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措施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放在一起。
这就说明他对世界局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包括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
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对全球化持积极态度,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应该说政府是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赢家之一,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和出口,中国的很多增长都将是不可能的。
似乎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际体系采取的战略都还是防御性的战略,如保护主权,使自己免受伤害,等等。
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样它才会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在过去较长时期,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角色。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仅会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消费升级,而且也会逐步提高产品消费的环保意识,这恰恰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2009年政府主导投资的投资乘数作用小,为世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投资带动的仍是过剩行业的发展。
而这些过剩行业并无扩大投资的需要,所以投资的乘数作用小。
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投资乘数作用必然扩大。
除此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工作:
调整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
2001—2009年,我国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7.5%,消费率则由61.4%下降到48.6%,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5.3%下降到35.6%,投资率过高、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矛盾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萎缩,通过国际市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空间缩小。
在这种形势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工业比重过高且附加值低,服务业发展滞后;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决定市场地位和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名义比重提高较快,但多集中于价值链低端。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自主技术和品牌的局面难以为继,迫切要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加强节能减排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
应在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开展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量交易试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范围,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大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
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区域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加大区域结构调整力度,就要坚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好新10年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继续支持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强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支持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加强对特殊困难地区的支持和对口支援,进一步健全长效帮扶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产业跨区域有序转移,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想要完成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这是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会是亘古不变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使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密不可分。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为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迫切要求政治的支持和推动,从而也就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内含的竞争原则和进取精神,不仅极大地调动着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激活了中国一度沉寂、停滞的社会经济;而且通过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文化层次,开拓人的活动空间和思维视野,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及能力,使政治体制改革变成一种群众性的自觉愿望和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渗透的自由、平等、竞争、公开、
公平等一系列价值通则,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息息相通,从而必然被引进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加速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深层次上变革着中国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强烈要求政府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改变原有的管理调控行为和体制模式。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国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现有政治体制,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模式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福山
(2)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民间,厉以宁,北京日报2011年3月14日
(3)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王一鸣,2011年03月28日
(4)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展改革委,201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