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印证相比较,就会叠压出一条贯通东西的明显的草
原丝绸之路。另外,银碗上的鹿角纹样与金环首刀
柄的纹样也有相同之处,都为双犄角枝丫状。所以,
也完全可以说,这条草原丝绸之路在时间上的跨
度是很长的,从战国早期到唐代都或断或继的联
系沟通着。距青州西辛战国出土金银来自墓的正西方约二十公里处,在临淄西汉齐王大墓地也出土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4288(2012)03- 0008- 04
2004 年 11 月初至 12 月底,山东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与青州市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 青州市西郊的西辛古墓进行了发掘。
该墓为一座“中”字形的大型竖穴土坑墓,封 土早已不存。墓南北向偏东 10 度,有南北两条墓 道和墓室组成,除南墓道被现代建筑和道路占压 外,整座墓已部分清理,南北总长 80.55 米,如按 照墓道坡度推算,墓葬全长大约 100 米,墓道分为 上下两部分,即大墓道套小墓道,小墓道呈台阶状 下斜,直达棺室底部,而大墓道呈斜坡状,下端与 墓室上口相接成平面。如果按照大墓道的修筑形 式,该墓为战国时期的墓葬,如果按照小墓道到达 墓室底部的形式看,该墓又具有西汉的时代特点。 墓室内填土均经过夯打,夯层夯窝明显,在接近二 层台的行面上,发现有用麻绳分割牙龈的方格,夯 窝分布在方形网格内。该墓规模巨大,是迄今为 止山东境内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最大的一座。从其 总体形制来看,与同类的战国古墓基本一致,但修 筑特别考究,根据墓葬形制、建筑方式和出土器 物,还有墓葬的地望分析判断,该墓的时代约属于 战国末期,下限或许能到西汉建国之初。墓主可 能是齐国的贵族,甚至是齐王室成员。石椁和木 椁之间发现一个木质器物箱,箱内除发现了铜 鼎、铜壶、铜敦、铜钫、铜灶等,还发现有金质环首 刀柄、银豆盒、银盘等。
收稿日期:2012- 05- 02 作者简介:王云鹏(1968—),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副馆长,文博馆员。
·8·
第3期
王云鹏,庄明军: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洛庄汉墓格里芬鹰头 在查阅了若干有关草原文化器物动物纹样后, 发现登载于 2002 年《文物》月刊第六期乌恩先生写 的《论中国北方早期游牧人青铜带饰的起源》中有 许多线描图[1] ,也与本文中的纯金环首刀柄多有 相似之处。
上海博物馆藏鹿角怪兽 还有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出土怪兽形象金冠 顶饰,怪兽系圆雕,躯体似鹿,口为鹰嘴,尾端和巨 角枝端配以鹰头。 “这种兽体鹰喙及兽体其他部位配以鹰头的艺 术风格,不是中国北方固有的因素,是在战国晚期 突然出现于中国北方的动物纹饰。”那么,这种奇 怪的动物纹样来源于哪里?并且这样怪兽纹样的 装饰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 带也经常发现这类纹样。如在宁夏同心倒墩子、西 丰西岔沟等地都有类似的纹样器物出土。在倒墩 子墓地 M19 出土的两件浮雕带饰,其表面都有两 个相向的怪兽,形体似马,口呈鹰喙状。另外,在西 丰西岔沟也出土一件怪兽纹带饰,怪兽形象怪异, 尾端及其他部位配以鹰头。类似相同的怪兽纹样, 在米奴辛斯克盆地马里雅索瓦也采集到一件。这类 形状的怪兽纹样,与阿尔泰巴泽雷克文化艺术有着 惊人的相似之处。 例证二 在著名的巴泽雷克 2 号冢,死者身 上的纹身图案也有着与青州西辛金环首刀柄大同
中一件银碗,碗壁上也是捶揲出了十二个凸凹起伏
的列瓣纹。齐东方先生在 1996 年《文物》月刊第 2
期上发表了 《西安沙坡
村出土的粟特鹿纹银碗
考》一文中说“:这种(银
