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②寒潮在南下过程中,当地形 走向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垂直时 起阻挡作用,从而削弱冷空气 的影响;同时使山体北侧冷空 气堆积,山体南侧相对温暖。 如秦岭、南岭等。
③寒潮在南下过程中,当地形走向 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平行时,加速风 速,从而加强冷空气的影响。
7、危害
8、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做好防寒保暖准备(用 烟熏、塑料薄膜覆盖庄 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培养耐低温的农作物品 种等)。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 5、我国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 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广东、海南、台湾一带。
6、影响寒潮强弱的因素:天气系统(冷锋强弱)、纬度位置、 地形
◇分析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①青藏高原地势高而寒潮不易侵 入;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 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 影响。
江淮流域 长江和松花江流域
回顾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移动规律,说说我国不同地区 洪涝灾害出现的时间。 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暴雨) 时空分布存在一致性。
我国东部从南到北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夏、秋季, 以夏季最集中。
7-8月份 华北东 北
6-7月份 华东 (江淮地区)
4-5月份 华南
3、发生时间与多发地区:
分区
旱灾类型 (发生时间)
发生原因
春旱 华北地区 为主
自然:①春季降水少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 人为:③冬小麦返青期,需水量大
伏旱
长江中下 (夏) 游地区 为主
自然:①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 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②气温高,蒸发旺盛 人为:人口密集,生活生产需水量大
分布范围广;地震频率高,强度大;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分布: (1)主要地震带:P50
(2)空间分布特点:P50 分布范围广但不均匀; 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西部地震带: 喜马拉雅地震带 昆仑山地震带 天山地震带 阿尔泰地震带 祁连山地震带等 东部地震带: 台湾地震带 东南沿海地震带 燕山地震带 河北平原地震带 汾渭地震带 秦岭地震带等
春旱 东北地区 为主
同华北。注:春旱程度不如华北,东 北的河流春季有季节性积雪 融水形成春汛。
海南 岛
冬旱 自然:①冬季降水少;②气温偏高,蒸发旺盛; 为主 ③河流短小,地表水缺乏。
人为:农业需水量大。
甘蔗是我国主要 糖料作物之一。 最适宜甘蔗生产 的水热条件为年 降水量1500 ~ 2000 mm之间, 生长期内≥10℃ 积温6500℃以上。
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高 处,在春季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 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加试要求: 1、理解影响我国的寒潮及其危害 2、理解影响我国的台风及其危害
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概念:? 指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温 度较低的冷空气侵袭现象。 2、发生时间:
的避险措施是
。(4分)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
活动1:读图文材料, 说出我国旱灾的主 要特征。
出现次数多; 持续时间长; 影响范围广。
我国旱灾的时空分布—空间
1.我国旱灾分布 有何特点? 2.多发生在哪些 干湿地区? 3.哪些地区为旱 灾多发中心?
我国旱灾频次分布图
7-8月份 华北东 北
6-7月份 华东 (江淮地区)
4-5月份 华南
5月南岭6月长, 7、8两北雨茫茫, 9月退至长江南, 10月大陆雨消亡。
在各类灾害中,以干旱、洪涝、地震的危害最大。 1、种类多
材料二: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
24.5次,其中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台风6.9次,冷冻灾害
2.8次,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
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
2、频率高
3、分布范围广 4、地域差异大
夏季风强: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北旱南涝
我国旱灾的主要分布、成因
主要分布: 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 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
主要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候: 降水-降水少或降水季节变化 气温-蒸发量 ②地形地势、地貌; ③水系(河流短小,径流量小)。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增多; 水污染严重。
四、影响我国的台风: 1、台风概念: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
在12级或以上。 2、发生时间:主要在夏秋季节 (P47)
3、影响我国台风的源地: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
4、入侵我国的三条台风路径:
(1)西移路径:主要影响 我国海南、广东、广西。 (2)西北路径:主要影响 我国台湾、福建、浙江。 (3)转向路径(先向西北, 再转向东北):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P33
1、沿海灾害带: 多干旱、洪涝、台风、 地震、风暴潮等
2、沿江灾害带: 多干旱、洪涝、滑坡、 泥石流等
3、山前灾害带: 多地震、滑坡、泥石流 等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我国旱灾的主要特征:P35 材料:我国一年四季都可能 发生旱灾,并且经常出现季 1951-1988年 节连旱,时间长达数月。
华南地区
冬旱 为主
自然:①冬季降水少; ②气温偏高,蒸发量大。 人为:③生活生产需水量大
3、发生时间与多发地区:
分区
旱灾类型 (发生时间)
发生原因
西南地区
冬春 连旱 为主
自然:①冬春季节降水少; ②地形坡度大,地表水难以存留; ③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下渗。 人为:生活生产需水量大
西北地区 全年旱
自然:①全年降水少; 人为:②灌溉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干旱是影响广东雷州市甘蔗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 析该限制性因素的成因。(8分)
气温高且风力大,蒸发强;(4分)受南面 海南岛中部山地阻挡,降水较少。(4分)
3、我国旱灾的防御措施:
加强气象监测预报; 修建水库;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农作物;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植树种草;
7、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 加高加固沿海大堤; 营造沿海防护林; 转移人员等。
5、形成条件: 洋面温度在26℃以上; 海域广阔; 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辐合上升。
6、影响: (1)不利:狂风暴雨带来 风灾和雨灾、风暴潮, 冲毁 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 筑设施;中断交通;导致 人员伤亡。(14页)
(2)有利:缓解旱情,高 温酷暑。(48页)
第二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 一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 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 灾害类型及其成因。(4分)
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
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 碎;暴雨集中
(2013浙江自选)下图为我 过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 风险评估略图。更具相关知 识完成(1)——(3)题。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加试要求: 1、理解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的洪涝灾害
阅读教材38页“20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灾”表, “我国洪 涝分区”图,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时空间分布特点。
发生时间 1915年8月 1919年6-9月 1931年7、8月 1932年8月 1933年8月 1938年
2、成因:P40-41 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水文水系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3、防御措施:
加强洪涝监测预报; 中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中下游:整治河道(如裁弯取直、开挖入海口);
修筑堤坝;退耕还湖。
09浙江“自然灾害与防 治”模块(10分)
读下图,完成下列 问题
C地区为什么多洪 涝灾害?(3分)
我国的洪涝灾害:
1、分布特点:P38-39 (1)时间分配:多在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 (2)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洪涝成因分析
气候特点
降水集中,多暴雨;或持续时间长。 台风、飓风的影响,多暴雨和风暴潮
自
然
洪涝 原因
原 因
人 为 原 因
地形特点
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排水不畅。
(1)断层、坡度。 (2)崩塌、洪灾。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 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
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
是
。(2分)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 、 、 等自然灾害。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森林和不当的开挖破坏地表结构。
(3)防御措施: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护坡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等防御 措施;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2、我国的滑坡灾害:
(1)空间分布:P54
分布广但不均匀;以大兴安岭、 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 以西稠密,其中滑坡最严重区: 秦岭-川西-滇西山地;以东 稀疏。
水系特点
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 系),汇水集中 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河床抬升
围湖造田,湖泊调蓄功能下降
洪灾严重(加一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灾情严重
活动:分析1998长江流域特大的洪水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气候:降水历时长,强度大(降水集中)。 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水文水系:流量大,汛期长;支流多,汇水量大;中下游河道弯 曲,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分 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