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器物—制度—思想。
2.理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掌握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景导学]材料两则漫画漫画1漫画2《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思考:材料的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提示:中体西用。
一、“开眼看世界”[教材导学]1.背景(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表现(1)林则徐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轻巧识记]“开眼看世界”[易错易混]在民族危机之下,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林则徐、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改变社会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材导学]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6.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易错易混]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虽都属于地主阶级派别,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三、维新变法思想[教材导学]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性: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1)康有为:①主要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思想作用:有力抨击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影响(1)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2)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形成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轻巧识记]维新变法思想[易错易混]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不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探究一“中体西用”思想[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下表为上海格致书院课士试题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
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
[信息解读](1)从省略号后的内容中提炼试题的观点,进而组织答案。
(2)材料共五句话,前四句话是一层,说明了“中体西用”出现的原因;第五句话是一层,说明了“中体西用”的意义。
[答案提示](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背景:①西学的传播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③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
迎合: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
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全球史观看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题型突破]1884年7月11日,郑观应在日记中写道:“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
育才于书院,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
中国遗其体而效其用,所以多扞格,难臻富强。
”这表明他() A.发现了中国比西方的优越之处B.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C.指明了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D.提出了实行维新变法的主张[思路引导]材料中“遗其体而效其用”“难臻富强”―→“中体西用”难以使中国走向富强―→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解析]郑观应在日记中一语道破了洋务运动的缺陷所在,“遗其体而效其用”,即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样的运动难以使中国走向富强。
由此可知,郑观应还未能指明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未能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但他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故选B项。
[答案] B“中体西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这有利于打破国民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
[针对训练1]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这则材料实质是()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解析]材料的主旨体现了“中体”是“西学”的前提,肯定了在封建顽固思想控制下,“中体”为“西学”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 C探究二康梁维新思想[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纳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根据材料一,有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
其“高明”在何处?导致维新派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信息解读](1)材料一的开头说明了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的状况思考康有为这样做的意图。
(2)本问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注意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提示](1)高明: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少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系统的成熟理论作指导;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2)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扬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③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题型突破]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 .李贽笔下的孔子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思路引导]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该人物思想具有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特点,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解析] 此题关键注意“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西装”实际指西方文化,董仲舒、李贽都是古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没有提出学习西方,故A 、B 不符。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猛烈批判儒学,显然不是借助、利用孔子宣传主张,D 不符。
联系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孔子宣传维新思想,故选择C 。
[答案] C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一方面形象地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寻求变革,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