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

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


一个令人扼腕的事实是:中国奶业十年竞争的胜出者——三鹿、蒙牛和伊利, 同时成为这轮“毒奶粉”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而竞争中暂时落败的三元, 反而幸免于难。这并非偶然。回过头看,中国奶制品企业对于奶源的失控与奶源 在竞争中的腐烂,几乎从竞争萌芽之始已经注定。越是激进的企业对奶源越是不 加选择,最终栽的跟头也越大。
布结果一致,均为 2008 年 6 月。而直到 8 月 2 日,他们才向石家庄市政府报告。 由此至少可以肯定,三鹿集团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明知自己生产的奶粉中含三聚 氰胺,且三聚氰胺可能致人伤害,还在继续生产和对外销售。这触犯了中国《刑 法》第 144 条,“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规定。9 月 17 日,警方正是据此条款将田文华刑事拘留。
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
2008 年 12 月 31 日,缔建称雄业界的“三鹿王国”,又亲历其雪崩式幻灭的 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长田文华,站到了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的被告席 上。此时的田文华身着黄色囚服,神情落寞,与 2006 年被评为“最受尊重的企 业家”时的甜美微笑形成鲜明对比1。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2008 年 9 月 9 日,媒体首次报道“甘肃 14 名婴 儿因食用三鹿奶粉同患肾结石”。短短两周内,“毒奶粉”事件迅速蔓延全国,波 及世界。随着真相不断被揭露,事态之严重、进展之迅速、问题之复杂,超出常 人的想象。截至 9 月 21 日上午 8 时,全国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住院的 婴幼儿 1 万余人,官方确认四例患儿死亡。卫生部称,经流行病学调查,这些婴 幼儿基本上与食用三鹿牌奶粉有关。
“三鹿”是何方神圣? 三鹿集团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其前身是 1956 年 2 月 16 日成立的“幸福乳 业生产合作社”。经过 52 年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奶业的龙头企业,2007 年,集团 实现销售收入 100.16 亿元。三鹿集团主营产品包括干乳制品、谷物食品、液体乳、 酸牛乳、乳饮料五大类,其中奶粉是三鹿的拳头产品,销量连续 11 年位居全国 第一;液态奶产量在国内奶企中排名第四,位居蒙牛、伊利、光明之后。三鹿集 团“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到 2010 年,确保配方奶粉、力争功能性食品和酸牛 奶产销量全国第一,液态奶及乳饮料保持前三位。 截止到 2009 年 2 月,三鹿集团在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山东、河南、 广东、安徽等省市共有 30 多家工厂。2006 年,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注资 8.64 亿元,获得三鹿 43%的股份,这是中国乳业迄今引入 的最大一笔外商投资。 2006 年 12 月,恒天然集团与三鹿集团在河北汉沽共同投 资建设了一个大型牧场,首批 3000 头奶牛全部从新西兰进口,每年可向三鹿集 团提供 2000 万至 2400 万升原奶,进行配方奶粉生产。 2008 年 9 月 11 日,中国卫生部宣布,“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当日,三鹿集团宣布召回 8 月 6 日以前生产的全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9 月 16 日,当地政府宣布免去田文华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职务,按照董事会章程及程序罢免其 董事长职务,并解聘其总经理职务,三鹿集团全面停产整顿。9 月 17 日,因认定 三鹿集团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曾带领三鹿这家知名企业前行 21 年的前董事长田文华作为负责人被警方刑拘。至此,这个中国奶业的龙头企业, 自两周前被查出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以来,企业形象瞬间崩坍,目前要面对超过 1 万吨的奶粉退赔,以及 1 万多名患儿的巨额医疗费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现 金流已断的三鹿集团濒于破产。 2009 年 1 月 22 日,新年后的第一波寒潮袭击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处华北 腹地的石家庄市,在一场大风之后,降温超过 10 摄氏度。下午 3 时许,石家庄
2002 年以前,伊利、蒙牛、光明和三鹿基本上各居一隅壮大实力,奶源的 稀缺性并不明显。2002 年后,随着伊利、蒙牛将市场版图扩展至全国,大企业 之间开始短兵相接。
中国奶牛数量内蒙古第一,河北第二。河北环抱京津两大消费市场,是北方 乳业南下的必争之地,过去一直是三鹿的奶源根据地。2003 年 10 月,蒙牛率 先在河北唐山开建工厂。至 2007 年,共有蒙牛、伊利、光明、完达山、新希望、 旺旺等十余家乳品企业扎堆河北,为日后奶源争夺白热化埋下了祸根,也使河北 成为此次问题奶源的主要案发地。
河北的狂飙突进是中国乳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行至 2006 年,高速发展的奶 制品行业与原奶供应能力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1998 年至 2006 年,中国奶制 品产量从 60 万吨增加到 1622 万吨,增长近 28 倍;但奶牛存栏数仅从 1998 年的 439.7 万头增加到 2007 年的 1387.9 万头,只增长了 3 倍多。中国奶协 理事王丁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如果完全依靠自有牧场,中国奶企根本不可 能实现目前的扩张速度。
