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六章 刑罚执行

第十六章 刑罚执行


对 假 释 犯 应 根 据 其 在 假 释 考 验 期 限 内 的 不 同表现,作出不同的处理:
( 1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 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按照《刑法》第 71 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 2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 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漏罪没有判决 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 70 条的 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期限。
五、对缓刑犯的考察与处理
考察的内容主要有:( 1 )遵守法律、行 政法规,服从监督;( 2 )按照考察机关的规 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 )遵守考察机关 关于会客的规定;( 4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的批准。
根 据 缓 刑 犯 其 在 缓 刑 考 验 期 限 内 的 不 同 表 现 , 对其作出不同的处理:
( 3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 限内,有违法或者违反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 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 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 ( 4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 限内,如果没有上述三种情况,假释考验期 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
五、假释的程序
我 国 缓 刑 制 度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
( 1 )缓刑不是一个刑种。而是依附于原 判刑罚而存在的一种执行刑的方法,缓刑不能 脱离原判罚而独立存在。
( 2 )有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即被宣 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暂时不执行原判刑罚。
( 3 )附有一定的缓刑考验期。在缓刑考 验期限内,仍保持执行原判刑罚的可能性。
( 3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 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上述 两种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 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战 时 缓 刑 考 验 的 内 容 就 是 允 许 犯 罪 的 军 人
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现时,可以撤销原判 刑罚,不以犯罪论处”,即原判决宣告和确定 的刑与罪均归于消灭。这显然比“原判的刑罚 就不再执行”更为宽大。
3. 排除条件。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 子不适用缓刑,这是适用缓刑的排除条件。
(二)战时缓刑的适用条件
《刑法》第 449 条规定:“在战时,对被 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没有现实危险宣告缓刑 的犯罪年人,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现 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
1. 时间条件。必须是在战时适用。战时, 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 务或者遭敌突然袭击时;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 者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时,以战时论。
假释的程序与减刑的程序相同,因 此,关于假释的具体程序 同“减刑的程 序”。
第四节 社区矫正
条件的罪
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
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
助下,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刑罚执
行活动。
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人 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从促进犯罪分 子教育矫正、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出 发,确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 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 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可以根据刑法 的规定,同时宣告禁止令。
人民法院宣告禁止令,应当根据犯罪分子 的犯罪原因、犯罪性质、犯罪手段、犯罪 后的悔罪表现、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充 分考虑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关联程度, 有针对性地决定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 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 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的一项或 者几项内容。
二、社区矫正的主体和对象
目前由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 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 所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社会工作者 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 与社区矫正工作。 现阶段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 剥夺政治权利或者被适用缓刑、假释、监 外执行的犯罪分子。
三、社区矫正的方法
第十六章 刑罚执行
第一节 缓刑
一、缓刑的概念和特点
缓 刑 , 是 指 对 于 符 合 法 定 条 件 的 犯 罪 分 子 ,
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我国刑法中的 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罪情节较轻,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危险,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规 定一定的考验期,在考验期内如果没再犯新罪, 或者未被发现漏罪,或者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及 有关规定,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
缓 刑 考 验 期 限 , 从 判 决 确 定 之 日 起 计 算 。 所谓“判决确定之日”,就是判决发生法律效 力之日。判决确定之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能折 抵缓刑考验期限。因为,缓刑考验期限不是刑 期,不发生折抵的问题。
对 战 时 缓 刑 , 《 刑 法 》 没 有 规 定 缓 刑 考 验
三、缓刑考验期限
缓 刑 考 验 期 限 , 是 指 对 被 宣 告 缓 刑 的 犯 罪 分 子进行考察、监督的期间限度。
拘 役 的 缓 刑 考 验 期 限 为 原 判 刑 期 以 上 一 年 以 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 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 年。
四、禁止令
减 刑 分 为 两 种 情 况 : 一 是 刑 种 的 变 更 。 即将原判较重的刑种减为较轻的刑种,刑 种的变更只限于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 二是刑期的调整。即将原判较长的刑期减 为较短的刑期,也就是将有期徒刑、拘役 、管制的刑期缩短。
二、减刑的条件
(一)对象条件
减 刑 的 适 用 对 象 只 能 是 被 判 外 管 制 、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 子。对于减刑而言,只有刑种的限制, 没有犯罪性质的限制。
( 1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 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漏罪没有 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 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 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 2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 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 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二、缓刑的适用条件
根据我国《刑法》第 72 条、第 74 条和《刑法》第 449 条的规定,缓刑分
为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这两种缓刑适
用的条件不尽一致。
(一)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
1. 对象条件。一般缓刑的适用对象仅限于被 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 实质条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犯罪情节较轻,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危险。适 用缓刑对居住社区没有重大影响。
四、对假释犯的监督与处理
监 督 的 内 容 主 要 是 考 察 能 否 遵 守 四 项 规 定 :
( 1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 2 )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 情况; ( 3 )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 4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 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2. 减刑案件的受理。受理减刑案件的机关 是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3. 减刑案件的审理。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 议庭对减刑案件进行审理。
4. 减刑的裁定。人民法院经过对减刑案件 的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 以减刑。
第三节 假释
一、假释的概念
假 释 , 是 指 对 被 判 处 有 期 徒 刑 、 无 期 徒 刑 的犯罪分子,因其在执行一定刑期后,确有 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予 以提前释放的一种行刑制度。简言之,假释 就是对徒刑犯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又称 “附条件地释放”。
四、减刑的程序
减 刑 必 须 依 照 法 定 的 程 序 进 行 。 我 国 《刑法》第 79 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 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 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 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 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1. 减刑的提出。提出减刑的机关是刑罚的 执行机关。
(二)实质条件
适 用 减 刑 事 的 犯 罪 分 子 必 须 在 刑 罚 执 行 期 间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重大立功表现, 这是适用减刑的决定性条件。根据《刑法》第 78 条,以适用减刑的实质条件的内容为标准 ,可将减刑分为可以减刑和应当减刑。
1. 可以减刑。是指被判处管制、拘役、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 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确 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综合评 判,决定是否减刑。
2. 应当减刑。是指对执行期间有重大立
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就必须予以减刑。
(三)限度条件
经 过 一 次 或 者 几 次 减 刑 以 后 , 实 际 执 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 ,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 1/2 ;判处无期徒 刑的,不能少于 13 年。
无 期 徒 刑 罪 犯 在 执 行 期 间 , 如 果 确 有 悔 改 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服刑 2 年以后, 可以减刑。减刑幅度为:对确有悔改表现的, 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般可减为 20 年以上 22 年以下有期徒刑;对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 减为 15 年以上 20 年以下有期徒刑。
( 1 )定期接受谈话; ( 2 )社区公益劳动; ( 3 )专家心理咨询; ( 4 )技能培训; ( 5 )日常监督管理。 ( 6 )奖惩措施。
二、假释的条件
(一)对象条件
假 释 的 适 用 对 象 仅 限 于 被 判 处 有 期 徒 刑 或 者 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 、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 10 年 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除外)。
(二)执行刑期条件
假 释 只 适 用 于 已 经 执 行 一 部 分 刑 罚 的 犯 罪 分 子。
2. 对象和刑度条件。只能是被判处 3 年以 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这是适用的对象条件 ,不是犯罪的军人,或者虽是犯罪的军人,但 被判处的刑罚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不能适用 此种缓刑。 3. 实质条件。必须是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 刑没有现实危险。是否有现实危险,则应根据犯 罪军人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以及 犯罪军人的侮罪表现和一贯表现作出综合评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