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泥塑活动
昆山市绣衣幼儿园215300 王琴
【摘要】
泥塑活动,作为一项操作活动,深受幼儿园孩子的喜爱,本文主要阐述了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泥塑内容,及泥塑活动对孩子各方面能力提高的作用,同时在泥塑活动中过程中注重家园的配合。
泥塑活动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手工艺。
3—6岁年龄段的幼儿,小肌肉群正处于很幼嫩的时期,思维阶段也是从直觉行动思维迅速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过渡,这时候他们最需要、最适合的就是大量手眼结合的运动,泥塑活动正是具备了这个特点,而且彩泥的质地柔软、颜色鲜艳,可塑性强,让幼儿只需通过简单搓、团、压、捏、拉等手法,顷刻间就可以随意地创造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塑造造型的同时也大大锻炼了手部小肌肉群的发展。
而且摆弄和操作也是幼儿园小朋友十分喜欢的活动,因此无论从孩子的生理、心理角度来说,泥塑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是有益的。
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句话也充分说明,在泥塑活动对于幼儿智力开发及创造力的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有效的。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来组织泥塑活动,让孩子们在泥塑活动中,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的呢?
二、选材贴近孩子生活,激发幼儿兴趣。
(一)自由玩泥,感受彩泥特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孩子们初次接触彩泥的时候,我会让孩子们尽情地玩彩泥,不对其加以任何的限制和示范,任由孩子们将彩泥来回的揉搓,在来回揉搓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彩泥柔软、可塑性强的特性,也对彩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时孩子们已经不能满足于随意的揉搓了,这
时我变选择一些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塑造如球、苹果、糖果,让孩子们进行欣赏,通过欣赏,孩子们欣喜的发现,原来彩泥还可以这样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兴趣就更加的浓厚了。
随着经验和技能的不断累积,他们希望能够创造出具像更清晰的事物,这时候,孩子们可能会主动的问老师,“老师小鸟怎么做呀?小花怎么做呀?”一般情况下我们为了让幼儿能够获得很好的具体形象的效果,可以采用了模仿示范法。
但是纯粹的模仿又是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的,所以,聪明的教师首先会帮助幼儿储备各种感性知识,从启发幼儿积极主动地观察事物,到把握物体的形状、颜色和结构特点,再到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物体的不同侧面,不同特点,并加以表现,操作的主体应当是幼儿,而不是教师的示范。
教师主要是对幼儿的思维进行适当、适时地启发和引导,并提供一定技巧上的帮助。
(二)生活化的选材,激发幼儿兴趣。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
”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因此,我们也应该经常带孩子走出教室,去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选择贴近孩子们生活的事物,这样孩子们的兴趣就会一下子被激活,创造力也随之迸发。
那么哪些是贴近孩子生活呢东西?如孩子周围的一草一木;家里的电器、家具;游乐园的滑滑梯、跷跷板;动物园的小猴子、大象、鳄鱼等等都是孩子们相当熟悉也是十分感兴趣的东西。
出了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围绕主题活动设置,如当我们开展春天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塑造“春天的花”“小蝌蚪”“蝴蝶”“蜜蜂”等在主题活动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幼儿比较熟悉的事物,由于经常接触,幼儿着这些事物的基本形象了解比较清楚,,并且已经初步掌
握其基本特征,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操作起来也不会显得无从下手。
三、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幼儿泥塑技能。
要塑造出形象生动的泥塑作品,只有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掌握基本的技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揉、捏、拍、搓、团、压、粘合等,让他们熟悉泥的特性,并鼓励他们尝试简单的变形,有意识地进行扩散思维训练。
所以在小班的时候,我们主要让孩子们进行单个物体的塑造,如泥塑《搓汤圆》活动,就是在情景游戏中锻炼孩子搓圆的技能,泥塑《小蛇》则是在情境性的泥塑游戏中锻炼幼儿搓圆搓长的技能;泥塑《饼干》则是在情景游戏中锻炼幼儿搓圆、压扁的技能。
而中班的时候,我们就会引导幼儿进行一些相对复杂,需要组合的物体,如《螃蟹》就需要用到搓圆、搓长、压扁等多种技能,方能塑造出螃蟹。
到了大班塑造的物体随着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形式更丰富,形象也会更复杂,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欲望,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长的喜悦。
四、泥塑活动中幼儿多种能力的提高。
泥塑是要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泥塑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那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实在泥塑活动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能力也都是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的。
(一)合作能力得以培养
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因此,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只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孩子们合作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泥塑活动中也不例外。
我在组织幼儿泥塑活动中,就经常会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如在塑造“春天的花”时,我就会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张绿色背景图,要求六人合
作共同塑造一幅“春天的花”的美丽图画,在小组合作塑造的过程中,既尊重了个体的发展,又注重了群体的交往合作。
孩子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塑造着各种样子的春天里的花。
又如,有时我在提供泥塑操作材料时,会意识的提供有限的操作材料,操作前与幼儿讨论:现在我们只有这些材料,但我们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小朋友们该怎样合作?然后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在这过程中,我加强观察,对能力较强并与同伴友好合作的幼儿给予肯定、鼓励,强化他们的合作动机,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则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泥塑活动结束时,再请合作的好的组来谈谈是怎样合作的,让大家来分享他们合作操作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孩子们在合作塑造泥塑的同时,逐渐摆脱了自我为中心,分享着合作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喜悦感。
因此,通过尝试为幼儿创造多种合作方式,能提供给幼儿更多主动参与生生互动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更有利于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创造能力得以发挥。
在泥塑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幼儿泥塑技能的提高,还要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我在指导幼儿泥塑时,十分注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如在泥塑《沙发》中我是这样提问的:“小朋友你们家里有沙发吗?你们家沙发是什么样的?沙发上的靠垫又是怎么样的?”等等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使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说出或做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给幼儿积极思维的机会,并在幼儿泥塑的过程中,倡导幼儿创造性的进行泥塑活动。
如:在《手机》的泥塑活动中,有的幼儿制作了平板手
机,有的制作了翻盖手机,幼儿制作了心形手机,见都没见过的手机,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对于不同作品的鼓励肯定,孩子创造意识逐步树立,创新精神得以培养。
而开放性的问题的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答案,注重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活
(三)审美情操得以提高。
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泥塑作品,在孩子们自己的操作摆弄中陆陆续续的诞生了,孩子们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互相欣赏介绍着,也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
因此这是就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合理的评价,在评价的方法上,我经常会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相互结合的方式,挑几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我更是会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扬,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在形式上我会根据泥塑作品的特点举办展览会、开个小店等,让幼儿相互欣赏,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自由的评价,审美、鉴赏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提高。
五、家园同步,解决困难,共同进步。
幼儿园任何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都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
泥塑活动也不例外,首先,我会将每周的泥塑作品照片上传到班级博客相册中,家长们可以通过相册照片,了解到每周的泥塑内容,也可以知道自己孩子的泥塑掌握情况,这样有利于孩子在家中进行练习,特别是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通过家园配合,水平会逐步的提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文章的最后,我想说对于孩子来说泥塑的魅力是巨大的,孩子们通过用彩泥这种媒介,自由的创作,记录对生活的经验,诠释对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