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围棋过程心得体会

下围棋过程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下围棋过程心得体会篇一:围棋学习心得围棋学习心得不知不觉,一学期的围棋课程已结束。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收获颇丰。

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

下面我谈一谈有关我的学习感受和一些心得吧。

以前的我对围棋一窍不通,当然现在也只是略知皮毛,不过我已经受到了吸引,它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生活就是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才会更加精彩,围棋对我而言的意义当然已经不可能成为职业甚至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我希望围棋能作为我人生趣味的一部分,当某一天回忆起来曾经有这样一段别样的人生学习记忆。

说起围棋,应该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游戏。

当初我想学它,就是因为那是中国五千年来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棋;我想学它就是想让自己的心能够平静下来。

其实做人就跟下围棋一样,做事也跟下围棋一样,一定要保持冷静,处事不惊的态度。

如果你要想获得胜利,就要比对手更加冷静,更会思考。

围棋,从其现象观之,棋子似天之圆,棋盘似地之方,黑白之争则自然显现着天地阴阳动静的道理。

一手一手下下去,盘上棋子有如天上星辰般分布;随着局面的推移,而贯穿全局变化的运行恰如山河无分表里所呈现出种种自然的形式。

由此观之,世风之厚薄、人事之浮沉,不也可以围棋作为比拟?从表面上看围棋的棋盘格子死板,缺乏生机与变化;棋子除了以黑白分清敌我外,也无论分工,不知性能,可当如此的棋落在如此的盘上,就突然神奇地活了起来,由少到多,自简至繁,招招式式都于平静之中在谋在杀,一着能使通盘皆活,亦能使满盘皆输,变幻莫测,不可端倪,对弈双方都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斗争。

更吸引人的就是围棋中阴阳谋略的结合,这正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同时也有人说围棋和中国人超脱老辣的形象相像,这一点拙见以为是。

以前陆象山先生曾经观棋而有所感叹道:解说天地阴阳之理的河图、洛书,其数理本源,莫不在其中!凡是万物之数目均从一开始。

盘面上共有三百六十一路。

而一,这个数目的根源则存在于盘上极点之天元,据以发展四方。

所谓三百六十系指历法一周天的数目,分成四角则代表四季。

外周计有七十二路,相当于一年的七十二个节气;三百六十个棋子,白黑各一半,则象征天地间之阴和阳。

棋盘上的线叫秤,线和线之间叫做卦。

棋盘四方,静止不动;棋子则为圆形可随意移动。

自古至今,从来没有下出过同样局面的棋,每天都会出现新的局面。

因此,临局之际须用意周到,详细考虑,果能研究出胜败的原因,则过去所不懂的手段也会明白,而开启上达之路。

此为围棋的基本心得。

其次,下棋必须有充分的计划,而以正确的布局占据优势,然后尽量使用权谋策略去支付对手。

因此,必先在心里演练各种对策,才能在实战中获得好成果。

围棋亦有置子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首先,黑棋在右上角和左下角星位,白旗在左上角和右下角星位,分占四角。

由此开始,或二间跳、或马步飞、或挂角最佳。

另外,棋子并排两个时则拆三,并排三个时则拆四,若有己方的势力则拆五,此为形。

太近不好,但太远也不好,这是古人传下的理论,可作为后世规范。

曾有尝试打破此一规范的,但从没有人成功过。

诗经上也这么说:不好好学习基础形,把基础打好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弈棋之道最重严谨,棋盘中央位置最高,边上最低四角则是中等的位置。

这是下棋的人必须知道的事。

根据棋法,即使舍弃数子也不可以失去先手。

有先手的打算落了后手的场合,也有些看起来好像是后手却变成先手的手段,所以要当心。

要看准全局局势的发展,左边发生战斗时要注意右边;后手攻击时,必先详细考虑前手的发展。

切断两边都活着的棋毫无用处,接连两边都活的棋也是白费工夫。

虽说占地广阔才好,但下得稀疏而有漏洞的话什么也得不到;而棋子过于密集则效率变差。

与其眷恋既着之子而谋求生路,不如弃掉一些子取得大势较好。

与其下安全而毫无效益的棋倒不妨牺牲一些因势利导自我整形得好。

在对方子多己方子少的地方要想办法早点作活;己方子多对方子少的场面,则应一面攻击一面扩张势力。

一般说来,善弈的人不会随便挑起战斗;善于布局的人,根本用不着战斗;有充分细算而开战者不会打败仗;即使打败仗也不至于乱。

看到对手下就跟着应,是无谋的证明。

这样不假思索去接应时不会赢的。

这种情形正如诗经所说:要提高警觉,戒慎恐惧,如临深渊。

智者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即能够察知其后果,而愚者不等到事情发生是不会了解的。

围棋也许就是为了教我们这个道理而发明的吧!有能力预先知道这样下自己会损失而使对方获利的人胜;能认清什么时候应该挑起战斗,什么时候不可开战的人胜。

在对方的势力范围内谨慎,不可莽撞,能在未到多的地方用强的才能胜;有详尽的布阵计划,等待不明究里的对方自投落网的才能获胜。

运子轻快,使对手疲于应付,不用挑起大战,也能使对方弃子投降的事最后的胜利者。

围棋在我国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有特殊的位置。

这种两人对弈的游戏,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也因此而产生了无数伟大的天才以及各种或喜或悲的故事。

