计的参观路线合理吗?你又有怎样合理的建议?(3)说一说合理的参观路线图我们已经画好了,下面我们要按顺序来说一说,在说之前啊,请你仔细看图,图中的小作者是怎么介绍去“芍药园”的?真会发现,我们可以学着图中的提示,也可以学课文中景物之间自然连接起来的办法,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

(4)评一评评价要点:按照设计的示意图按顺序说,能把景物之间自然连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说的清楚,连接自然。

板块四:研读孔隙,感受特点1.聚焦“孔隙”,把握特点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介绍了双龙洞,他重点介绍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味“孔隙”的特点,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孔隙的特点。

2.抓住关键,品味特点。

孔隙,是那么小,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种“小”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读这个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划一划能表现“小”的语句,圈一圈关键词,写写你的批注。

交流学习成果,相机出示。

【出示句1】要点:通过船的形状小来体会孔隙的狭小要点:通过只能两头拉绳才能进出,而不是用船桨,体会孔隙的狭小。

【出示句3】要点:抓住双重否定句“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及关键词“贴”,从我一系列的所做准备,体会孔隙的狭小。

【出示句4】要点:抓住我的感受,不仅仅写出了孔隙的窄小,更生动地表现出孔隙的“险”。

这两句话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出孔隙的狭小?除了狭小的感觉,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危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3.师生合作,情感朗读。

板块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的脚步,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认识了游览顺序并品味到了双龙洞孔隙的狭小与危险,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内洞一探究竟,去感受其不一样的特点。

作业1.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按游览顺序画画路线图。

第二课时板块一:词语练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出示】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选项。

“端”,在字典中的意思选项有:A不歪斜; B东西的一头; C仔细地看; D用手很平正地拿着。

变化多端.()端.菜盛饭()端.坐()端.详()板块二:品读内洞,合理想象。

1.学习方法复习上节课,我们知道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还通过做批注的办法感受到了孔隙的小和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内洞,去一探究竟。

2.探究内洞特点(三)小组展示,学习汇报(1)内洞的“大”要点:“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和“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这两句话体会,第一句的以小见大,第二句的用熟知的“十来进房子”来形象表现。

(2)内洞的“奇特美丽”要点:“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在明白双龙洞来历的同时,感受内洞景色的奇丽。

再抓住石钟乳和石笋通过合理想象表现美丽,体会美丽。

3.想象丰满特点(1)出示图片,引发合理想象出示石钟乳与石笋图片,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2)拓写片段,展现奇特美丽好一个变化多端,好一个颜色各异,叶圣陶先生只用两个词语,便引发了同学们无限的想象,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内洞天地。

(3)情感朗读,表达赞美之情读第六自然段,读出内洞的大和美。

板块三:交流平台,梳理归纳。

1.小结提炼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要用大笔墨来描写“孔隙”和“内洞”啊?2.交流平台【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后的“交流平台”,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是啊,这孔隙的小和险,内洞的大和美,特点明显,非常吸引人,所以作为重点来写。

板块四:再试身手,重点介绍1.选择重点上节课的作业要求同学们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按游览顺序画画路线图。

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选一选特别吸引你的景物,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并在景物旁打上五角星。

2.再试身手(2)学生典型小练笔展示,互动评议。

(3)修改补充。

(4)把自己的片段小练笔贴入“习作小天地”,分享自己笔下的美景。

板块五:总结课文,提升认识。

跟着叶圣陶先生的脚步,我们畅游了金华的双龙洞,不仅认识了游记,还学习了用游览顺序画一画、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景物,并学习试着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特点写出了,大家学得都特别投入,这为我们更好地完成本单元习作任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按游览顺序写一写,并试着写出景物的特点。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

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

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按游览顺序写)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

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