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生态学内涵

第一章生态学内涵


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 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 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 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 或 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 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 幅或生态价。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二、生物生存环境
1、分类
(1)物理环境(又称非生物环境),是生物栖息地周围
与之相关的理化因素的总和。
(2)生物环境:指包含有机体的环境,由影响动植物生 产和繁衍的其他生物所组成 。
第五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 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 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自 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 动态的科学。现代生态学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
第五节 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1)空间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况 (2) 物种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类物种在数量方面的分布 特征 (3)营养结构:食物网及其相互关系
植物群落的演替速度主要取决于——组成群落的物 种特性及其所处生境的严酷程度。 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的演替类型 (1)水生基质演替系列 (2)旱生基质演替系列
第五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提出。他认为“ 生 态系统不仅包含生命有机体部分,而且包括了形成我们 称之为环境的所有物理因素”。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两个基本要点: 第1, 生态系统是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构成 第2, 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两点表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同时能 发挥其相应的功能。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一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2、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a)限制因子规律: (b)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c) 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 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教学方法
• • • •
多媒体教学 分组讨论 反转课堂 课后实践(安徽省新惟度规划设计创客工作室)
考核方法
考勤和讨论20%,笔记、反转课堂与作业完成40%,
考试成绩40%,
1、考勤和计分规则
总分100分,迟到或早退1次扣1分,请假1次扣1分,旷课1
次扣5分。课堂踊跃讨论、思路清晰加5-10分。
2、考试 总分100分,考试内容参考上课课件、课后思考题 3、笔记和作业完成,50分;反转课堂(分组完成),50分。
第三节 种群
三、种群增长基本模式
A 种群在无限环境下的 指数增长(Malthus方 程)
B 逻辑斯谛增长:种群 在有限环境条件下增 长的一种简单形式, 又称为阻滞增长 (s型增长)。
第三节 种群
四、种间关系
第三节 种群
四、种间关系
(1)竞争 例子:同一草地的牛和羊 (2)寄生 槲 寄 生 菟丝子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生物对光的适应
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 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 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
光周期调控: 人工光源与植物栽培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温度的空间变化:——纬度与海拔高度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大约纬度每 增加1º ,年平均气温降低0.5℃。因此,从赤道到极地形 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第四节 群落
二、群落的种类组成
1、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一个群落或一个地区 的生物种类名录。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 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物 种 数
最小面积
样方面积
图:种-面积曲线示意图
第四节 群落
二、群落的种类组成
2、优势种和建群种
•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 物种称为优势种 。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 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 植物种类。 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
第四节 群落
一、群落概念及基本特征
2、基本特征
1.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 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 具有一定的结构 5.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 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交错区 8.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第四节 群落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概念 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 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原生裸地——原生演替 次生裸地——次生演替
第四节 群落
四、群落的演替
2、演替类型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3种: (1)快速演替 (2)长期演替 (3)世纪演替
第一节 生态学的的内涵
二 、生态学的起源和分类 起源于生物学:biology=生物学&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学研究的“生物系统”+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 包括:基础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 : 生态学与地学、经济学等相互渗透出现的交叉 学科: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生态经济学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第三节 种群
(3) 共生、捕食
生于树干上的地衣
狮子捕食
第三节 种群
(4) 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 例子:与根瘤菌共生的豆科植物 人体肠道中的某些细菌与人
第三节 种群
第四节 群落
一、群落概念及基本特征
1、概念
生物群落(biocoenosis)简称群落(community),是指一定时间
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 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第三节 种群
2、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
东北虎活动范围需300~600km2 浮游生物需要的空间较小 2)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 生物量: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所有个体的鲜物质或干物 质的重量。 3)遗传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共性+差异 种群内的变异 进化 更适应变化的环境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叶 片 气 孔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种群生的内涵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农业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应 用 生 态 学
污染生态学
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学
生态工程学
• • •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一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1、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 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 物和其他生物等。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组成:非生物因素和 生物因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 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habitat)。
以下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 • • • • • 何为城乡? 生态系统? 环境问题? 生态工程? 生态规划? 环境管理?
看到这张图的情况如何应对??
主要讲授内容:
• 绪论(生态学基础) “人工湿地”


城乡生态系统
城乡生态学基本原理
“禾本科分蘖”
“大鱼吃小鱼”


城乡污染生态防治
城生态工程与生态规划
“不能吃的鱼”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作用于生物: 大漠魂——胡杨
荒漠植物-刺旋花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2)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
长江源地区的草场正在退化 超载放牧 草场退化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物理环境可分为能量环境和物质环境两部分。
1、能量环境: 光环境和温度环境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能量环 境的能量唯一来源来自太阳。
第三节 种群
二、种群数量动态参数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信息主要来于 A 人口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一个种群,该种群的个体数 量是经常变动的。人口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会影 响人口数量的变化。但是它们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人 口数量的变化的。例如,在人口种群内,老人口数量较多, 分布均匀,处于生育期的人也比较多,男女比例接近1︰1, 此时的出生率可能较高。但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而使其死亡 率增加,那么此时种群数量并不一定随出生率的增加而增大。 所以种群数量的变动是出生率、死亡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因 此应选D。
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 层的交接的界面所组成的,其中有生命在其中积极 活动,所以称之为生物圈。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 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 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
第三节 种群
一、种群概念及基本特征
1、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特定空间内能相互进行繁殖的、 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总和。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点:
一、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
二、城市生态系统
三、环境影响评价
四、城市环境保护
第一章 生态学的内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态学的内涵 有机体与环境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学的的内涵
一 、生态学概念 1869 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 (Haeckel)首次提出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Logos =住所/栖息地+学科研究 生态学的定义(Haeckel) :“研究有机体及其 周围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外部世界是广义 的生存条件”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