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问题引入:1、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涯,你觉得自己是当前教育制度下的获益者还是受害者?2、回想自己在学校读书的精力,觉得当前教育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对教育制度有什么新的想法?一、教育制度的含义(一)、教育制度的定义汉语中,“制度”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等。

在英语中,表示“制度”的词有两个:一个是“system”。

另一个是“institution”。

“system”有“系统”、“体系”、“制度”、“体制”等含义,“institution”有“建立”、“制定”、“设立”、“制度”、“惯例”、“风俗”以及“公共机构”等含义。

因此,无论是从汉语还是英语来看,“制度”一词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机构或组织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就是因为它有一套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运行和协调机制。

这套规则为系统的每个要素所理解和遵循。

反过来说,一定的制度或规则总是以一定的机构或组织系统为对象,起到制约和协调机构或组织之间及其内部的各种关系的作用。

不存在没有规则的机构或组织,就像不存在没有实施对象的规则一样。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但是,在教育学里,人们通常把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管理规则当作教育管理问题来专门加以讨论,所以教育制度这个主题论述的重点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二)、教育制度的特征1、客观性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

教育制度的制定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要,但是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例如,近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虽然与个别机构或个别人的提倡有关,在不同国家提出的时间和普及的年限也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反映了现代大机器生产对劳动文化素质的要求,反映了大工业时代初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由分离走向结合的趋势。

这些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2、规范性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的。

这种规范性主要表现为入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界定)、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方面。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其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取向,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

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3、历史性教育制度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又要满足其制定者的需要,体现一定的规范性。

而客观性和规范性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

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实践得以深化的重要条件。

4、强制性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的规范,是针对所有教育主体而言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只要是制度,在没有废除之前,都不管个体的好恶,无条件地要求个体遵守,违反制度就要受到不同形式的惩罚。

例如,学校的考试制规定,任何学生和教师在考试过程中不能有舞弊行为。

否则,一经查实,就要给予适当的处分。

考试制度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强制性。

5、价值导向性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价值导向性的。

否认教育制度的导向性,把某种教育制度宣传为公平地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服务的做法是自欺欺人的。

任何教育制度的变革都可以说是对教育取向重新选择的结果。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导向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导向,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

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导向特性。

二、教育制度的分类按照不同的保准,教育制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着眼于教育制度内部关系的区分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构成。

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分类方法,可以把教育制度分为正式教育制度、非正式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实施机制。

(1)正式教育制度。

正式教育制度并不是正式教育中的制度因素,而是一些成文的且与教育活动直接相关的教育制度。

这些教育制度不仅存在于正式教育(又称正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或提供正式教育的机构——学校中,还存在于教育管理活动(如教育立法、教育行政等)和机构(如教育管理部门)之中,在现代社会甚至还有可能存在于非正式教育(又称非正规教育)之中(如国家颁布的一些文教政策对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也具有规约力)。

(2)非正式教育制度。

非正式教育制度也并不是非正式教育中制度因素,而是一些观念形态、习俗形态、惯例形态且与教育活动直接相关的教育制度。

这种形态的教育制度不仅存在于非正式教育,而且存在于正式教育活动、机构及部门之中。

(3)教育制度实施机制。

指为推行教育制度而制定的“有关制度的制度”或“元规范”。

它与教育实践活动的关系不如前两种制度直接,而主要与前两种制度本身(尤其是正式教育制度)发生关系,或者说只与那些遵守或违背前两种教育制度的行为发生关系,是前两种规范的支撑体系。

教育法中有关违法责任的追究制度,教育中的考试制度、评估(如评优、评先等)制度、督导制度、惩戒制度等都可归属于教育制度实施机制的范围。

它不仅存在于各类教育活动和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中,还存在于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管理部门之中,甚至存在于整个国家机器之中。

(二)、按教育制度的实践领域所作的区分按照教育制度的实践领域不同,可以把教育制度分为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管理机制、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和教育价值理念。

(1)、生活惯例习俗。

生活惯例习俗即生活中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基本上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制度,主要属于有教益的民间制度文化的范围。

这种广义上的教育制度一般存在于非正式教育之中。

当然也存在于正式教育中的非正式场合,在那些与村落生活联系密切的乡村学校中就比较常见。

在那样一些学校,教师多是当地居民,对于村民来说是自己人,彼此知根知底,而且有感情上的亲近与信任因而教育教学表现出较多的家庭气氛。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教育制度对公共教育生活的规约作用是随着教育制度自身的制度化程度的提升而递减的。

(2)教育教学制度。

教育教学制度包括有关师生关系的约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仪式与常规等诸多方面。

这些有的属于非正式教育制度部分,如教师惯用的教学模式,它们尽管因得到人们的认可而通行,但却没有明确无误的制度文本,甚至教师自己对之也日用而不自知,“一二三,坐端正”,“小小手,在背后”,“小嘴巴,不说话”等组织教学的形式就是如此。

但更多的属于正式教育制度,大部分的教育教学常规,如上课前先喊“起立”“敬礼”和互相问候的制度、教学中举手发言的制度,学校中也常常有明确的要求。

而“尊师爱生”或“师道尊严”等有关师生关系的约束,更是某种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此外,还有一部分属于教育教学制度的实施机制,如有关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等方面的制度。

(3)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体制指划分校内管理权限、组织实施学校教育的制度,主要包括学校的领导体制,有关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等方面的组织制度,以及学校各项工作的具体管理制度(如招生制度、课程修习制度、学业检查与评定制度、升级制度等)这三个方面。

学校组织生活中所存在的仪式也可归入此类,这些仪式主要包括下列三类:第一是学业方面学业方面的,如毕业典礼;第二是运动方面的,如运动会中运动员的宣誓;第三是生活方面的,如升旗典礼、周会等。

学校管理体制一般属于正式教育制度的范畴,当然其正式程度也各有不同。

其中,学校领导体制是学校领导力量的结构框架,是学校管理机制的核心,也是学校管理体制中最为正式的部分。

学校组织仪式的正式程度最低,在很多学校带有非正式制度的色彩。

还有一部分学校管理体制属于教育制度的实施机制部分,如学校中的各种有关奖惩和检查方面的具体制度。

(4)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包括办学体制、升学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学校衔接制度、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学位认定制度等。

这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即学校组织系统)概念有所不同。

学校教育制度一般属于正式教育制度,但其正式的程度也各有不同。

有的国家如英国,其学校组织系统长期处于自发状态,因而其学校教育制度也未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规范,基本上是一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间社会契约。

而绝大多数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组织力量制定。

这种学校教育制度的正式性就比前者要高。

通常,一定的学校教育制度也有一定的实施机制做后盾,如就近入学制度下盛行的赞助或收费择校制度就是如此。

(5)教育行政体制。

教育行政体制主要是属于正式教育制度,也有教育制度实施机制的成分,如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教育责任追究制度等。

教育行政体制一般包括国家教育行政体制和地方教育行政体制两部分。

其中,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部门依法领导和管理地方教育事业(事务)的制度。

当然,有的国家或地区没有国家教育行政体制,这就是那些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而有的国家,其地方教育行政体制形同虚设,只不过是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地方延伸,这是那些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情况。

同时还存在这两种相对独立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国家或地区实行的,是一种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

(6)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政策法规指国家或政党管理教育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规范。

其中,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指导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一般包括对教育工作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的总体规范和具体规定。

教育法规是指由立法机关或由立法机关授权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决议、决定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依据和主要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