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四)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四)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 含解析

专题跟踪检测(四)(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

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里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A题干中“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应该是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参战,美俄支持英法联军,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双方是清政府与日本,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法、美、俄都是侵略者,故D项错误。

2.《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清政府()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解析:选D《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标志着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故A项错误;“完全放弃”说法绝对,此时清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华夷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以夷夏传统观念处理对外交往的体制,故D项正确。

3.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角度进行透视。

这主要是看重他()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解析:选D抗击西方列强侵略仍属于“太平天国的圈子”,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洪仁玕并未提出学习西方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未能实施,最早进行“师夷”实践的是洋务派,故C项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

4.(2018·资阳二模)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解析:选D手绘场景图与现场影像资料不同,不能当作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报刊与日本报刊的手绘场景图存在明显的不同,故B项错误;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手绘场景图,虽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但可以部分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报刊上的图片……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人”,反映了两国作者强烈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

5.(2018·菏泽一模)“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

”这体现了()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解析:选B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等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B项正确。

6.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

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

此战争后() 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解析:选D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故A项错误;B、C两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英法联合发动的,与材料中“德国、日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革命开始成为主流,故D项正确。

7.(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

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

由此可推知()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派、立宪派等数个阵营相互合作促成的,故A项正确。

8.(2019届高三·江南十校联考)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D.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解析:选D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不意味着自此中华民族就走向伟大复兴,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指导思想并不是民主与科学,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 项正确。

9.(2018·邯郸摸底)下面是中国早期的铁路工人斗争情况。

这种变化可以用来表明()A.工人斗争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D.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解析:选A材料中“一部分人参加的斗争,大都是在被逼无奈”表明是自发,“牵涉方面广、斗争复杂、组织严密、斗争策略娴熟和胜利成果(经济、政治诉求)全面”表明是自觉阶段,故A项正确;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1921~1923年”包含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大罢工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非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政治诉求”,但没有涉及民主意识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

10.开国上将李天佑在《把敌人挡在湘江岸边》中记载:“两个团的团长、政治委员都已牺牲或负伤了,营连指导员也剩的不多了。

……在脚山铺阻击时战士们喊出了‘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与敌人进行数次白刃格斗。

”以上叙述反映了()A.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B.中国共产党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D.工农红军主力摆脱了围追堵截解析:选B从材料“《把敌人挡在湘江岸边》”“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

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指挥,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故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在红军长征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场景是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此时红军还没有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故D项错误。

11.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

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

该主张意在()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解析:选B题干未提及地区是否为沦陷区,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电影人将制作对象由都会市民转移到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希望激发小城市市民、农民士兵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电影人的主张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且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电影制作对象,而非制作内容,故D项错误。

12.(2019届高三·乌鲁木齐统考)美国“企图协助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势力的临时办法”,以便“将共产党人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

与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D.国共两党的北平和谈解析:选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故B项错误;重庆谈判是为推动抗战胜利后中国实行民主宪政和避免内战,故C项正确;北平和谈是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为缓解败局的假和平阴谋,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重庆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建立历代帝王庙”得出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从材料“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得出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从材料“雍正帝驳斥……”体现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