碗) 制作技法和造型风
格在古代中亚、西亚乃
至地中海沿岸十分流
行,是西方传统器皿的特征。“”器体刻画或捶揲出
起伏的瓣状装饰,更是西方古老的传统。早在公元
小异的相似, 如极度夸张加 大的鹰的喙 部,夸张的梅 花状的鹿角, 几成云朵状,
·9·
潍坊学院学报
2012 年 6 月
有着似马又似鹿的前蹄,总之这些图案纹样与青 州西辛战国墓中出土的金质环首刀柄,有着割舍 不断的联系,因为他们有着极大的相似和类同。无 论是斯基泰纹样艺术,还是阿尔泰巴泽雷克纹样 艺术,他们都来源于草原,来源于西北辽阔草原的 游牧民族。把出土这类纹样器物的地点标注一下, 在世界地图上就会形成一条贯穿着东西方,一条 看不见的丝绸之路。这就说明,在公元前 5 到 3 世 纪期间,欧亚大陆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着 频繁的接触和往来,在文化和艺术上必然会遵循 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渲染的艺术演变过 程。也可以说,这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种文化现 象。
了一件银质列瓣纹银豆盒,这更加充分证明了古
代的青州地区,很可能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个
中转点或者枢纽区域。
战国前后,中原诸国争雄争霸,其货币尚不统
一。若对于草原的游牧民族来说,用货币去交易更
是不可思议的事。这样以物易物,就成为必然。在
·10·
第3期
王云鹏,庄明军: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青州西辛战国墓怪兽型金环首
秋战国和西汉时期,黑海北岸的斯基泰王国以其 ‘野兽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同一时期黑海北 岸以北的森林草原地带及其以东的库班河、阿尔
泰直至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的文化面貌与斯基泰 王国颇为相近。它们共同形成了所谓的斯基泰风 格。”“(中国) 北方地区春秋 战国之前鸟纹 尚 不 多 见 ,与 此鸟纹的关系 也不明显,我国其他地区丰富的鸟纹形象,尚无一 例可视为他的前身(指鹰嘴形勾喙鸟首纹)。”[3]
1983 年 在 广 州 象
岗南越王墓出土的金
银器中,就有捶揲纹的
银豆盒,说明西方金银
铁钮银豆盒
器传入我国的时间不 会晚于西汉初。关于这
两件银豆盒,孙机先生
认 为 ,“ 南 越 王 墓 和 齐
银盒
王陪葬坑出土的银盒 均来自安息。”
1964 年春,在陕西
西安沙坡村发现一处唐代窖藏,出土 15 件银器。其
第 12 卷第 3 期 Vol.12 No.3
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2012 年 6 月 Jun.2012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王云鹏,庄明军
(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山东 潍坊 261041)
摘 要:引证国内外考古的已有成果,通过对青州西辛古墓出土的金环首刀柄纹饰图案与
前 6 世纪末、5 世纪初,地中海东部和波斯帝国便
流行这种银器,巴尔干半岛南部的色雷斯地区就曾
有许多发现。其渊源可能是希腊建筑圆柱上带凹槽
的做法在银器上的运用。”[7]
捶揲瓣状装饰的做法也广泛传播,东方的巴克
特利亚、粟特地区都可以见到。这是从列瓣纹捶揲
工艺上对银器传播的路线做了简单的描述。如果将
银器的传播路线和金环首刀柄的文化传播路线相
斯基泰文化现象器物进行比对,列举了青州西辛古墓出土的金环首刀柄纹饰表现的艺术特点
与具有草原文化特点的斯基泰文化器物的相同点,以及对青州西辛出土的银豆盒艺术造型所
具有的栗特艺术特点进行研究,阐述古青州文化与草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古青州曾
