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态恢复:帮助退化、受损或毁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它是一种旨在启动及加快对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及可持续性进行恢复的主动行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与效应。
第二章
土地退化:指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过程。
退化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或自然干扰的影响下,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平衡状态及进化方向发生改变,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产生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这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
干扰作用: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的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荒漠化:由于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受干旱影响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第三章
护理植物:指那些能在其冠幅下辅助或护理其他目标物种生长发育的物种。
第四章
封山育林:指对山区和其他地区人工造林困难或者具有乔、灌、草天然下种、萌芽、萌蘖能力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疏林地等,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措施,使其成为森林、灌木林或者灌草植被地的经营管理方式。
低效林: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总称。
第五章
湖泊富营养化:指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浮游植物占优势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化的过程。
沿岸带:指靠近湖岸的浅水区,日光可以透射到水底,一般为水生高等植物所占据。
敞水带:沿岸带以外从水面到光有效透射深度,即补偿深度为止的水层区是敞水带,该深度处的光合作用正好与呼吸作用平衡,其光照强度通常为饱和光强度的1%。
深水带:敞水带以下的区域是深水带。
浮游生物:借助于水的浮力营浮游生活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
自游生物:运动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往往能进行长距离的游泳或克服较急的水流,包括鱼类、两栖类、大型游泳昆虫等。
底栖生物:固着或随着在水底或者生活在沉积物中的生物,包括底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前者有水生高等植物和着生藻类,后者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周丛生物:生长在淹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如沉水植物,木桩、石头等)表面的生物群,主要包括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
漂浮生物:生活在水表面的生物,常见有几种水生高等植物和水生昆虫。
生物操控: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食浮游生物鱼类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体型增大,生物量增加,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
盐沼:指分布在河口、海岸潮间带,由盐生植物覆盖的淤泥质潮滩地带。
有海岸盐沼和咸水盐沼。
河流生态系统:
狭义:河流(溪流)生态系统是指由水生生物、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等生物与水体等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类生态系统。
广义:广义的河流生态系统包括陆域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河岸带:泛指河水与与陆地交界的两边河水影响较小的地带。
包括非永久被水淹没的河床及其周围新生的或残余的洪泛平原
流域:指一条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是一个由分水线所包围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河流可从这个集水区中获得水量补给;流域同时又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包括水系及其周边的陆地。
河流连续统:由源头集水区的第一级河流起,河水向下流经各级流域,形成一个连续的、流动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称为~
植石治理法:为了营造出有利于鱼类生长的河床,将0.8~10m大小的石块经排列埋入河床造成深沟及浅滩、形成鱼礁,称为植石治理法或埋石治理法。
第六章
路域生态系统:路域内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共同构成路域生态系统
生态道路:指建设者在道路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完成后,将自然、人和道路进行有机地结合,融入生态设计的方法,不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考虑到人的活动和道路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注重维护人们与生存的自然条件相互融洽和遵循其自然发展规律,形成行车安全舒适、运输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保护自然的可持续的道路发展模式。
第七章:
废弃地:指弃置不用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