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在中国的兴起发展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率和生活水平与能源消耗、与当地人均用电量有直接的(正比)关系。
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该国的资源构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战略. 由于化石燃料对环境的污染及不可再生性,各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作为安全经济的清洁能源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核电技术的发展程度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该国高新技术水平的高低。
核能发电的能量来自核反应堆中可裂变材料(核燃料)进行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裂变能。
裂变反应指铀-235、钚-239、铀-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为两个碎片,同时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过程。
反应中,可裂变物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并放出两三个中子。
若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个中子
能引起另一个原子核裂变,使裂变自持地进行,则这种反应称为链式裂变反应。
实现链式反应是核能发电的前提。
核电站由核岛(主要包括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常规岛(主要包括汽轮机、发电机)和配套设施组成。
核电站与一般电厂的区别主要在于核岛部分。
核电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能源支柱之一,是由它的安全性、运行稳定、寿期长和对环境的影响小等优点所决定的。
大部分核电发达国家的核能发电比常规能源发电更为经济。
核电在我国也具有较强的潜在经济竞争力,目前它的经济性已可以与引进的脱硫煤电厂相比较。
据科学家分析,我国煤电燃料链温室气体的排放系数约为1302.3等效CO2克/千瓦时,水电燃料链为107.6等效CO2克/千瓦时。
核电站自身不排放温室气体,考虑到它在建造和运行中所用的材料,其燃料链温室气体的排放系数约为13.7等效CO2克/千瓦时。
可见,核电站向环境释放的温室气体,只是同等规模煤电厂的百分之一。
而且世界上有比较丰富的核资源,核燃料有铀、钍氘、锂、硼等等,世界上铀的储量约为417万吨。
地球上可供开发的核燃料资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矿石燃料的十多万倍。
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有许多的优点,其一核燃料具有许多优点,如体积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相当于每天8列火车,还要运走4000万吨灰渣。
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
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如果掌握了核聚变反应技术,使用海水作燃料,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方便。
各种能源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也相差很大。
科学家调查证实,从对公众和工作人员产生的辐射照射看,煤电燃料链分别是核电燃料链的50倍和10倍。
我国在1971年建成第一艘核潜艇以后,立即转入了对核电站的研究和设计。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迄今已经建成核电机组8套,还有3套正在建设之中,到2005年将全部建成,届时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70万千瓦。
从我国的第一套核电机组———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并网发电以来,到目前为止,我
国核发电总量已超过为1500亿千瓦时。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
它
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原型压水堆
核电站,于1985年开工建设,1991年12月15
日首次并网发电,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已有
十多年安全运行的良好业绩,被誉为“国之光荣”。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二期核电站,装有两台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于1996年6月2日开工建设。
1号机组于2002年2月6日实现首次并网,2002年4月15日提前47天投入商业运行。
它的建成为我国核电自主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山三期核电站是中国和加拿大合作建造的我国第一座重水堆核电站,装有两台72.8万千瓦核电机组。
它于1998年6月8日开工建设。
1号机组于2002年11月19日实现首次并网,2002年12月31日提前43天投入商业运行。
2号机组也于今年6月12日提前91天并网发电。
田湾核电站是从俄罗斯引进的2×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位于江苏连云港市。
核电站采用了全数字化仪控系统和双层安全壳,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
它于1999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两套机组预计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投入商业运行。
位于我国广东省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引进国外资金、设备和技术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它装有两台单机容量为98.4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
两套机组分别在1994年2月和5月投入商业运行,每年的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
20年合营期内上网电量的70%送往香港。
自1994年投产以来到2003年5月,已向广东和香港两个电网输送1173亿千瓦时电量,其中向香港输送785亿千瓦时的电量。
“九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的能源项目之一———位于深圳的岭澳核电站,装有两台单机容量为99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分别提前48天、66天投入商业运行。
该电站于2003年1月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行。
1号机组第一个燃料循环就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332天的优异成绩。
我国向巴基斯坦出口了一座核电站,功率为30万千瓦,于2000年6月投入运行,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适度发展核电的方针。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核电的巨大优越性,国家有关部门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核电总装机容量3200万千瓦,从而使我国核电的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1%上升到4%左右。
“十五”期间,我国将启动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国产化依托项目。
目前,正在浙江、广东、山东等地进行核电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今后核电还要向更高层次的快中子增殖堆、高温气冷堆和聚变堆迈进。
核电的发展必将为中国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9301390140 李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