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词曲鉴赏一、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窘况为许衡州赋郑燮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
②塾师:指郑燮。
(1)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写于谪居永州期间。
②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③欸乃:摇橹声。
(1)“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2)前人评价本诗“有奇趣”“内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____(人名)的组诗《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阙写景寄情,下阙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
(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3)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各题。
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2)三、四句运用________手法,展现了一幅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8.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
数行新柳自啼鸦。
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恨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
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
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塞上忆汶水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湘南即事戴叔伦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
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________。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这首词按照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2)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1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公子行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________”,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________”,结果“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1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杜陵绝句李白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________(季节及时分),站在________观看到的景物。
(2)后两句“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8.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书事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1)试分析诗的前两句是怎样展现诗人好静的性格的?(2)王维的诗最擅长把静景写活,你认为这首诗中把静景写活的诗句是哪一句?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1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三衢道中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该诗描写了诗人在天气晴朗的________(时节),________(出行方式)到了________(地点),走山路看到一路绿荫浓浓,听到黄鹂的声声啼鸣。
(2)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
2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诗人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浓阴,________,________,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诗人用语朴素简练,虽写君山之貌,却未直写,而以________来衬托君山气势的凝重。
用________来突显君山磅礴之状。
(2)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2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即事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注】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
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1)该诗诗人是在清明节去城外________(一清明节的习俗)途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________的图景。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展现的画面。
2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
②碧毯线头抽早稻: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
(1)《春题湖上》和《钱塘湖春行》都是白居易任职杭州时所作,本诗中“________”字与《钱塘湖春行》中“最爱”一词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2)“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说说它妙在何处。
2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该诗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色,体现了诗人________的个性。
(2)该诗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分析词中“烟”“雨”“鹧鸪”等意象的作用。
(2)该词描写了“远客”怎样的心境?2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暮云收尽溢清寒”中的“溢”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8.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乙卯重五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
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2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野池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