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要厘清“社会进步”的概念,不论是“正规语言”还是“网络语言”,用什么样的语汇与所谓“生所力”发展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社会进步”探讨首先要抛开与GDP有关的东西,即使某些词汇真能带来利益,但对于人类社会这么个大概念来说,这点利益可以忽略不计。
2、网络流行的东西,除去商业流行语,其他的都能带来一个推动社会的东西,那就是社会共识,比如“躲猫猫”,比如“被XX”,比如“屁民”,你可以参考南都的新语文。
这些词汇,传神易懂,让公民在法律,权利,以及政府的诚信,权力滥用问题上,形成很强的传播力量,这种力量是监督的力量,基于共识。
3、依上面论证,网络流行语盛行是社会进步。
4、对手如果说这东西对语文的冲击,不规范,语言美消亡等等,甚至说到这东西让人智力低下等等,别理他,你举个例子,一个“囧”字,可以这么传神地表达郁闷,无奈,可怜……而且是全民创造,网络时代之前可以吗?网络语的表达不会消灭旧有的的表达方式,只会丰富。
待网络词语应像对待一般的新词新语一样,不急着对它进行这样那样的规范,更不应该敌视,应该对它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网络兴起的时间还很短,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会留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而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则会在“约定俗成”中自然而然地淘汰掉。
对于一些体现网民聪明才智、有创造性、网友之间都能心领神会的特色语言,不但不应禁止,还要鼓励其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汉语网络用语的发展,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符合网络社区特定规律的语言环境。
网络热词走红国家语委:丰富民众语言马培贵2010年11月30日08:52 来源:《深圳特区报》专家认为网络语言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但生造和不规范使用也会对汉语产生不好影响,需加以引导201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不少红遍网络的热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极其普通的言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红,成为常用的语言及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尤其是起源于动漫的“给力”一词,竟然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让网络词汇大为“风光”,被视为网络影响力增强和网络词汇“转正”的象征。
网友:热词“转正”是网络力量增强的象征网友对热词“转正”现象欢欣鼓舞,认为这是网络被主流媒体和政府认可的标志,彰显了网络力量的强大。
网友“一民的天空”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对网络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体现了文化源于大众、服务大众的包容性,必将为文化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带来活力。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强博士认为,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主流的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
由此可见网络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这些灵动、鲜活的词语,为中国传统语言带来了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
争议:同一热词会有不同解读网民对网络词语的解释常常争议不止。
汗或寒,被解读为表达敬畏的意思。
但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很多人都在频繁使用这个词,但事实上,大家对词义的理解各不相同。
比如,有人认为汗是“晕”的意思,还有的认为是“汗颜”,也有人用它表达的是“居然这样”的内涵。
另外一个争议词汇就是PS,一般认为这是photoshop的简称,一部分网友承认有这样的使用,但更多的人提出PS是postscript的缩写,意思是“附言、后记”,游戏玩家则认为PS 是play station的缩写,是索尼公司研发的一款游戏机。
这种争议似乎印证了一个事实:网络语言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再比如BB,有人将其理解为Baby的简称,意思是小孩、情人,或对老婆的昵称,但也有人将其视为Bye Bye。
也许你并不认同某些词的含义,但你在网络上无法拒绝看到或难以避免使用这些词汇。
记者看到,有的网友就直接在论坛中求助,“沟通不畅,谁知道网络语言快告诉我啊”,有人则正在编写“网络语言大全”,每次公布都有太多的人争论跟帖。
由于被频繁使用,广泛传播,网络语言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国家语委:网络热词丰富民众语言11月25日,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施行十周年之际,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这是自2006年来,第五次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报告显示,5年间,我国语言环境已经有了较大变化,网络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
调查显示,覆盖率达到80%、90%、99%的汉字数分别在581至602个、934至971个、2314至2400个之间。
也就是说,每年不超过用字总量30%的高频汉字覆盖了全部语料的99%。
而每年度《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未出现在语料中的汉字数在160至244个之间,有47个汉字在5年全部字表中均未出现。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认为,2006-2010年连续5年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为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还有语言专家认为,由于网络论坛传播模式的特殊性,网络论坛所使用的语汇更能代表网络语言的特点,而并非目前社会上通常所认为的网络在线聊天,原因在于网络聊天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日常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共同性。
也许是为了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精神松弛是很多网络语言的精髓,它似乎总在试图传递着金庸小说和周星驰电影的幽默搞笑风格,比如“滴”(的、地)就来自于周星驰的电影。
