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社会资本研究的反思符 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武汉430079)摘要:微观社会资本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关系结构,是社会结构的衍生物。
适中的持续互动、共同性规范和共同利益是微观社会资本生成和维持的主要条件。
不对称的利益关系结构导致大量社会资本的被支配方利益受损。
社会资本的获得过程中,非理性行动和理性行动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
实现微观社会资本向宏观社会资本过渡的条件是将个体的社会资本置于广泛的关系 网络结构中。
关键词:微观社会资本;关系结构;互动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4)11-0075-06近年来,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解释范式受到了广大社会科学者的关注。
尽管其概念仍具有模糊性,实际测量也难以操作,但还是可以说,社会资本是当代社会科学界特别是社会学的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
回顾和总结以往研究,笔者根据社会资本的运作主体或者说受益主体将它区分为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简称 微观社会资本 )和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简称 宏观社会资本 )。
前者的运作主体和受益者是单个的社会自然人,而后者的拥有方是一个组织、社区或国家,运作者和受益者则是一个群体或大众。
在本文中,笔者将努力就这两个不同取向的融合做一尝试性探讨。
一、对微观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相关基本问题的反思1.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产生与类型的再思考。
微观社会资本的研究广泛涉及到移民、农民工和大学生等的就业、个体经营者和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等方面。
1 研究者大多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定义。
综观目前微观层面上社会资本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笔者认为,社会资本尽管有着诸多不同的定义,但其本质上可归结为一种个体关系结构(含先赋型和自致型两类),是个体互动的伴生物,是社会结构的衍生物。
社会资本产生于个体与个体之间静态的关系结构或动态的互动所带来的关联的结点之上(见图1)。
个体的社会资本大多是自然生成的,或是某些结构的附属品,或是某些行动的附属产品,或是制度环境(宏观意义上的文化、观念和法律等)下社会承认逻辑的产物,而并非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 创造 的结果。
在这里,笔者的前提假设是:个体是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组织人,通常要追求其行为的合法性与合乎情理,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以便得到社会承认、更好地生存并开展行动,实现目的。
这一行动逻辑给社会资本留下了巨大的生产空间。
因此,可以说,制度环境是微观社会资本的宏观动力,微观社会资本是社会承认逻辑的产物。
创造 的社会资本多通过 理性 的途径获得,仅占较少的一部分。
从所产生的功效来看,社会资本可以分为正功能的、零功能的和负功能的三种(大多数研究中的社会资本就是指第一种)。
所以,不加区分地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观点是有缺陷的。
只有正功能的和零功能的社会资本才可被当作社会资源。
微观意义上的社会资本更不是集体或一个社区的公共物品。
也就是说,它不具备群体成员共享的公共产品性质。
它只存在于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之间。
对于这两个个体而言,二者之间的社会资本是共享的。
但是,社会资本对于他们的意义或者说重要性很可能是不对等的。
因为,对于一方来说,这一社会资本可能是正功能的社会资本,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可能是零功能或负功能的。
2.社会资本的维持条件。
一般来说,适中的持续互动、保持稳定关系是个体社会资本生成与维持的主要条件。
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要求人们为维护它和运作它作某些投入,对于每一方来说,使对方或使其他人承担能保证他们保持交往的一部分不相称的义务是有利的。
2互动消失会导致社会资本的丧失。
但是,当个体频繁地运用单一社会资本时,被支配方可能会因不堪忍受于他本不具备正功能的社会资本所带来的持续性累赘而中断与对方的关系。
随之,依赖于二者关系结构而存在的社会资本也消失。
事实上,几乎可以断言,所有的社会资源派的研究都证明了弱关系的力量。
3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来考察的话,弱联系对于社会资本正功能的维持和作用发挥起到更实在的效果。
我们都承认,社会中存在这么一些具有很强约束作用的共同性规范,尽管不具备强制性,但不遵从它便会受到社会的有力惩罚 这或许是有形的或许是无形的。
这些共同性规范是社会个体成功地理解社会、与社会打交道所必须拥有的,这可认为是一种 库存知识 (舒茨提出的概念)。
这些知识是一种可用来解释社会的可靠的 窍门 知识,用它来在日常情景中与事物和人打交道,可以最小的努力来获取最好的结果,并避免不必要的后果。
4在微观层面上,笔者并不认为这些有效规范本身是一种社会资本。
但它却是维持个体社会资本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个体社会资本负面功效产生的根源所在。
社会由已定义的规范系统所构建和维持。
这些规范是社会共同文化的组成部分,起着强化既有社会结构和秩序的作用。
这里的规范相当于伯恩斯所称的 社会性规则 。
他指出,人类的活动,无论政治活动、经济生产与交换,还是艺术或者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都由社会性的规则和规则体系所组织和控制。
5社会的主导规范决定认可的个体行为与特征模式。
它不仅是个体的 手头的库存知识 ,还是个体所掌握的具有反身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 相互知识 (Mutual kno wledge;吉登斯提出的概念)。
这些 相互知识 对个体适应环境,并确保行动的成效和效率至为重要。
6一个成熟的个体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不断地获得、解读并实践这些知识,而一旦解读、运用失败,个体便会遭遇困境。
