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党伟人‘董必武’

建党伟人‘董必武’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当局
以重金悬赏通缉董必武同志。他毫不畏惧,迅速 转入秘密活动。1928年受党的派遣到苏联学 习。他抓紧在那里的三年多时间,刻苦攻读马克 思列宁主义著作,注意联系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 践经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为他后来坚持 毛泽东思想和提高领导工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1932年他回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 担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副校长、中央党务委员 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1934年10月 起,他参加中央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年近半 百,历尽千难万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 的领导地位,实现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 折,他更是热烈拥护和坚决支持。在党的历史上 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他更是热烈拥护和坚决支 持。在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的斗争中 ,他旗帜鲜明地批判张国焘的错误,维护中央的 统一领导。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担任中央党校校 长,为培养大批党的骨干、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斗
董 必 武
一、人物简介 二、人物生平 三、主要贡献 四、独创见解 五、社会评价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湖北黄 安县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18岁 应试中秀才。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武昌军政府任秘书官、军 政总务科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政府 委员主任,领导过司法工作。1959年,任国家副主席。 1975年4月2日去世,享年90岁。
1921年,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随后,任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湖北省委 委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一名优秀战士,董必武 同志走上在中国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并进而实现社 会主义的新的革命征途。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期间,董必武同志是湖 北省和武汉地区轰轰烈烈大革命运动的核心领导人物之 一,在湖北和全国都很有声望。他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 行委员、湖北省党部和湖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身份, 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在发动工农群众、创办革命报刊 、争取军阀部队起义、支援北伐胜利进军等等方面,都 取得出色的成绩。特别是放手发动拥有二百几十万农协 会员的湖北农民运动,形成强大的革命声势,同湖南农 民运动交相辉映,对促进大革命迅速向长江流域发展起 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当时他的工作中也难免带有党的 幼年期的弱点,但是,他对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和支持工 农运动的坚定的原则立场,是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领导 人的立场相对立的。
独创见解:
董老认为:法制和国家是紧相连属的,没有法制就不 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必 须迅速创立人民民主的法制,以促进和保障经济建设的发 展。在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的任务已经由解放 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时候,不能再经常搞群众 运动,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他针对五十年代我国法制工 作中的问题明确地指出,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 ,一是要有法可依,二是要有法必依。要根据我国的实际 情况逐步制定出必要的法规。特别要抓紧刑法、民法等基 本法律的制定工作。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提高人 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使人民信法、 懂法、守法。党员和干部首先要模范地遵守法制。凡自命 特殊、置国法于不顾而犯了法的人,不管他地位多高,功 劳多大,一律要追究法律责任。董必武同志的马克思主义 法学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然具有 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极为珍贵的精神 遗产。
人物生平:
董必武 1903年考取秀才。 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任
教。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 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 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 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他平时也总喜欢把自己称为“布头”“ 龙套”。
他的一个概念:作为一个革命者,我这一 辈子就交给革命了。革命需要干什么,我就干 什么,也不去争什么。不记名,不记利,需要
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去做好。
严父对子女说:“生活上要向低调看齐, 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
社会评价:
董必武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革命战斗的一生, 是不断开拓前进的一生。他从一个清末的秀才,成长 为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又成长为一 个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中间走过的道路是很不 平坦的。他亲眼看到过旧中国几个朝代统治的黑暗和 民族灾难的深重,经历过几个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 的风雨。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有深切的 了解,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生活有丰富的 经验。他没有被旧的历史文化知识所束缚,没有被局 部经验所限制,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 学理论指导下,把这些知识、经验提炼、升华为正确 的思想原则,指导自己的革命行动。他不断从毛泽东 思想中吸取精神营养。他的一些独创性的思想成果, 也充实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宝库。正是由于具有这 种思想基础,他才能够在极其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在 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正确掌握并坚决执行党的 纲领和政策。他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总是立场坚定,是 非分明,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的党性。 这是特别值得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 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 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 候补委员。
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32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 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
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 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出版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主要贡献:
董必武同志在本世纪初参加过辛亥革命,又是中国最早的共 产主义者之一。他的一生,是同中国近百年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 人民革命斗争紧紧相联系的,是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党 的主要领导活动紧紧相联系的。中国近代急剧变化的历史潮流, 淘汰了多少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但是,董必武同志始终站在伟 大历史变革的前列。他在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 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随着 时代前进。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和法学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毕生奋斗不息 ,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必武同志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 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 长,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 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他同毛泽东 同志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密团结,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决策,为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竭尽了自 己最大的努力。
争的新高潮付出巨大的精力。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董必武同志作为中共代 表团的成员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长 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他协助周恩来同志,参加同国民党当 局的谈判,领导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抗战初期在武 汉,他利用合法身份和他在湖北广泛的社会影响,大力开展党 的统一战线工作,宣传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 持久战的人民战争思想。他直接领导中共湖北省委,抵制王明 右倾投降主义的干扰,团结当地爱国人士,创办七里坪、汤池 等训练班,为开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抗日根据 地培养大批骨干。到重庆后,他作为中共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参 政员,或是同我党其他参政员一道,或是单枪匹马,在这个会 议上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投降活动进行英勇机智的斗争。 他模范地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各阶 层爱国人士、地方实力派和国际友好人士,为坚持国共合作, 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开展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 动,作出重大贡献。1944年党中央提前为他作六十大寿, 对他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党中央在贺电中说:“现在你正 代表着党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卫地位,高举着毛泽东同 志的旗帜,不屈不挠地奋斗着。你是中国民族解放、社会解放 的老战士,你是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为庆祝你的生日,将感到光荣。”1945年4月 ,董必武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军民,参加中国代表团 ,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并向旅美侨胞和 国际人士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解放区各方面的成绩,扩大 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
董必武同志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
表现在许多方面。他一生工作勤勤恳恳、兢兢 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 革命事业,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身居高位,从不自视特 殊,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注意以身作则 ,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不徇私情,敢于同一 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他谦 虚谨慎,平易近人,爱护干部,团结同志,善 于同党外朋友合作共事,时刻关心群众,同群 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他好学深思,刻苦攻读马 克思主义和文化科学书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他热情奖掖青年后进,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读书是他平生的一大嗜好。对于中国古典诗 词、书法和文化历史有很高的造诣。他不愧是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杰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 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 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