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

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

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

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

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

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1.什么是朦胧诗。

“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2.我是失修的路基,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我国当代女诗人,她是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等。

2.给加线的字注音:疲惫()()干瘪()胚芽()绯红()迷惘()淤滩()簇新()蜗行()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题解: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

大庾岭(图片)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

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

曾留学法国。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小序:丛莽:树丛草莽。

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

第一章:意如何:想什么。

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

阎罗:借指反动势力第二章:南国:南方烽烟:战争,战火正:恰好国门:城门。

诸君:各位同志。

君,对人的尊称“此头须向国门悬”出处: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

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

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第三章:血雨腥风: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应有涯: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典故:取义成仁1.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细读深入探究(多媒体打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交代了环境、背景。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

(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总领全诗(2)借代、设问(3)“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

“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不可。

“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

(1)“烽烟”是什么意思?(2)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烽烟”借代战争。

(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

(1)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明确:(1)借喻、用典(2)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血雨腥风”呼应前文什么内容?──呼应前两章“百战多”和“南国烽烟正十年”。

“人间遍种自由花”是什么意思?──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表示决心献身革命事业,预言敌人必然失败,人民自由幸福必然实现。

5.让我们把视觉放到整篇文章,然后思考:(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2)押的韵脚是什么?(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确:(1)七言绝句(2)uo ɑn uɑ(3)第一章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第二章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第三章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4)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前呼后应“意如何?”“今日事”。

6.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方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四、品读升华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五、联想拓展《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

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