总之,正确解读并实践共同性规范是维持社会资本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个体社会资本大多是在动态的互动中产生的。
互动的对象,即行动者,有的是先赋关系确定的,也有的由自致关系确定。
先赋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本,由于是基于血亲之上,它的维持依赖于一种不同于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的义务关系。
由伦理义务所规定的这种关系具有难以摆脱的特征。
它使个体在行动上重在依礼行事,履行角色关系所规定的义务,个体的自我选择是受到压抑的。
7 这对于姻亲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本同样适用。
自致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本生成于学校、工作单位、社团组织、社区以及其它地方。
它的维持要通过频繁的情感行动或理性的工具行动。
另外,共同利益的存在对维持社会资本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这里的利益并非仅指经济利益,于双方有价值的情感行动和友谊、可利用的人力资本都包括在内。
3.社会资本的负面功效。
尽管许多社会资本的研究者都承认社会资本可能存在负功能的事实,但鲜有学者真正涉及,大多避而不谈。
个体社会资本的运作尽管存在双赢的结果(一般是从一个连续的长时期来看待),但也存在大量的被支配方利益受损的现象。
典型的例子就是穷人的富亲戚和与非权力者有密切关系的权力者。
对于他们来说,二者之间不具备对称性的利益关系结构 不管是先赋型的还是自致型的 决定了交换对于双方而言不存在同等重要性。
也就是,不对称的利益关系结构导致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被支配方利益受损。
这样的结果是:对于富者和有权者来说,这往往是一种负功能的社会资本。
如果一定要说这种社会资本对于他来说有什么益处的话,那就是他可以在对方面前得到价值认同和自尊心的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被支配方在他人目的的实现过程中可能会有多方面的损失,但却可以获得心理满足这一精神性报酬。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对等的交换。
社会结构决定二人的社会关系,左右着个体的行为模式。
社会资本产生于稳定的关系结构,而一个稳定关系的实质意义却在于双方之间的制约。
这个制约包括对对方 诱之以利 、让对方对自己有兴趣甚至依赖的 软制约 和使对方不敢轻易超越某一界线的 硬制约 。
8 个体社会资本的负面功效与这个制约相伴而生,来源于社会资本的运作方对对方拥有难以摆脱的社会性义务关系。
他们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这种关系本身,而且还在于它是被包含在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组成部分 它深深地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行动。
比如,儿时的伙伴关系、亲戚关系对个体都会施加很大的影响。
个体只有满足对方的合理要求才能符合社会角色的标准。
否则,个体将在某些方面有所丧失。
而这些损失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个体来说是不能承受的。
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A读大学期间受到过亲戚B的物质帮助。
毕业几年后,A要创办自己的企业。
因缺乏启动资金向好友C借了20万。
办理繁琐手续遭遇困难时,同学D帮忙打通了关节。
当他的企业具备规模、蒸蒸日上时,B要求A将其下岗的儿子安排进企业工作(其儿子并不能胜任该企业的工作),而C和D则希望能成为A企业的股东分红。
在这种情况下,A可以选择拒绝他们的要求,不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
但这样做违背中国社会的惯例,并且不报恩或拒绝极有可能产生敌对和冲突。
不妥善处理的话,这些问题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A个人的社会声望、地位和经济利益。
4. 理性 在个体社会资本的生成中的作用。
社会资本概念的诞生似乎就与 理性 、 理性行动 密不可分。
许多理论家认为,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和控制手段,是理性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行动者为了彼此的利益而相互协调和适应。
同时,多数社会资本理论家主张,人们之所以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是因为只有助于实现未来的收益。
9 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对其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理性行动是个体在权衡、算计行动的利害后果 不管其权衡和算计最终是否正确,做出判断和选择后所采取的。
个体通过理性行动的确是培植、创造社会资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但是,目前的许多经验研究和理论探讨似乎有这么一种倾向,认为社会资本 特别是自致型社会资本 的获得就只有通过采取理性行动的唯一途径(至少是最主要的途径)。
个中问题是很明显的。
抛开将个体作为完全 理性人 的局限不说。
这些研究中的社会资本通常是在特殊场合下,为实现个体的特殊目的而有意投资创造的。
它往往只是在特定场合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它很难以维持长久,有的会随着个体目的的实现而消失。
不可否认的是,理性行动是社会资本生成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个体社会资本大量地从血缘、地缘等先赋型关系与学缘、业缘以及其它网络结构等自致型关系中获得。
先赋型的社会资本不容选择。
但是,个体的理性依然发挥着作用。
否则,一般情况下的个体与其富亲戚和穷亲戚的互动就不会出现差别。
个体通过努力获得的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学缘、业缘以及其它网络结构等。
这类社会资本可以通过积累不断地扩大、增值。
在这类社会资本的获得过程中,非理性行动和理性行动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
曾经的情感交往、业务往来和共同经历往往造就了大量的社会资本。
韦伯、帕森斯和科尔曼分别以 组织人 假设、 社会人 假设和 理性人 假设来考察社会中的个体行为及其关联模式。
这三个假设实质上彼此并不十分排斥,体现为个体在不同的视角之下接近于不同的体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