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观念)的落实,必须以探索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作支撑。

(一)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课型是按照课的目的任务的不同和课的结构(指一个课题的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哪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的区别而划分的;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步骤(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为落实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将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

1、精读课(1)特征及任务: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综合性阅读课型;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核心。

(2)模式或步骤:①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程序:上课伊始,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一定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顺课文、思考、议论“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哪几件事情”这样的带整体把握的问题。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

操作要领:一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提问题;二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

②精读课文,深入感悟:教学要求:“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操作要领: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③研读品读,深层体悟:教学要求:教材选偏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

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

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要学懂这些课文时,必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要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坊,才能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

教法学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

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教法和学法的侧重点应该各有不同:第一类:以事喻理的课文。

如《两只小狮子》、《乌鸦喝水》、《酸的和甜的》、《画杨桃》、《题西林壁》等等,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语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如教学《酸的甜的》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以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类: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

如《荷花》、《黄山奇石》、《圆明园的毁灭》、《我爱故乡的杨梅》、《高梁情》、《观潮》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

对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通过赞荷花、迷荷花来表达作者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的思想境界,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

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

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第三类:情中寓深情的课文。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雨中》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对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而当老师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这一问题时,个个面带难色。

教师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操作要领:首先,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从而归纳提炼出需要引领学生探究的能反映课文“深层意蕴”的问题。

其次,要让学生自已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主要决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

研读包括探索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探索性阅读是为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而对有关段落进行的阅读(它以朗读为主,辅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分析、比较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紧密结合起来;朗读和讨论要突出重点段落,要紧扣关键词句);体验性阅读在于通过朗读和默读来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与文中人物的共鸣(体验性阅读多用于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所以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和读者的联想,适时插播有关电影剪辑或多媒体课件等,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品读,是指学生在朗读、默读中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而对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

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

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

如,一位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品读(两只小狮子》的重点段落时,就抓住了这两点。

在这篇课文的末尾,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一段话时,启发学生先体会狮子妈妈的心情、态度和语气,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来品读狮子妈妈的话——有的扮作慈祥的狮子妈妈,怀着沉重的心情,以语重心长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有的则扮作急躁的狮子妈妈,怀着焦急的心情,以气愤的语气朗读这段话……④熟读成诵,尝试运用教学要求: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全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后,很多学生争先恐后的即席发言,表扬小白兔爱劳动、肯吃苦,批评小灰兔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并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爱劳动、能吃苦的人。

又如,学了《水乡歌》后学生模仿着写道:“家乡什么多?树多。

千棵树,万棵树,五月榴花红似火,装点家乡新生活……”操作要领:一是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为了能保证全员参与,可采取“个人准备,分组交流”的方式,并且每次只取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一项,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

一般说来,一年级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二年级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可训练写作能力(可采取汉字加拼音的写话形式);三年级的口头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复述课文的一个片段或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书面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写一段话,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4至6年级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练习的要求应当逐年提高,操练的形式应更加多样。

三是要指导学生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

学生学完一篇精读课文时,必须达到读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再抓背诵(或背诵全文,或背诵几段,应酌情而定)。

上述的精读课的教学模式(结构、环节、步骤)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不是刻板机械的教学流程;教师在具体实施时,教学步骤应根据课文的不同及学情的异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学习内容浅显的课文,可将“深层体悟”与“深入感悟”合二为一;又如,学生深入感悟《荷花》一文时,可参照作者的思路,采取“闻荷香——看荷花——赏荷花——迷荷花”的顺序来学习。

2、略读课(1)特征及任务:略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并学习略读方法。

(2)模式或步骤①略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方法:先提出一个问题(即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或全班议论。

②再读课文,体会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

方法:先就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讨论。

(3)操作要领:一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问题开路。

二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读为基础。

三是要紧扣关键词句和重要段落,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

常用的方法:①紧扣一词,教活一课。

很多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如《田忌赛马》中的“转败为胜”、《精彩的马戏》中的“精彩”、《珍贵的教科书》的“珍贵”等。

这些词语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或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

我们找准并紧扣这些关键词组织教学,就可教活整篇课文。

②抓住一句,串联整篇,很多文章中作者都精心安排了关键词,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

如《草原》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落花生》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等。

③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

如《再见了,亲人》,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