是草原丝绸之路的终点。
关键词:西辛古墓;金环首刀柄;银豆盒;草原丝绸之路
例证三 在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埶墓中出土了 一件纯金带扣[4],其中的装饰纹样与青州西辛战国 墓出土的纯金环首刀柄也有相似之处。如这类动物
的前腿都是前跪, 而前者后腿则是 绕过头来弯曲成 半圆形组成环状, 与后者极度夸张 鹰喙状嘴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与之相类同的还有江 上波夫、水野清一著录的《内蒙古、长城地带》所收 录的青铜式鎏金带扣。[5] 在前苏联境内也发现了类 似的怪兽艺术,被统称为斯基泰风格艺术。在 1998 年《文物》月刊第 8 期中,邹原本、韦正先生合写的 《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一文中,还把广州 西南越王墓出土的猛兽咬斗纹的鎏金青铜带扣上 的纹样,列入了斯基泰艺术风格。[6] 二、列瓣纹银豆盒是粟特艺术的再现
如果这一理论推论合乎历史,从黄金、白银及 金属制品出土的情况来论证丝绸之路是合乎逻辑 的。早在我们之前,就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丝绸 之路沿线出土的金、银及金属器物来论证、研究丝 绸之路,同样也包括草原丝绸之路。如前苏联学 者马尔萨克著《粟特银器》一书中,其粟特纹样的 银器传播路线基本与丝绸之路相吻合。还有日本 古代东方博物馆所编著的 《丝绸之路上的贵金属 工艺》,不但收录了萨珊工艺,同样也收录了许多 西亚、中亚以及西北方草原民族的众多贵金属及 工艺制品。另外,齐东方先生还写了一篇《李家营 子出土的粟特银器与丝绸之路》 的文章,登载在 《北京大学学报》1992 年第二期上。[8]
银豆盒,高 16.5 厘米,盖与豆腹皆为 列瓣形水滴状纹饰, 腹与盒盖的口沿部 发现鎏金,并有錾刻 花纹,其列瓣纹为明 显的捶揲工艺。通过历年来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 中原地区在战国之前,还不懂得如何提炼白银,像 这件捶揲工艺如此精湛的银豆盒,很显然不是中 原本土的产物,应该是属于舶来品。而它的原产地 在哪里?是如何传播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寻根溯源 去研究。1978 年,在山东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 也出土了一件列瓣纹银豆盒。
它的源头仍在斯基泰文化。它其实是斯基泰 风格的鸟首怪兽头部的截略。准格尔旗西沟畔出 土的三种怪兽纹金饰片,怪兽的躯体呈鹿或马形, 配以鹿角和鹰嘴。
怪兽纹金饰片
怪兽形象金冠顶饰 都有硕大夸张的犄角,都是马蹄状兽蹄,就连 耳朵也有相似之处,头部都带有鹰嘴勾状形鸟喙。 只是青州西辛古墓中出土的这件纯金环首刀柄, 为了造型组成环形,有意识的将勾状形鹰喙,夸大 地弯曲成半圆状,与头部组成一个不规整的椭圆。 所以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处和共同处。由此可推 断,它们是承袭了相同的民族文化艺术。在乌恩 先生《论中国北方早期游牧人青铜带饰的起源》一 文中认为这类草原文化艺术的源头,归属于“斯基 泰文化”。“斯基泰文化”是分布于黑海北岸的早期 铁器时代文化,尤其以兵器、马具和“野兽纹”艺术 著称于世。[2] 这类“斯基泰野兽纹”的早期母题比较单纯, 像屈足伏卧鹿,卷曲成环的猛兽形象。在夏家店 上层文化中都有出现,而且年代要早于斯基泰文 化。但不可否认,战国晚期的中国北方动物纹样 吸收了阿尔泰艺术的某些风格,出现了怪兽纹、后 半个躯体翻转的动物形象等。而邹厚本与韦正两 位先生在《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中,是 这样描述“斯基泰文化”的:“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