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现状与展望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现状与展望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现状与展望摘要: 随着我国媒体产业迅疾的发展,广播影视各类少儿节目吸引着我国现有的367亿未成年受众,已然成为他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充。

庞大的儿童广播电视市场在发展日新的同时.却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和瓶颈。

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对策及建议,力图在电视制作实践中探讨出一条较好的、适用的、切实能够提高中国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整体水平和能力的新思路。

关键词:少儿节目;主持人;现状;展望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媒体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特定的屏幕画面中,主持人要在一个有限的空间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声调、节奏、形体、神色、服饰等作为手段,向观众讲解、描述、评述既定信息。

因此,八十年代以前那种固定程式, 传统规范的主持风格已不再受欢迎, 而能让观众接受的多形态的主持人已逐渐走进大众。

多元化主持时代的快速到来,也为主持人的个性张扬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电视少儿节目的主持人,不同于电视成人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所面对的对象是少儿,是白纸一般的,充满对大千世界好奇感的特殊群体。

所以,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甚至穿着打扮、面部表情都在影响着小观众。

主持人所传递的知识和信息,小观众是深信不移的,有的甚至还要效仿。

所以,少儿节目主持人的作用和影响已大大超出了原有的工作范畴。

一、当代中国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现状1.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少儿节目需要有年纪较小的主持人和观众进行心灵、语言、肢体情感的沟通, 所以, 有些主持人不得不在初中、高中、大学没毕业时就从事该项工作。

知识的不完整和贫乏是显而易见的。

有些直播节目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和逻辑性错误, 而主持人却浑然不知。

其中不乏张冠李戴, 语音不标准、词汇不恰当、语法不规范、自然科学知识匮乏等等。

误导了观众,也影响了电视媒体的整体形象。

有些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或是从影视表演领域里转行过来的人, 或是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

因此,在主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偏重了表演。

虽然, 主持人应当具备较强的表演功力,但是如果把整个节目变成了个人艺术才能的展示, 把主持的舞台当成了个人表现的机会, 观众只好敬而欣赏而无法靠近和沟通了, 这也违背了节目制作的初衷。

众所周知, 信息传播渠道传递的主要内容应当是接受对象需要的知识及其它。

如果主持人知识不到位,就靠表演凑合,实在太勉为其难了。

2.年龄结构不合理少儿节目是把儿童作为收视对象和表现主体的, 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符合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作为贯穿始终的主持人一定要和孩子们沟通, 还要融为一体, 成为他们的伙伴。

由于种种原因, 有些主持人虽然穿上了儿童的艳丽服装, 做着天真的动作, 讲着稚气的语言, 但是浓浓的化妆还是没有遮掩住真实的年龄。

尽管自称我是 XX 姐姐,我是 XX 哥哥, 但是纯真的孩子还是会不解地向他们的爸爸、妈妈询问,这俩个人分明是阿姨,是叔叔,为什么要撒谎呢? 是鹿姐姐还是鹿妈妈? 是叔叔还是爷爷的称谓辨别,困惑着无邪的孩子。

其实,即使是成人看到了屏幕上艰难地、做作地表现稚气的高龄主持人,心里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也就难怪改换频道了。

对于少儿节目而言, 满足对象的娱乐需求、知识需求、情感需求是第一位的。

应当通过主持人的工作让大家在乐趣中接受知识, 培养创造力, 找到快乐,从而健康成长。

而有些节目主持人的定位似乎就是一位喋喋不休的说教者。

整个场景提前布置好,过程事先安排好,让孩子完全跟着既定的思路走,没有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

参加者就象一群小弱智一样,充当了布景、道具和陪衬,彼此完全无法融合和畅快沟通。

有些节目中孩子的笑脸竟然是僵持不变、勉强、痛苦的。

尽管主持人的能力在整个录制过程中确实是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发挥,但是被服务对象却接受了一场生硬的?“伪教育”。

为制作而制作, 为播出而播出的现象时有发生。

3.岗位临时不长久不言而喻的原因, 这个阵地中的老兵是很难站住脚的。

主持人的面孔一旦不再“少儿化”, 屏幕上就无法再露面了。

因此,即使是一个很好的主持人,往往干上几年也转入其它栏目另谋高就了。

临时化、短期化现状使一些人不能安心地在这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

还有一些人长期超负荷地工作,身体提前透支,过早出现了身心、面容早衰现象,即便想继续做这个工作,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加之,有人总觉得少儿节目主持人不如其它栏目主持人有地位、有影响,仅仅是把这个平台当作一个过度的跳板而已。

二、改变现状的策略及建议1.丰富人文知识底蕴,涉猎广博知识层面语言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主持人自身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而重要的。

一位有深度、有品位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一定要有非常丰厚的人文底蕴。

由于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明显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导致许多人无法学到系统的、传统的、多样的、丰富的人文知识。

所以,主持人一定要有计划地、花大力气地去系统地学习古今中外多学科的知识,努力博览群书,构建自己的合理知识框架。

作为少儿节目主持人,每天面对的是无以计数的天真的孩子, 每一个词,每一个词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讲述,都包涵着知识输出的成分。

相当一部分小观众是怀着近乎崇敬的心境,期待着从传播中获取他想获取的知识的。

因此,主持人对于观众来讲,就是一本百看不厌, 取之不尽精华的教科书, 就是一个传播知识宝库经典的代言人。

当然,电视节目的内容是千差万别的,主持人面对的知识也是浩瀚无际的,即使再如饥似渴地学习,也不可能使其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但是,至少要有一个广博的知识涉猎层面。

