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ZHU Si- xi1, YANG Hong- li2, ZHU Chen1, et al
( 1. Marine Science Schoo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4; 2. Food and Pharmacy Schoo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4, China)
23
压力逐步加大, 而对潮间带生物的影响是深远而直接的。因此, 开展潮间带生物调查和监测, 对保护闸坡的 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关南海海区潮间带生物的研究, 在大亚湾、硇洲岛、南澳岛和上川岛等海区均有过报道[2-8], 对海陵 岛沿海软体动物的分布也进行过研究[9], 但对闸坡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系统研究则未见报道。笔者于2005 年 夏季开展了闸坡潮间带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并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 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旨在为闸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匀度( J′)为 0.390~0.721, 平均为 0.612; 种类丰度( D) 为 2.062~4.234, 平均为 2.964。
关键词: 潮间带生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生物多样性; 闸坡
中图分类号: S917.4
文献标识码Leabharlann AThe Inter - tidal Macr obenthic Community Char acter s of Zhapo, Guangdong
Abstr 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and biodiversity of inter- tidal benthos in Zhapo of Guangdo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80 species which belonged to 55 families, and species of Mollusk and Crustacean are the most which comprised 85% of all species, and some are the commercial species with high value.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density were 7 420.92 g/m2 and 3 929.93 ind/m2, respectively. The mollusks were the first in biomass
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 55 科 80 种, 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 两者占了总种类数 的 85%, 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
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 7 420.92 g/m2,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 3 929.93 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 平均生物量及
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 Shannon- Weaner 多样性指数( H) 属中等水平, 分布范围在 1.657~4.226, 平均为 2.848; 均
Key wor ds: inter- tidal benthos;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biodiversity; Zhapo
潮间带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 处于海陆过渡地带, 由于人类生产开发活动频繁, 且海陆环 境因子交替作用, 物质交换也复杂多变, 因此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1]。广东闸坡渔港是我国 六大中心渔港之一, 位于阳江海陵岛的闸坡镇, 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域生物多 样性高。近十几年来, 闸坡的渔港建设、水产养殖、临海水产加工业以及旅游业发展很快, 对该海区的生态
第 27 卷 第 1 期 22 2008 年 3 月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Zh浙ej江ian海g洋O学ce院an学U报n(i自ve然rs科ity学(N版at)ural Science)
文章编号: 1008- 830X(2008)01- 0022- 05
Vol.27 No.1 Mar.第,202078 卷
2.1 生物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采集到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 55 科 80
种, 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 两者占 了总种类数的 85%, 见表 1, 而且潮间带生物多属亚 热带沿岸广布种。
类群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多毛类动物 棘皮动物 软体动物
科数
种数








33
57
2.1.1 不同生态岸相类型的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出现了 2 种主要的生态岸相类型,
收稿日期: 2007- 12- 26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Y506231) 作者简介: 朱四喜( 1972- ) , 男, 江西鹰潭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海洋生态学. 通讯作者: 王镨. E- mail: w49p@yahoo.com.cn
第1期
朱四喜等: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Planaxis sulcatus( Born) 、粒花冠小月螺 L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 Gmelin) 、团聚牡蛎 Ostrea( Pycnodonta)
glomerata Gould、黑缘牡蛎 Ostrea( Crassostrea) nigromarginata Sowerby、皱瘤海鞘 Styela plicata 等, 在某些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朱四喜 1, 杨红丽 2, 朱 臣 1, 王 镨 3, 应启肇 1
( 1.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浙江舟山 316004; 2. 浙江海洋学院食品与药学学院, 浙江舟山 316004; 3. 浙江大学出版社, 浙江杭州 310027 )
摘 要: 分析了广东省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 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
规范( GB 17378.7- 1998) [10]规定的方法进行。定性采集方法是充分收集每条断面各潮区周围的栖息生物。
每站各取样 2 次, 用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样品后带回实验室鉴定分析。
1.2 群落生态学参数计算
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计算采用 Shannon- Weaner 公式和 Pielou[11]公式进行。
jedoensis( Lischke) 、正直爱洁蟹 Atergatis integerrimus( Lamarck) 、隆背大眼蟹 Macrophthalmus( Macroph-
thalmus) convexus Stimpson、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 、白条地藤壶 Euraphia
withersi( Pilsbry) 、疣荔枝螺 Thais clavigera Kuster、弹涂鱼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Osbeck) 等, 这些种
类往往左右着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24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27 卷
( 2)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在岩礁沙滩潮间带中, 断面较平缓且较长, 生物多样性相比碎石滩生态岸相要小, 优势种为软件动物 的中间拟滨螺、白条地藤壶、紫贻贝 Mytilus edulis( Linnaeus) 和甲壳类的隆背大眼蟹等 4 种, 形成大眼蟹- 拟滨螺- 藤壶- 贻贝生态群落, 常密集成群。其它主要种及常见种还有正直爱洁蟹、条蜒螺 Nerita( Ritena) striata Burrow、疣荔枝螺、平轴螺等。 2.1.2 潮间带生物的垂直分布 ( 1) 高潮区 碎石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为丰富, 主要由中间拟滨螺、平轴螺、团聚牡蛎、粒屋顶螺、皱瘤海鞘等组成, 断面明显形成滨螺- 平轴螺- 牡蛎群落。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为丰富, 但比碎石滩要少, 主要栖息的种类有中间拟滨螺、白条地藤壶、正 直爱洁蟹等。 ( 2) 中潮区 碎石滩生态岸相: 种类十分丰富, 优势种为平轴螺、黑缘牡蛎、江户明樱蛤等, 明显形成平轴螺- 牡蛎- 樱蛤群落。呈横条状分布, 在有些断面, 其栖息密度甚高。其它种类主要有粒花冠小月螺、海月、正直爱洁 蟹、菲律宾蛤仔等, 数量也较多。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种类也较为丰富, 常见种主要有疣荔枝螺、条蜒螺、齿纹蜒螺、隆背大眼蟹等, 但其 优势度不及碎石滩生态岸相的明显。 ( 3) 低潮区 碎石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少, 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种, 主要种类有双带盾桑椹螺、日本笠藤壶 Tetralita japonica、菲律宾蛤仔、团聚牡蛎等。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为丰富, 但不及中潮区, 主要由密磷牡蛎 Ostrea denselamellosa Lischke、阿 文绶贝 Mauritia arabica( Linnaeus) 、疣荔枝螺、紫贻贝、钝齿短桨蟹 Thalamita crenata( Latreille) 等组成。 2.2 潮间带生物量及栖息密度 2.2.1 总生物量及栖息密度数量组成 调查区域内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 7 420.92 g/m2,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 3 929.93 ind/m2。在潮间 带生物生物量的百分组成中, 软体动物生物量居首位, 为 5 514.90 g/m2, 占 74.32%, 其次为甲壳类动物, 为 1 148.20 g/m2, 占 15.47%; 第三位为脊索动物, 为 642.48 g/m2, 占 8.66%。栖息密度组成中: 也是以软体 动物居首位, 占总栖息密度的 88.86%; 其次是甲壳类动物, 占 7.79%; 居第三位的是脊索动物, 占 1.32%, 见 表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