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业务相关数据

海绵城市业务相关数据

海绵城市试点:
第一批:2015年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

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第二批:此次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共有17个城市参加,评审专家组由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组成,通过现场答辩,专家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成绩,结果排序如下: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盘锦、呼和浩特、运城。

分数前14名的城市入选试点城市。

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1.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时间表
一项针对351个城市的调查显示,2008到2010年期间,超过6成被调查城市发生过内涝。

而同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

为此,国务院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

陆克华介绍,核心目标是将城市中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要达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要达标。

2.海绵城市的市场规模
海绵城市建设效益突出,具备全国推广潜力。

海绵城市对于北方城市将主要起到“止涝济旱”,防止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的作用。

对于降水量较大的南方城市,则主要起到防灾减害,分化利用的作用。

预计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城市(涵盖我国城市数量90%以上)将作建设海绵城市的强制性要求。

当前全国658个城市中仅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
建设规划,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据测算,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绿色投资”每平方公里投资需求约在3000~5000万元。

新城建设将加入管线建设等基建内容,整体投资需求每平方公里在1亿元以上。

按照国务院设定目标,海绵城市不仅在新城建设中将起到吸纳雨水,综合利用的作用,还将在旧城改造,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旧城改造难度大,与原系统兼容性要求高,设计复杂。

单位投资将超过新城建设。

整体而言,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将超过1亿元,达到1.5亿左右。

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一:
据国泰君安预测,根据国家近期提出海绵城市75号文要求,657 个城市在2020 年全面完成任务——即不低于20%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建设投资成本在1.5-1.9 亿元之间,全国657 个城市如果都要在2020 年完成任务,整体投资接近10 万亿元。

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二:
据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估算,海绵城市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

2013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7855.28平方公里,近5年来一直保持约5%的增长率,依据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由此可得,2020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至少需达2万亿(47855.28*(1+5%)7*20%*1.6)。

据悉,首批16个城市的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已公开的数据显示,16个城市公开计划投资已达1359.23亿元
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方面,中央财政对16个试点城市的专项资金补助目前在200亿元左右,未来有望扩大试点并加大补助预算。

仅16个试点城市,已披露的未来三年投资额已近1200亿元。

其中,湖南常德未来三年计划投资高达266亿元,山东济南计划投资148.75亿元。

16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投资额71.6亿元。

试点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额高达2.8亿元。

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铺开,保守假设每个地级市未来投资60亿元建设海绵城市,则未来3-5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总额将至少高达2万亿。

注:16个试点海绵城市投资规划统计
注:16个试点城市试点面积和试点区域
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三:
根据公布的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补贴政策,仅试点城市未来三年的补贴约为(6*1+5*4+4*11)*3=210亿元,如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最高可至231亿元。

从现有公开信息可以看到,目前16个试点城市2015年到2017年拟投资金额将达到1300亿元左右,每个城市平均投资约83亿元。

2013年开始,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并重。

即使不考虑新城镇建设的增量投资,一旦海绵城市建设由试点推广到全面铺开,假定过去三年中出现内涝的300多个城市中一半需要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按照每个海绵城市83亿元投资额估算,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

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既是补旧债,又是启新程,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尤其被政府重视。

3.海绵城市的投资构成
以安徽省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为例,未来三年规划相关项目共117个,总投资约221.6亿元,包括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建筑小区系统、水生态及水安全系统、能力保障系统5大类,全方位打造城市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

从投资金额看,建筑小区系统投资金额最多。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一)
除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投资之外,海绵城市所必需配合的传统排水管网的改造、水体生态修复等都是动辄数亿级别的投入。

有城市曾做过测算,仅现有排水管网改造,每平方公里大致需要1亿元投资。

水体生态修复也耗资巨大。

例如,江苏宜兴对城区西氿湖进行的生态修复,计划投资10亿元。

此外,在中央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政绩驱动之下,海绵城市建设与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危房改造有机结合,将掀起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二)
海绵城市建设将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将逐步建立。

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

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
的支柱产业。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

4.海绵城市建设之竞争态势
截至2015年8月,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总数约为84家,覆盖我国48.4%的省(市、区),超过一半的省份基本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

其中海绵城市建设企业数量位居前5的省(市、区)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和山东,占行业企业数的比例分别为22.6%,19.0%,17.9%,16.7和6.0%,前5个地区的累计总和约占行业总量82.2%。

8月,从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涉及、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型、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

84家初步统计的企业当中,通过对从事的业务数量分析,81.0%以上都能够承担三项以
上的业务能力,承担一项的主要是材料(建材)和模拟;承担两项的主要设备、施工等。

当前,海绵城市正处于培育阶段,运营即便要开发,主要还是依托公共部门。

而投融资领域专业企业的空白,主要是行业处于培育期,但不排除有相关的融资机构正在考虑这一新兴市场。

而海绵城市工程设计、设备和施工类的企业占总调研企业数83.3%以上。

从事城市雨洪模拟的企业有两家(北京、上海),其中北京HY企业有雨水排水模块的开发,而上海WB企业则能够为城市提供区域性商业化的雨洪风险预报服务。

从事海绵城市材料(主要指建材),约占11.9%,企业数量与分布均分散和有限。

经估算,2013年,7个省(区)份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当地GDP的1%,包括海南(2.05%)、江西(1.66%)、广西(1.38%)、吉林(1.30%)、甘肃(1.17%)、四川(1.12%)和湖南(1.08%),而安徽接近1%(0.91%)。

海绵城市行业可认为是传统城市市政排水行业的子领域,行业产能和规模占城市排水行业总量的比例微乎其微。

有限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山东等地,其中东北、华中和西部(包括西南)严重空缺。

我国城市雨洪灾害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南和中西部地区,其中华北和东北同样存在较高的城市雨洪风险。

将产能和洪涝分布对比可见,以江西、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