诸如:古今中外历史、文学、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等。

力争做到懂得基本概念,了解层面内涵和外延。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利用点滴时间不断“充电”,至少保证节目中不出现错误。

2.构建合理素质结构, 形成智慧知识新形态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人物,即使编导的思路很有深度和创意,可出现在镜头前的毕竟是主持人。

一个人的素质是由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知识素质和人格素质构成的。

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无法掩饰的浅薄和庸俗。

为适应栏目的要求,建议有关部门可实施?“栏目主持人培养计划”。

可以国内各高等传媒学校、各级电视台为依托,由经验丰富的专门教师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

尤其在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洞察能力、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应变能力上重点培养和提高。

当代少儿节目主持人应当是“通才”,应当是通晓各类知识的高手,而不应仅仅是节目形式上的司仪。

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用多种手段,利用电视屏幕向孩子们传授知识,让观众感觉到看整个节目的过程,就是对逻辑力量严密和深厚的最好欣赏。

对于正在和世界接轨的中国来说,电视节目本身也是展示国家整体素质的一个窗口。

随着电视国际化的到来,许多节目本身就要求主持人素质要高, 能力要强,思路要开阔,个性要张扬,求新意识要浓。

否则观众不买帐, 国际同行不认可。

目前,由于卫星电视和网络在全球覆盖面的扩大, 跨国界、跨地域知识的大融合,也要求主持人具备多语主持能力。

现在,许多成人类节目已实现了英语直播,少儿观众迫切要求多语主持节目的呼声也已到了咄咄逼人的地步。

3.推介品牌少儿主持人, 营造宽松展示平台一直以来,我国电视行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主持人廖廖无几。

排在前几位的大多是成人类节目主持人,和庞大的电视队伍及日益发展的电视行业、观众的需求等都极不相称。

况且,我国品牌级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年龄普遍偏大。

如央视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董浩等等。

作为我国电视少儿节目的开拓者,他们在少儿节目中的贡献、地位和作用是勿庸质疑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现在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出现在屏幕前。

因而,后续队伍的素质培养一定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是需要依赖有个性的主持人的。

所以, 电视台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推介新人。

当然决不是功利性明显的商业炒作或哄抬。

塑造品牌节目主持人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过程。

既要考虑新人的个人自身条件,又要大胆地给予一定的机会和环境,还要适时适地地进行宣传。

相信只要有一个相对宽松展示平台,品牌型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

4.做观众知心朋友, 尝试新颖节目定位传统的少儿节目主持人角色大部分是教师式的。

注重的是教导, 是居高临下,技高一筹式的传播。

而在现代传播理念中,主持人应当是服务型的,要把观众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

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

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成长路径。

之所以现在一些中、小学生不喜欢专为他们创建的少儿频道,实际是因为“快乐无道”(即无好频道)。

节目大多由成人来主持,而这种成人的控制和操刀,不快乐,不放松,说教性太强, 孩子们找不到心目中的和真实的伙伴儿。

所以,应当主张让儿童们亲自挂帅。

现在,有些电视台已经开始尝试让儿童自己来主持节目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做法。

尽管小主持人还显得不老练, 不灵活, 但毕竟是从孩子中间走出来的。

那种无修饰的儿童本色的自然流露, 最能够引起少儿的收看兴趣。

其实, 如果丝毫不差,就又是成人的杰作了。

少儿节目主持人应当在实践中尝试这样的节目定位:(1)体现亲近感。

少年儿童的依附性和选择性都是很强的。

板起面孔的说教, 他们在学校、在家长那里,已经领教的太多太多了,迫切需要有一个轻松的氛围来给自己松绑,释放童心。

所以,主持人一定要用朋友般的亲切面孔和身份,让他们在浓浓人性化的环境中感受教育和学习的愉悦。

(2)表现幽默化。

不可否认,中国式的教育是缺少幽默感的。

而对于幽默的渴望又是孩子的天性。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幽默和诙谐, 无疑就是一缕清新的风,会吹动孩子们心中原本蕴藏的乐趣涟漪。

不苟言笑中的智慧火花,滑稽可笑中的精神启迪,巧妙比喻中的暗示,善意嘲讽中的良知,把观众从压抑、沉重的境地引导到另一个活泼、谐趣的时空,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家长和孩子所期盼的。

(3)知识趣味化。

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性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同于成人。

当电视发挥其传授知识的作用时, 就应当充分调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让少儿在乐趣中学习知识。

如可以在节目现场布置漂亮的场景,设置和平时不一样的情境,运用出人意料的节目包袱等等。

最近,有的电视台开设了“童言无欺”栏目,把对生活中一些常识的看法让孩子实打实地说出来。

如主持人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小男孩回答:“是爸爸手里瓶子的水流出来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妈妈总说男人是天嘛!”这样的节目效果是在一片唏嘘中,让所有的人都感受了无邪的童乐。

然后,主持人深入浅出地告诉他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既肯定了孩子的丰富想象力和联想力,又达到了讲述知识的真正目的。

(4)营造氛围适度化。

为达到好的电视效果,氛围的营造是必须的。

如借助于灯光、色彩、布景、道具以及主持人的渲染和烘托等。

但有一种主持倾向很不好,即主持人一上台就“发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