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3.4.5
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3.4.5
图示:箭头指房性早搏未下传 E指交界区逸搏(Escape)
*室性逸搏*
图示:箭头指宽大畸形的室性逸搏
逸搏心律
出现在上述缓慢性心律失常基础上
频率缓慢,一般<60 次/分
节律基本整齐
逸搏及逸搏心律为代偿性,本身无病理意义
临床上诊断与处治关键在于导致逸搏及逸搏心律出 现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室性逸搏心律+三度AVB*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定义:部分P波后有QRS波脱落
分类: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型)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二度Ⅰ型AVB
文氏现象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QRS脱漏 R-R间期逐渐缩短 长的RR间期短于两个短RR间期之和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除非合并室内传 导异常) 房室传导比例一般>2:1
窦性P波消失,与持续窦性静止无法鉴别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在QRS漏搏之前,PR间期恒定 RR间期无明显变化 长的RR间期为短RR间期的整数倍 房室传导比例一般为2:1,3:1等
连续出现2次以上的脱落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Ⅱ°-Ⅱ型(莫氏型): PR间期固定,直至P波脱漏。
比如3:2, 4:3等
二度Ⅰ型AVB
文氏现象
Ⅱ°-Ⅰ型(文氏型):
① ② ③
Ⅱ°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
RR间期进行性缩短 长RR间期<2倍正常RR间期
*二度Ⅰ型AVB*
*二度Ⅰ型AVB*
II
典型表现:PR间期逐渐延长 RR间期逐渐缩短 QRS波群周期性脱落
QRS波群起始部见δ波
P-J间期(P波开始至QRS波群结束J点)正常
(<0.26秒)
预激综合征
典型预激的心电图:
①
P-R<0.12S
②
③
Δ波
ST-T继发改变
*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
五、 药物、电解质对 心电图的影响
一、洋地黄类制剂 1.洋地黄样作用:用药后心电图出现特征 性的变化,表现为:Q-T缩短,ST段呈鱼 钩样下斜性压低,T波倒置、降低或双向 以至于ST-T之间无明确界线。 2.洋地黄中毒:频发性室早二联律、室性 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伴2:1AVB、交界 性心动过速伴AVB。
4-5:窦房传导阻滞
定义: 存在于窦房结和心房之间的传导阻滞
特点: 常规心电图不能记录窦房结动作电位
只能通过分析P波的规律进行推断
窦房传导阻滞1
一度窦房传导阻滞(传导延缓)
每一次窦房结的电活动都产生窦性P波,节律基本 整齐。体表ECG无法诊断
三度窦房传导阻滞(传导完全中断)
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心室率35-50次/分
心室节律点位于希氏束之下
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心室率35次/分以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心房率>心室率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典型表现:
1、P波与QRS波群无关,P波频率(60bpm)> QRS频 率,PP间隔与RR间隔各自规则 2、QRS波群宽大畸形,倒置T波,为室性逸搏心律
发生1~2个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称为逸 搏心律(escape rhythm)。按异位节律起
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
性三种。
逸搏与逸搏心律
定义: 各种原因致心率缓慢或出现长间期时,下一级起 搏点代偿性发出冲动,暂时控制心脏 逸搏心律: 连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逸搏 按起源点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 其鉴别同于早搏
2.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持续>0.20秒
PR间期虽未超过正常范围,但心率 变或较快时,PR间期较原先延长0.04秒
Ⅰ°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延长, > 0.20sec.
逸搏的鉴别诊断
房性
P’ 波 P’-R间期 QRS波群 T波 代偿间歇
P’,多直立 形态异于窦P
正常, 延长(干扰)
交界性
P’,可直立,可 倒置
P`-R<0.12s R-P`<0.20s 室上性 正常 完全
室性
多无相关P波,如 有,必倒置
——
室上性 正常 不完全
宽大畸形 与QRS主波相反 完全
*交界区逸搏*
1.逸搏与逸搏心律 2.房室传 导阻滞 3.束支与分支阻滞
1.逸搏与逸搏心律
当高位起搏点自律性降低,或激动因传导
障碍不能下传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 下级起搏点被迫发放 1个或多个冲动,激动
心房或心室,从而减轻或避免由于心室长
时间停搏造成的不良后果。
1.逸搏与逸搏心律
逸搏及逸搏心律属于被动性异位心律,仅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有以上QRS波群的特点
QRS波群时间成人在0.08-0.12秒
*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双侧冠状动脉供血,不易阻滞
病因:多为器质性心脏病 特征:
QRS主波(R波与S波)增宽、粗钝或切迹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I型和II型比较*
二度I型
二度II型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P波与QRS波群无关
P波频率 > QRS频率
PP间隔与RR间隔各自规则
可见到窦性P波
也可为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等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QRS波群:
取决于逸搏心律心室节律点的位置
心室节律点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上
F波的频率一般为250~ 350次/分
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点:
F:R比例多为2:1,故心室率一般在140~160次/分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特别是在房室传导比例为2:1与4:1
交替出现时,出现于长周期的心搏易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
高钾心电图变化
四、血钾降低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T波低平, 而U小逐渐明显
电解质紊乱—低血钾
典型改变为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U波增高QT-U间期延长。
结 语
1.心电图正常不能排除心脏病。 2.心电图的正常范围较大,判定标准不是绝对的,应避免 将一些正常变异误认为不正常,如T波的改变就很不稳定。 3.心电图的某些改变并不具有特异性,同样的心电图改变 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对其判断必须结合临床。 4.心电图不能对心脏的收缩功能、瓣膜损害等情况作出判 断,不能作为心脏功能的判断依据。
*心室扑动*
(4)心室颤动
QRS-T波群消失 代之以快速而不均匀的, 波幅大小不一的 颤动波
速率在250-500次/分 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室扑室颤
室扑:QRS波群成正弦波 图形,频率150-300bpm。 室颤:振幅波形极不规则, 无法识别QRS,ST-T。
*心室颤动*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2
心电图特点:
长期的房颤,f波可纤细不易辨认
QRS多为室上性的 偶可增宽,见于室内差异性传导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
(3)心室扑动
形成机理: 心室肌产生环形激动
条件:
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失常 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
10.心室扑动
心电图特征: 正常的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形态、振幅、 间距不等的颤动波,频率为200~250次/分。
左束支传导阻滞2
心电图特征:
ST-T的方向与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V5和V6导联R峰时间延长
成人>0.06秒 小儿大于0.04秒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具有以上QRS波群的特点,但QRS波群时间
成人在0.08-0.12秒,小儿在0.08-0.10秒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洋地黄样引起的ST-T变化
二、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不 同药物表现不一。 如胺碘酮可使Q-T时间延长。
三、血钾升高
表现为高大T波,Q-T间期缩短 →出现室内传导延缓,QRS波 增宽→心房肌抑制可无P波, 称为“窦室传导” → QRS波 继续增宽,甚至与T波融合→ 心脏停搏。
第八章 心电图检查
(Electrocardiogram,ECG) 第二节 异常心电图
四、心律失常
3:扑动与颤动
(1)心房扑动
(2)心房颤动
(3)心室扑动 (4)心室颤动
(1)心房扑动
形成机理: 房内大折返环激动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