还有部分语言的产生是融合了网友自己的生活经验。
专家:网络语言具有不断推陈出新的特点网络语言,是年轻人在虚拟世界的通行证,掌握了这套语言,甚至创造新的流行词汇,不仅能让你在网络世界畅通无阻,同时,还能建立自己的“江湖地位”,赢得别人的崇拜和尊重。
这也是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动力之一。
而网络词汇不断推陈出新,本身是由使用带动的,它给人们带来了简明、幽默、直接、鲜活的沟通方式。
语言专家认为,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网民创造的、适应网络传播表现特点的一些语汇将会长期使用下去,但整体上将呈衰减的趋势,同时也还会有新的进来。
一些过于生僻的网络词汇,也会因为只在极小的圈子里通行,而难以被大众接受和传播。
深圳大学的孙忠梅副教授认为,无论从广度和深度而言,网络词汇的影响都非常大,不容忽视。
网络词汇是社会的共鸣,受社会各个层面的认同,不仅网民关注,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也越来越重视。
主流权威媒体使用网络词汇,说明其开放度增强,更加贴近百姓,更加亲民。
孙忠梅解释说,网络热词包含有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及对人和事的态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同时却又迎来了信息化社会。
在此阶段,社会问题大量出现,社会一旦发生新事件,网络上就会产生新的词汇,并通过非主流的网络表达民意。
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的方式。
政府和主流媒体对其予以关注,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应当充分肯定。
孙忠梅同时认为,网络作为新媒体,在推动社会公平、公正与进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络是个“双刃剑”,在正确评价之时,也要积极引导,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面对网语三大观点观点一肯定代表人物:部分学者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成为新世纪的语言方式。
观点二反对代表人物: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及部分学者网络语言会给汉语造成污染,破坏汉语的纯洁,进而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反对中小学生接受、使用网络语言。
观点三不全盘否定但要正确引导代表人物:大部分网民及多数学者应对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对网络语言不能全盘否定,在其使用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关链接“给力”掀开“转正”面纱网络热词“转正”源于《人民日报》的一个标题。
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出现了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
令人想不到的是,一篇“《人民日报》标题给力”的帖子,一夜之间受到全国网民和读者的围观,事件本身在第二天也成了一则新闻。
网友们对《人民日报》标题使用网络词汇“给力”感到新鲜,高度关注,并展开热烈的议论,至今热情不减。
如今“给力”这一热词红遍网络,成为本年度最流行的网络热词。
据了解,“给力”来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
剧中,唐僧师徒历经重重磨难到达天竺,结果却发现所谓终点只是一面写有“天竺”二字的小旗子。
大师兄孙悟空便对唐僧抱怨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老师、师傅)。
”悟空的这句台词也成为后来“给力”一词的渊源。
还有一说,“给力”在一家专注于人文历史、热门新闻、图片视频等内容的资讯网站“给力网”率先使用,并在世界杯期间成为网络热门词汇。
与“给力”的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之义相对应,网络又衍生出“不给力”一词,意为事情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
网友还给它们创造了中英结合的对应词:“gelivable”(给力)和ungelivable(不给力)。
“给力”一词初红于今年9月。
学生们说“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公司涨工资时,职员们私下议论“这boss真给力啊!”在游戏中看到好的装备,玩家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喊“这装备真给力啊!”歌迷们听到中意的歌曲,也会情不自禁地说“这首歌太给力了。
”“给力”更多地出现在网帖的标题以及网友的回复里,一时间,网友们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着“给力”的轰炸。
一心:我觉得用字母组合等,来代替日常生活中固定的说法、词语感觉很简洁很方便,而且很痛快,随口而出,只要被大家使用了,最经常的,而且是非常乐意的使用,就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这样吗?林伦伦:我理解流行文化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一旦流行起来,谁都阻挡不住,不是说某一个地方的政府出台一个什么政策,然后我叫大家从此以后别说这种话了,就可以让大家不说这个话了。
比如说最近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委会,他们出台了一个条例,里面规定PK等字母词不能再用了,特别是在官方的网站、报纸等,媒体上,我觉得多余了。
语言是在社会上自然流行的,语言它有另外的规律,是约定俗成的,它在社会上流行之后,最后哪一些被淘汰,哪一些被保留起来,最后成为规范性的东西,最早的时候不是靠某一个官方出来说你应该说这个不应该说那个是。
比如说现在关于网络的词,INTERENT等,可以说互联网,也可以说是国际互联网,很多很多名字,哪一个规范哪一个不规范呢,我觉得没有必要那么早规定,慢慢大家形成习惯,比如说大家觉得互联网好,其他的慢慢就会被淡忘了。
比如说五十年前电话叫德律风,那时候水泥不叫水泥,叫士敏土,还有道德和科学分别被称为德先生、赛先生等,那时候大家说这些很时髦,可是现在大家不说了,大家都说电话、水泥。
一心:语言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没有必要进行硬性的规定,是吗?林伦伦:对,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最后群众,也就是使用语言的人会在自己使用的过程中将好的或者是方便的留下来,将那些多余的就淘汰了,所以一段时间之后,回过头来十年八年我们再来整理这些词汇,再收进官方的或者是比较有学术权威的辞典里,慢慢慢慢的就会进入学术权威的辞典,就自然而然起到规范的作用了,而没有必要出台大的条例,说某些词可以用某些词不能用,我觉得虽然出台了这些条例,但是做不到,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