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尤其令人堪忧的是,未成年人中有不良行为的群体正在日益扩大,诱发犯罪的潜在因素也在不断增加。

究其原因,除家庭和学校存在一定的教育失当因素之外,主要还在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自我约束力差,极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因此,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

净化未成年人文化市场环境首先要净化文化出版市场。

非法出版物和盗版文化产品一直是文化市场的一个痛点,取缔制贩盗版制品,建设健康良好的文化产品交易场所,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是各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要坚决查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把查处粗口歌、色情口袋书、黄色卡通画和暴力游戏软件、流氓玩具等列入“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培养“拒绝盗版,从我做起”的自觉意识。

其次,要加强未成年人文化活动阵地和设施的建设。

要积极挖掘现有文化设施的内部潜力,努力开辟青少年文化活动场地,建立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场所、学校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新机制,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服务;加强公共上网场所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文化信息、娱乐服务和绿色上网空间,活跃少年儿童网络文化生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入未成年人文化活动阵地。

再次,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促进未成年人文化市场环境的净化。

近几年教育部门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值得我们加强和推广: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积极配合各相关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争通过积极努力,逐步实现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无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等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场所;深入开展学生校外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着力推进校园网络建设,促进学生文明上网;大力推广面向中小学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

为了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为他们打造一片健康优良的成长空间。

齐抓共管标本兼治“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人们的交往方式与交流方式日益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追根究底,方可正本清源,齐抓共管,才能标本兼治。

解决社会文化环境问题重点在于管理。

社会文化环境的净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综合工程。

各级相关行政部门,必须真正管起来,下大力气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电视荧屏的媚世之风,必须整治藏污纳垢的违规网吧,哗众取宠的街头小报等等损害社会文化环境的种种不良行径。

相关部门要抱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还社会文化一片蓝天,还青少年成长一片净土。

家庭与学校也必须担负起管的责任。

家庭要营造出健康向上、和谐友爱的家庭气氛,学校要创造出安全文明、团结进取的校园环境。

只有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协调一致,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运转高效、合理全面的工作机制,才能取得成效。

解决社会文化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建设。

一般而言,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由不良成长环境造成的,解决社会文化环境问题的重点在于管理,将一切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污泥浊水扫荡干净,管出效果。

尤其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改革开放的主旋律,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青少年的思想领域,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需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开发适合青少年并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图书、动漫、影视作品等,满足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望;需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陶冶他们的情操;需要创新工作手段,广泛开展一些有益的、健康的文化体验活动和科普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正面引导,增强先进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社会文化的建设,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让青少年在优秀、健康文化的熏陶下通过自主实践、自主思考从而走向自主探索、自主反思,然后不断的去控制和调节自我,使之积极向上,朝气蓬勃。

解决社会文化环境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

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学校教育需要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加强主旋律教育。

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大力弘扬抗震精神、奥运精神与航天精神,宣传教育要贴近生活,做到入耳、入心、入脑,让他们把个人理想、信念、追求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中去。

学校需要科学地把握青少年特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需要扎实推进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气氛的环境中成长。

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自我约束、自我规范,逐步养成优良品格、增强自律能力与“免疫”能力。

一. 中国孩子面临的现状:城乡结合部未成年人、离异家庭和外来员工子女思想首先教育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1离异家庭: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的社会现象。

父母离异极易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

而且,在很多孩子身上,这些消极情感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消失,反而会愈积愈深。

和成人应付离异创伤不同,孩子的创伤愈合期要比成人长得多。

尤其是那些年幼的孩子,因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家庭的突变他们无法预见,所以在事发后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很容易将父母的离异归结于自己,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

在父母离异后,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

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

而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认识,误以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正如当代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所说的:“离婚是80年代以来儿童面临着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

”所以应该特殊对待这些孩子:①用爱心抚慰创伤爱心,是建立在责任心之上的。

孔子言:“仁者爱人”。

教师最无私,可称“大仁”,“爱心”自是最不能少。

更何况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人格的交流活动,严肃有余,慈爱不够,交流难臻畅达,教育的效果自然好不了。

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难以得到爱,此时,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关爱无异于一剂良药,孩子在冰冷的世界里感到了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心灵的创痛就会减轻许多②用友情弥补亲情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而在学校里他们如果能够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援助和温暖,就会获得父母之外的爱的补偿,逐步熨平心灵上的创伤。

老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可以弥补父母的爱。

使他们感到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真情的集体里,生活充满生机,任何艰难险阻都毫无畏惧,增加了他们的自爱和自信心③用鼓励驱除自卑离异家庭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老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老师应该帮助他对这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

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

对平日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的孩子密切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安排一些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则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

而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孩子就把活动中重要的事情交给他,让他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④用理解剔除顽劣光有爱心,缺乏理解,心灵的沟通难臻完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

现代的孩子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一旦家庭变故,父母的关注发生偏离,他们在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难免失衡。

在家庭得不到慰藉,人生的目标本来就模糊,难保不去找新的寄托。

二,外来务工子女: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管理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即使要求入学,流入地学校规模、投入、师资、校舍等教育资源往往跟不上,给办学带来新难题。

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而且涉及到法律、社会、家庭等很多方面。

中央提出:“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受到务工人员的欢迎。

但由于他们生活不稳定、居住不固定、流动性大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最大的障碍。

①明确政府责任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这是流入地政府解决好务工子女入学的明确责任,不应视其为一种额外负担。

有些地方创办“民工子弟学校”,低廉的学费解决了他们的入学困难,但问题很多。

外来务工子女安排公立学校就读,体现了流入地学校对他们的厚爱,但这远远是不够的,对他们更需要关心、更需要温暖,他们完全有潜力读好书。

教育部门要加强管理,教育资源要向务工子女多的学校倾斜,城乡教育要互动,争取资源互补。

②制定实施“温暖工程”,切实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困难。

目前,很多学校基本没有寄宿条件。

某某市只有xx实验中学等4校可具备寄宿条件,但这些学校对务工子女来说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及。

政府应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逐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建筑学生宿舍,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难以栖身的务工子女住上“公寓楼”,让他们吃上一顿“心营养餐”,让他们在良好③推行无差别教育所谓无差别教育,就是政府通过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上的差别,平等对待务工子女在内的义务教育学生。

近年来,“就近免试入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通行政策。

但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不在“就近免试入学”之内,入学成了务工子女的一大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