在诸多乳业界人士看来,2006 年恰是中国乳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经过十 年超发生大面积 干旱,奶产量大幅减少;美国、欧盟等地取消或降低了奶制品出口补贴,引发了 全球性原料奶危机。此次三鹿“毒奶粉”事件的事后问责亦表明,正是从 2006 年起,三聚氰胺开始在原奶市场恣意流行。而企业为争夺奶源,对奶站明目张胆 的掺假视若罔闻。
270 余天瞒报 国务院调查组公布的信息显示,三鹿集团 2007 年 12 月即接到患儿家属投 诉。但从 9 月 11 日至调查组日前公布结果,三鹿集团相关负责人均称从 2008 年 3 月起才接到患者投诉。三鹿集团内部人士最终向媒体承认,集团质量部门真 正行动起来调查奶粉质量的时间,是在 2008 年 3 月。这或许可以说明,在长达 三个月的时间里,接到消费者投诉后并没有引起三鹿集团内部的重视。 事后,三鹿集团内部人士承认,他们查出三聚氰胺的时间与国务院调查组公
2007 年,国家发改委为缓解 CPI 高企压力,出台了临时价格干预政策,限 制包括奶制品在内的食品涨价。由于利润空间大大压缩,企业对于上游奶源的争 夺和成本控制更加激烈,各类造假行为也更加登峰造极。在实际运作中,三鹿等 乳企事实上再也无法像过去一样严格监管奶站。三鹿内部人士认为,在标准过于 严格就收不到奶的情况下,三鹿放低标准也是无奈之举。
“作为企业董事长,她能方便地了解到消费者所有的投诉内容,在 6 月查出 是三聚氰胺后,她应当知道事件的严重性,但在保护企业利益、个人利益还是保 护受害婴幼儿利益的问题上,她没掂量清楚。”一位三鹿内部人士认为。
一系列事实表明,在 8 月 2 日向石家庄市政府报告前,田文华曾经试图力挽 狂澜,救活自己工作了 40 年的企业。7 月 1 日起,三鹿集团停止生产慧幼牌婴 幼儿奶粉。这种规格的奶粉 400 克一袋,零售价仅 18 元,被业内认为连本钱都 不够。随后,三鹿集团紧急购进三聚氰胺检测仪器,试图就此堵上奶源漏洞。大 概就在 8 月 6 日前后,该仪器投入使用。这或许是事后三鹿首次宣布召回奶粉时, 只召回 8 月 6 日以前生产的奶粉的缘由。与此同时,三鹿派到各地的销售人员到 医院探望病患。但在安抚患儿家属的同时,却不承认患儿之病由三鹿奶粉导致。 直至 9 月初事发前,三鹿还坚持此种说法,认为患儿生病与其生活环境等有关, 而三鹿奶粉的质量是合格的。
中级法院宣布了对田文华等原三鹿企业高管的判决结果:田文华和三鹿集团原副 总经理王玉良、三鹿集团原副总经理杭志奇和三鹿集团原原奶事业部经理吴聚 生,皆备认定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其中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 权利终身,并处罚金 2468.7411 万元。
“罪魁祸首”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分子式为 C3N3(NH2)3,又名氰尿酰胺,俗称蜜胺,是一种有机化 工中间体,日常主要用途是与醛缩合,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于涂料、层 压板、模塑料、粘合剂、纺织和造纸等,此外还可用于皮革鞣制、阻燃化学品以 及脱漆剂等。由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和欧洲联盟委员会合编的《国际化学品安 全手册》(第三卷),对三聚氰胺则有如下描述:“长期或反复接触作用:该物质 可能对肾发生作用”。 为什么这种与营养无关,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会进入婴幼儿奶粉?这与蛋 白质含量检测办法有关。由于直接检测蛋白质成本较高,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多的 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是“凯式定氮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定受检饲料 中氮所占的比例,再乘以一定系数得到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其含氮量一般不超过 30%,而三聚氰胺的分子式显示,其含氮量为 66%左右。由 于“凯氏定氮法”只能测出含氮量,并不能区别饲料中有无违规添加剂或违规化 学物质,所以,加了三聚氰胺,理论上可以测出较高的“蛋白质含量”。但是, 三聚氢胺本身无法替代蛋白质,几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加了这种物质,造成的 只是蛋白质含量虚高的假象。 谁之罪? 是谁向给孩子吃的奶粉里加了三聚氰胺?从目前官方公布的情形看,三鹿集 团似乎是一个被中间商奶站算计的无辜者。 早在 9 月 12 日,石家庄市政府即宣布,三鹿集团所生产的婴幼儿“问题奶 粉”,是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河北省副省长杨崇勇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据警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交待,最早在 2005 年 4 月,就 有奶站在向三鹿集团供应的奶源中添加三聚氰胺。由于三聚氰胺微溶于水的特 性,不法分子通过加热,再加入其他化工原料,促进三聚氰胺的溶解。河北省公 安厅公布了奶站添加三聚氰胺的更多细节,多名被抓获的奶站经营者交待,奶站 大多是在向三鹿集团供货之前,将三聚氰胺用水稀释溶解,然后倒入原奶中。添 加多少,视奶质不同情况以及三鹿集团检测指标而定,也没有固定配方。 由警方调查可知,在养牛大省河北民间,向奶站贩卖三聚氰胺甚至已形成网 络。9 月 16 日被抓的苏某交待,他从 2007 年 2 月起至 2008 年 7 月,以平均 200 元左右的价格,共计购进三聚氰胺 200 袋左右(每袋 20 公斤),全部卖给 了其他奶站,卖出价为每袋 218 元。河北省多个地方的奶农在接受采访时说,最 近两年,奶站往鲜奶里添加东西是公开的秘密。只是现在他们才知道这种白色粉 末叫三聚氰胺。“只要打一个电话,就有人把这东西送到你家里”。 然而不少奶农和业内人士表示不能相信,三鹿集团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对原 奶在收购环节被掺有三聚氰胺毫不知情。在三鹿集团的相关宣传资料中,奶源基 地被称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对牛奶奶源质量,三鹿原本有一套非常严苛的标准, 在 2005 年前基本能严格执行。但事实表明,这个“第一车间”近年来完全失控。 奶业“大跃进”后患 三年前,一位奶业专家悲观地预测:“奶企迟早会出大事”,三年后,一语成 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