有关围棋的内涵和魅力所在,实在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形容,这从围棋林林种种的别名中就可以看出。

而在中国文化中长大的人,无论会下或者不会下围棋,懂行抑或是不懂行,提起围棋,几乎都会有一种异样的、近乎于亲情的感觉了。

我又重新体验到了这种简单而又悠长的愉快。

围棋书介绍围棋作为一门古老而常新的游戏是由我们的祖先创造,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围棋的礼仪也随之形成。

但在我的眼中,围棋更像是一门语言,一门可以沟通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语言,只要你会围棋,坐在这里就可以交流。

我觉得学习围棋的意义在于:1.学习围棋使人更聪明;2.学围棋使人更有修养;3.学围棋使人善交友;4.学围棋使人明大局。

因此,老子说:人要有自知之明,就是这个道理。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

围棋中包含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经过周密的计划,然后全心全意地施行,胜利是属于你的。

篇二:《中国围棋史》心得体会《中国围棋史》心得体会学校:姓名:学号:课程名称:棋艺文化鉴赏指导老师:梁景华目录摘要 (3)第一部分围棋的起源 (3)1.1中国围棋的起源 (3)1.2对中国围棋的认识 (4)第二部分围棋学 (6)2.1围棋学分类 (6)第三部分围棋的意义 (6)3.1围棋的好处 (6)3.2围棋的历史意义 (8)参考文献 (11)摘要围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

围棋能使人们开发智慧,陶冶性情的。

古时候,把围棋成为“弈”。

在中国,有时将一个人会不会下棋,看做其是否优雅、多才的标志之一。

了解围棋从其诞生,以及其经过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时期的发展及改善的历史过程。

不仅仅使我们从中学到有关围棋的知识,同时,也能是我们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深、更细的涉及。

第一部分围棋的起源1.1中国围棋的起源尧舜以棋教子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

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围棋在古代又称“弈”,“弈”字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

关于围棋的起源,历史上主要有“尧、舜造围棋”、“战国人造围棋”、“乌曹造围棋”、“容成公造围棋”和“异域传入”等说法。

但这些说法都不太可靠。

在下断语前,我们先看看围棋的特点和古人对围棋的认识。

围棋首先和数学有关,其次与天文知识和哲学知识有关,第三,围棋还与军事知识有关。

正因为是在数学、天文学、哲学和军事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围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

围棋显然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不可能是一个人一蹴而就的,它应当是许多人长期实践造出来的产物,是众人智慧的结晶。

否定尧舜个人造围棋的说法,并不等于否定尧舜时期有出现萌芽状态围棋的可能。

尧舜时期距今有四千多年,相当于原始社会末期,其时,数学、天文学、隐阳学说和军事学的知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围棋的萌芽是完全有可能的。

原始社会末期,宗教活动已成了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进行生产、收获、集会、打仗等活动时,掌宗教的巫士和巫师等为了形象地说明问题,他们可能在地上划出数道纵横线道,摆上代表人、星星的石头,进行解说和主持仪式。

应此,我们有理由说,很有可能是他们有意无意之中创造出了萌芽形式的围棋。

如果说围棋的萌芽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那么它的正式诞生应当在殷商之前,至少不会迟于西周。

因为闲适的奴隶主阶级,为其子弟的文化启蒙和益智,为追求更多的文化娱乐,会很快将已具雏形的围棋改造成具有固定形式、有一定规则的围棋的。

1.2对中国围棋的认识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

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

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

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

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

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

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

著名棋手王积薪作“围棋十诀”在现代围棋中依旧适用。

清朝初年,出现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发展一个高峰期。

大批著名棋手涌现,留下大量名局棋谱,如黄龙士与徐星友的“血泪篇”,施襄夏与范西屏的“当湖十局”。

同时,围棋理论的研究亦达到一个高峰,代表作有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和施襄夏的《弈理指归》等。

但随后,中国围棋渐渐衰微,围棋发展的中心也转移到日本。

围棋在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很快就流行于宫廷和贵族之中。

战国末期,丰臣秀吉设立“棋所”,德川幕府时代,出现了在天皇或将军面前对弈的“御城棋”,日本围棋逐渐兴盛,出现了本因坊,安井,井上,林等围棋世家。

其中坊门尤其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道策、丈和、秀和、秀策、秀甫、秀荣等杰出棋士。

日本围棋由于废除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座子制(古代中国围棋是放四个座子,就是两黑两白放在对角星的位置上,双方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布局),布局理论得以极大发展。

明治维新以后,棋手失去幕府支持,开始谋求新的谋生手段,导致了新闻棋战和现代段位制的出现,并创立了全国性的日本棋院。

昭和时代,吴清源和木谷实共同宣起了“新布局”的潮流,开始了现代围棋的时代。

其后日本棋界一流棋手辈出,如坂田荣男,藤泽秀行,高川格,及后来的大竹英雄,武宫正树,小林光一,石田芳夫等。

1984年,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开幕,拉开了中日围棋交流的序幕。

聂卫平在前三届擂台赛中取得11连胜,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围棋的普及。

1988年4月16日国家体委发布《围棋国家段位标准》《围棋国家段位标准篇三:围棋体会围棋心得体会围棋在我看来一直是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艺术,记得小的时候看电视里别人在下围棋,就觉得特别的羡慕,总感觉会下围棋的人都很了不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