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职业素养培训教材
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职业素养培训教材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 语·卫灵公第十五》)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第六》)
2、做敏行慎言的员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案例】《论语▪为政第二》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 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 问》第十四)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 灵公》第十五)
关于如何对待工作中的过失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
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 仰之。(《论语·子张第十九》)
【案例】《论语▪雍也第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 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颜渊第十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 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 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迷乎情、惑于利,非知者。
《论语▪颜渊第十二》: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
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 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 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1、传统思想
关于三教九流 《白虎通▪三教》:“教所以三何?法天、
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 之。” 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
儒学(理学、道学)——入世 道家(玄学、道教)——避世 佛教(禅学、禅宗)——出世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社会 自然 人心
明朱载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第十二》
3、做谨守规矩的部下
《论语▪子路第十三》: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
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
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 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 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 矣。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 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案例】《史记▪傅山传》
匈奴来请和亲,群臣议上前。博士狄 山曰:“和亲便。”
上问其便,山曰:“兵者凶器,未易 数动。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 遂结和亲。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 及孝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矣。 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两宫 间,寒心者数月。吴楚已破,竟景帝 不言兵,天下富实。今自陛下举兵击 匈奴,中国以空虚,边民大困贫。由 此观之,不如和亲。”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 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 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 已矣,何必曰利?”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 乐。仁者安人,知者利仁。(《论 语·里仁第四》)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子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
抱怨是以自我中心,却反向他人和社会索 取关爱。《荀子▪荣辱》: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 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 哉?
劳而无怨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 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上问汤,汤曰:“此愚儒,无知。” 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 乃诈忠。若汤之治淮南、江都,以深 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蕃臣不自 安。臣固知汤之为诈忠。”
於是上作色曰:“吾使生居一郡,能 无使虏入盗乎?”曰:“不能。”曰: “居一县?”对曰:“不能。”复曰: “居一障间?” 山自度辩穷且下吏, 曰:“能。”於是上遣山乘鄣。至月 馀,匈奴斩山头而去。
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 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言与行的关系实际是道德问题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左丘明
耻之,丘亦耻之。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此所谓“不能”,当即不能知人也。 如《吕氏春秋▪审分》所说:“故知 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案例】《史记▪管晏列传》: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 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 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 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 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 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 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 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论语▪尧曰第二十》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 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 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 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 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 不亦威而不猛乎?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注:本课件凡未注明出 处者,皆选自《论语》)
《论语▪雍也第六》: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4、做襟怀坦荡的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 语·述而第七》
【案例】《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
之,其不善者恶之。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 语·里仁》第四)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 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 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关于孔子和《论语》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哲人、思想家:影响深远。 君子、道德家:高尚的人。 官员、政治家:很失败。 老师、教育家:好先生。
班固《汉书▪艺文志》 :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 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二、儒家文化与职业素养
1、做仁爱而聪明的人 《论语▪阳货第十六》: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
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2、儒家文化传统
入门途径——由小学到大学
小学:童蒙之学。(人格培养、识文断字)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论语·学而第一》:“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
学会交流 有效沟通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
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 失言。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案例】《论语▪公冶长第五》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 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 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案例】《论语▪宪问第十四》: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
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案例】《论语▪述而第七》: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
贤人也。
▪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案例】 《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 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 公曰:“易牙如何?” 对曰:“杀 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 “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 君,非人情,难近。” 公曰:“竖 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 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 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 权。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 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毋患多歧,各有所施。 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 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嵩 山 少 林 寺 碑 刻 画 像
关于九流十家
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 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小说家(不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