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学案

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学案

课题: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代表性流派;2.分析古希腊产生先哲的历史背景,了解自然哲学、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主张,理解其对近代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借鉴;3.了解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4.古希腊人文精神与中国儒家思想的比较;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和人文精神产生、发展原因的探讨,理解思想文化与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古希腊先哲精神思想,认识到希腊文化的辉煌灿烂,加深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2.人文主义在于倡导接受文明熏陶,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现实针对性。

正确理解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树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人文理念,弘扬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的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进行有机结合等都是该知识命题立意的较好切入点。

【重点难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及影响;对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理解;古希腊人文精神与中国儒家思想的比较;【基础梳理】一、人文主义的内涵:1、人文主义的定义:2、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二、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1、多角度分析古希腊文化繁荣的背景。

2、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发展:(1)自然哲学:①背景:②特点:③代表及主张:④地位:(2)智者学派:①背景:②特点:③代表及主张:④影响:(3)苏格拉底:①背景:②特点:③思想主张:④影响:(4)柏拉图:①思想主张:②特点:③地位:(5)亚里士多德:①思想主张:②特点:③地位:【重难点突破】1、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相同不同哲学研究重点不同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不同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智者学派对真理的看法不同苏格拉底2、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从时代、思想、影响比较)3、古希腊人文精神与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比较【视野拓展】1、孕育希腊先哲思想和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环境比较中国典型的大陆地理环境塑造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导致人们对自然、对天十分关注,所以中国人的传统中崇尚自然;而春秋战国社会巨变反映在思想领域里便是“古今礼法”之争,诸子纷纷探索自己的人伦社会与治世理论。

先秦诸子百家的上农思想,对人伦的探索以及对天或者自然的思考,衍生出了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辩。

由此可见,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是在陆地环境中,农业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哲学。

而古希腊先哲所处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征。

地域狭小、山多地少、港湾众多使希腊人走上了征服海洋,以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道路。

另外希腊地处亚非欧交汇处,便于其汲取各大文明的精华,减少保守性。

希腊的城邦制又奠定了其民主的基础,比较民主的制度为思想自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哲学的诞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经济和历史环境造就了希腊哲学主要涉及宇宙万物的必然性或规律。

2、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即是探讨幸福与美德的过程中提出的中道学说。

他认为: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

这一点可以由考察各种不同的德行而得到证明。

勇敢是怯懦与鲁莽之间的中道;光明磊落是放浪和猥琐之间的中道;不卑不亢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直率是自夸与虚伪之间的中道等。

但其中庸思想,与通常所说的折中调和主义有本质区别,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火花。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于节制人的私欲,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寻求的是一种“德性之中”,但两者“和而不同”。

亚氏提倡理性中道,即在内涵上包含更多的求知成分;孔子提倡性情中庸,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

亚氏提倡经验德性论,认为中道德性并非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并获得的;孔子提倡先验人性论,认为至德中庸实际上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与实现,是人的本能。

亚氏提倡德性自愿,认为中道是种自愿的德性,强调意志自由在实现中道过程中的作用;孔子提倡道德自觉,认为孝具有深刻的伦理内涵,是个体道德自觉的集中体现。

3、关于苏格拉底的政治伦理化和孔子的伦理政治化的问题:政治的伦理化和伦理的政治化是十分相似但又有明显不同的两种思想倾向。

两者的相同点在于两者均对政治和伦理现状严重不满,都认为伦理和政治“道德”的崭新社会生活秩序。

为此,孔子和苏格拉底选择了不同的取向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孔子的目标是将伦理政治化,他为推行自己的社会理想而到处奔波,周游列国,提出了很多政治伦理观念,这些观念都是以改造现实为基础并为改造现实服务的。

“学优则仕”和“为政以仁”是最能表现孔子欲将伦理政治化倾向的。

孔子为了实现将伦理政治化的目的,提出了“礼”的主张。

所谓“礼”,其实就是对包括维护等级制度在内并首先表现为对等级制度进行维护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强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遂顺理成章地成了等级制度和旧秩序的护符。

这是具有浓厚伦理色彩的政治学说。

孔子将道德作为万能的政治手段,冀望通过对人心的道德改造,恢复逝去的周朝式的统治和生活秩序,即试图通过政治首脑人物人格的道德化,形成君主的良心然后以这种良心为礼法,在向下推行中,坚守“仁义”原则,并通过这种坚守,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其实“如有用我者,吾为其东周乎”(《论语〃阴货》)的真正用意,就是要重建伦理化的政治,将伦理政治化。

苏格拉底欲使政治伦理化,但他没有寄望于当权者的道德水平的改善,而是相信下层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能够制约上层人物的私欲。

他要努力建设一种政治体制,一种伦理化了的政治体制,他不相信政治人物(如孔子心目中的明君圣王)会先天的具有道德良知。

苏格拉底为实现自己的现世抱负而四处宣讲道德,他“如父如兄地敦促人们关心美德”,每日敦促和劝说大家,“不管老小,都不要只顾个人和财产,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他认为这是比个人和财产“更重要的事情”。

苏格拉底主要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进行融合,使政治与伦理在伦理的基础上协调起来,而公民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就会使城邦中更加良好的政治的实现成为可能。

后世西洋政治虽不再坚持用社会良心力量来维护社会的公道,但以社会自己的力量来整合社会自己的秩序,维护社会公益的做法,大致延续着苏格拉底的思想取向。

孔子欲将道德政治化,但却选取了先伦理,而后政治,最后再到伦理的路径,客观上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倾向;苏格拉底则欲将政治道德化,其所选取的路径乃是先使人学习政治的知识,从而养成公道的观念和习惯,进而用这种观念为指导去改造现实政治,最后实现它的伦理化。

这样的路径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倾向。

应该说孔子的路径和倾向是贵族式的,而苏格拉底的做法则表现为一种明显的平民化特征。

平民政治易于走向民主,而贵族政治则会自然地导致专制。

苏格拉底和孔子处在不同环境之中,却同样认识到政治与道德的分离是现世生活的“不洁”,他们都想通过重新整合的方式实现社会秩序的合理化,他们在政治与道德问题上的思考之相似性,表明了人类所遭遇的问题是相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相似的。

但双方选取的路径和取向上不同,却反映出各自不能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思考问题,这种思考展示了双方比较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的意义上,也预示了两种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分道扬镳。

两位先哲的这种差异性,其实就是两种文化—东西文化在源头上开始分流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

【课堂巩固】1、《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

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

”这段话说明A.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B.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C.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精神2、柏拉图说:“闲暇乃是智慧产生的主要条件,……而绝对的平等会使智慧边缘化,从而无法实现普遍正义”。

下列对柏拉图言论的解读,准确的是A.闲暇是智慧之源 B.对民主政治存在偏见C.民主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 D.雅典民主政治是虚伪的3、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

”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A.为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C.为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4、学者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描述:“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

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

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

”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A.推动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 B.推动了古希腊人的怀疑精神C.使雅典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D.推动了个人私欲的膨胀【感悟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