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3~2014秋)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2014年元月13~14号全区统一进行了2013~2014秋季期末学业质量调研
测试,在这儿我就我们学校七年级数学考试的具体情况以及今后的教学方向进行分析如下.
一、考情分析
本次期末检测是襄州区统一进行的学业质量调研测试,我校七年级共有244人参加数学考试,全年级数学总分为12528分,人均得分51.35分。

其中满分的有4名学生,90分至99分的有20名学生,最低分为3分,及格人数103人,及格率为42.22%,优秀人数50人,优秀率为20.50%。

总体情况来看,由于七年级开学时转走了近一个班的优生,目前能有50人优秀,前景还是可以的,最大的问题是差生面积过大。

二、试题分析
总体看试卷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三个大题,共100分,以基础知识为主。

对于整套试题来说,容易题约占70%、中档题约占20%、难题约占10%,主要考查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及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整个卷面基础题覆盖面还是很广的,难易适度,基础稍扎实的学生把自己会的题目分数拿到基本及格来讲还是很容易的。

无论是试题的类型,还是试题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看出试卷能从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细致、灵活地来抽测每章的数学知识,真正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的特点。

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思维,能测试学生思维的多角度性和灵活性。

其具体特点如下:
1.强化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今后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

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并保持了必要的深度。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

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如创卫绿化(25题)、打折销售(8题)、建筑技术(16题)、旅游门票(26题)等为背景的各类题型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3.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重视数形结合。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的成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载体,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学生答题分析,基本功比较扎实。

综观整套试题,可以说体现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测试。

尤其是本套试题提升了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学习的全方面情况进行了测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此次测试,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以便于将来改进。

1.基本计算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计算能力差。

本册教材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涉及到有理数的计算,计算能力的强弱对数学答题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整份试卷难度不大,有些题型耳熟能详,是平时学习及复习检测中遇见过的题型,学生是容易得到基本分的,但有些学生的成绩还是不尽人意。

凭简单的记忆,忽略细节,计算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造成失误。

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算能力强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解答题的第21、22、23题,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都出现有不同的错误。

2.部分学生审题能力较差。

一个学生知识不懂,老师可以再讲,可如果养成了做题不认真的习惯,那可是谁也帮不了。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光要注意知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一些好习惯的培养。

例如,第9题,在考前模拟练习中做过一个与此题类似的几何体,“画一条线段AB=8cm,在画一条线段BC=2cm,则线段AC的长度为()A 6cm B 10cm C 6cm或10cm D 不确定。

”很明显这两题的差别就是有没有条件“在直线AB上画线段AC”,有这个条件选C,没有则选D。

有好几个优生都是在这个题上丢失了3分。

3.数学联系生活的能力稍欠。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但学生根据要求举生活实例能力稍欠,如选择题第10小题,,学生审题时忽视了旋转轴,从而得分率不高.
4.数学思维能力、审题能力及解题的综合能力不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填空题的第20题,解答题的第25题,第26题。

审题在答题中比较关键,如果对题目审得清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此题已做对一半,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还必须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材料,会用口头和书面形式把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向别人表达,也就是要有清晰的解题过程。

例如第25题,一些学生忽视了间距与棵数的关系,就导致本题全盘错误。

5.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不强。

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和概念掌握的不够牢固,应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主要反映在
18 题上,整体代入思想方法模糊。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次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立足教材,教材是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渗透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不能忽视自认为是简单的或是无关紧要的知识。

2.教学中要重在突显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让他们自己分析题目设计解题过程。

3.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围绕知识点多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指导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精讲精练,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局限于简单的模仿,要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有时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做题,不讲道理,不想原因,这点从试卷上很清楚地反映出来了。

4.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
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5.关注过程,引导探究创新,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识、新规律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研究方法。

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要经历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和证明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可以激发学习的情趣,学会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它比掌握知识结论本身更重要。

在考试中,由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造成当情境稍加变化就束手无策的例子是很多的。

要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

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议、多想、多练,只有这样,产生的新知识才能越真、越完善、越易于迁移、易于运用。

2014年元月1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