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
答: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财政掌握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
2、市场失效
答: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的因素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完善的方面称之为市场失效。
市场失效理论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3、财政
答:财政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按社会的公共意志强制性地集中一部门社会产品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分配。
4、财政支出
答: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5、购买支出
答:是指政府在市场上购买为执行其各种职能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行政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支出,以及购买用于举办公共投资事业所需的商品和劳务支出。
6、转移支付
答:或称转移支出,是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政府不相应地取得商品和劳务。
二、简答题
1、公共产品为什么需由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
答: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是因为公共产品具有与私人产品完全不同的特征,不能由市场机制来有效提供。
(1)公共产品的整体性。
公共产品在数量上不可分割成细小单位,其所提供的利益也不能分割而由个别消费者独占享用。
(2)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
增加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减少他人的消费,且无法在技术上将不愿支付费用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2、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天然垄断导致市场竞争失效。
2、公共产品的提供导致市场价格机制失效。
3、经济利益外溢性导致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失效。
4、信息的不完全导致市场运转不完善。
5、市场运行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
6、收入的公平分配无法通过市场来调节。
3、财政具有哪些特征?
答:政府的财政活动成为公共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具有与个别的私人经济活动不同的特征:
1、财政征收的强制性。
2、财政的公共性。
3、财政报偿的非对等性。
4、控制财政支出的形式有哪些?
答:对财政支出的控制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直接控制。
指财政支出由中央的经济、财政管理部门控制,并自上而下形成一整
套管理机构。
2、刺激性控制。
指政府安排某项财政支出时,都要从财政上配套设置刺激指出执行
者的措施。
3、协调控制。
协调控制就是强调应把财政部门和财政支出用款单位之间的相互协商
作为制定、执行、管理财政支出计划的政策基础。
4、财政控制。
是指国家权力机构批准的政府财政对财政支出的控制。
5、分析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1、成本效益分析法。
指的是通过市场价格和社会理论价格来全面权衡各项财政
投资项目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并由各种办法将成本与效益折合成现值,然后
将成本与效益比较,如两者代数和愈大、或效益与成本比率愈大,则该项目愈是
可行。
2、最低费用选择法。
它不以货币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的社会效益,只计算
每项备案方案的有形费用,并以费用最低为择优标准。
3、“公共劳务”收费法。
其着眼点不在于选择项目,而在于把商品买卖的原则
运用到一部分“公共劳务”的提供与使用中去。
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
价格,使“公共劳务”得到有效、节约的使用,从而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
的。
三、论述题
1、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职能。
答:财政职能或称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活动所固有的经济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将财政的职能划分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三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分配,使社会经济的各类资源可以合理
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并得到有效利用。
财政履行配置资源职能的必要性在于自发运行的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缺陷,不能在某些领域有效地配置资源并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最优化,必须由政府财政来承担着部分资源的配置。
财政参与资源配置的形式包括:首先财政通过税收和利润上缴等形式,集中一部本社会产品,并通过预算拨款,来保证行政、国防、文教科卫等事业的资金需要,从而向社会提供公共商品:其次,对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等可由国家财政通过预算拨款直接投资,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于此类项目。
2、收入分配职能。
自发的市场机制运行回产生社会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并使市场失去总
体效率、政府应通过财政收支来达到社会分配公平的目标。
政府可以通过自身的经济行政管理和税收及转移支付等手段来纠正社会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首先,政府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保证我国公平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能正常运转,以实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同时国家要立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的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其次,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收支手段从几个环节调节社会分配关系。
3、稳定经济的职能。
是指通过财政的分配,使经济达到一个充分就业、适度稳定的物价
水平、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合理的经济增长的良好状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地调节并稳定经济,难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而财政正是通过调节社会总供求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当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时,财政可通过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的紧缩财政预算政策来压缩政府的公共支出和非政府部门的支出,达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当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时,财政可通过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的膨胀财政预算政策来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政策手段按其可控制是程度可分为“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两种。
2、试论如何建立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模式。
答:1、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模式的必要性:
1)各级政府财政行政观念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政府财政职能要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要改变不适应的放权让利,导致财权严重分散的局面。
4)要改变财政供应范围“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
5)必须改革陈旧过时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
2、建立我国公共财政模式的思路:
1)公共财政模式是建立应以政府与市场分工的制度化为基本前提。
2)建立公共财政模式应始终坚持市场原则和发展原则。
3、实现我国财政模式转换的基本思路:
1)进一步规范国家预算制度,增强预算的公平、公正、公开性,逐步实现财政预算管理
监督的民主化。
2)从财政支出的公开性出发,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应限制在公共领域。
解决财政分配“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是实行“公共财政”模式的关键。
3)增强财政收入的公共性,保证公共性的财政资金在国民收入中占到一定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