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明理学教案1

宋明理学教案1

第三课宋明理学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一、儒学复兴运动——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唐]韩愈:道统说
2、[唐]李翱:复性论
二、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
理学: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

1、北宋五子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私谥明道先生。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因居临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

两人为亲兄弟,河南洛阳人。

二程,以理学家周敦颐为师,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

二程哲学核心是“天理”或“理”。

他们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理”是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

在认识论上,二程的“格物致知”并不是指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

二程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抬高到和六经相同的地位。

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

在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
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
.......
矣.。

先生(程颢)生千四百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二程”观点:“存天理、灭人欲”,将“天理”与“人欲”对立。

实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

2、朱熹
(1)生平
朱熹(1130—1200)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翁,最后号遁翁。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一生的主要活动为讲学授徒,著书立说。

朱熹的著作堪称浩瀚,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思想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小学》《童蒙须知》《资治通鉴纲目》等,后人整理汇编有《朱子语类大全》(140卷)《朱文公文集》(100卷)。

(2)理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

(气:铸成万物的质料)
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

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

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3)《四书》及其地位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4)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

2、南宋思想家陆九渊
(1)生平
陆九渊 (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

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著有《象山全集》。

(2)思想
世界本原:“心即理也”。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道德主张:“发明本心”。

“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


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

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

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
(1)生平
王阳明(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世界本原:“天理之在人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


道德主张:“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思想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
的,使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格物致知”的方法)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有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

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
(1)消极
为历代封建帝之所吹捧,成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政治专制和文化专制制造根据。

(2)积极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评价
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肯定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精细和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侯外庐、邱汉生诸·《宋明理学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