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前十大疾病诊疗常规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目录一、高血压病二、心绞痛三、急性心肌梗死四、急性心力衰竭五、慢性心力衰竭六、心源性休克七、阵发性室上速八、心房颤动九、瓣膜性心脏病十、心肌病一、高血压诊疗常规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3、症状、体征: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
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
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
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4、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
可进一步查眼底、超声心动图等。
5、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6、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需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
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
7、高血压的治疗:[一般治疗]•如果超重则减轻体重•限制每日的酒精摄入量,应少于每日1盎司(30ml)的酒精{例如,24盎司(720ml)的啤酒,10盎司(300ml)的葡萄酒或2盎司(60ml)的威士忌}。
对于女性或轻体重者,酒精摄入量每日应少于0.5盎司(15ml)•增加有氧体力活动(一周大约每天30-45分钟)•限制钠盐摄入少于每天6g•保证摄入足够的钾(大约每天90mmol)•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镁•戒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以保证全面的心血管健康[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如无禁忌症必须服用的药物:适应症药物糖尿病(1型)合并蛋白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心衰ACEI,利尿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利尿剂(优选),钙离子拮抗剂(长效二氢吡啶类)心肌梗死β-受体阻滞剂(无ISA),ACEI对伴随症状有好处适应症药物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非二氢砒碇类)糖尿病(1、2型)合并蛋ACEI(优选),钙离子拮抗剂白尿糖尿病(2型)小剂量利尿剂脂质代谢障碍α-受体阻滞剂原发性房颤β-受体阻滞剂心衰卡维地尔(α-β受体阻滞剂),氯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阻断剂)甲状腺机能亢进β-受体阻滞剂偏头疼β-受体阻滞剂(非心脏选择),钙离子拮抗剂(非二氢砒啶类)心肌梗死钙离子拮抗剂(非二氢砒啶类)骨质疏松症噻嗪类术前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前列腺病α-受体阻滞剂ACEI肾功能不全(除外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肌酐≥265.2μmol/L或3mg/dl)二、心绞痛的诊疗常规[诊断标准]1、劳累性心绞痛:疼痛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1)稳定型心绞痛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因素、疼痛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均无变化,用硝酸甘油同样发生疗效。
2)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
有过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不发生疼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列入其中。
3)恶化型心绞痛原为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率、程度、时限、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
可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亦可逐渐恢复为稳定型。
2、自发性心绞痛:疼痛发作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量减少有关,而与心肌需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疼痛程度较重,时限较长、不易为含用硝酸甘油所缓解。
1)卧位型心绞痛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常在半夜偶在午睡或休息时发作。
不易被硝酸甘油所缓解。
2)变异型心绞痛临床表现与卧位型心绞痛相似,但发作时心电图示有关导联ST段抬高。
为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所致。
3)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中间综合征) 常为心肌梗死的先兆,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分钟到1小时或以上。
4)梗塞后心绞痛为急性心梗后一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
3、混合性心绞痛:既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也可在不增加时发生心肌绞痛。
4、不稳定性心绞痛:属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
包括除稳定型心绞痛以外的各种类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稳定粥样斑块。
[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诊断]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为四级:Ⅰ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或登楼)不受限。
仅在强、快或长时间劳力时发生心绞痛。
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快步、饭后、寒冷、精神激动或醒后数小时内步行或登楼;步行两个街区以上、登楼一层以上和爬山均可引起心绞痛。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步行1-2个街区、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
Ⅳ级:一般体力活动均引起不适。
静息时可发生心绞痛。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风湿性冠状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性心肌病等可与原发病鉴别;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官能症;不典型疼痛还需与食管病变、肠疝、消化性溃疡、胆管及胆囊病变颈椎病等鉴别。
[心绞痛的治疗]一、发作时治疗休息: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症状即消失。
药物:发作时立即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1-2分钟起效,30分钟作用消失;消心痛5-10mg舌下含化,2-5分钟起效,2-3小时作用消失;也有供喷雾吸入制剂。
二、缓解治疗一般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如降血压、血脂,减轻体重、控制血糖。
消除诱因:避免情绪激动。
必要时在体力活动前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
治疗并发其他系统疾病,如甲亢、贫血、心衰等。
药物治疗:用药原则:以选用受体阻滞剂为主,可以合用硝酸酯或钙通道阻滞剂。
1、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5-20mg口服,3次/日,半小时起效,持续3-5小时。
单硝酸异山梨醇酯(长效消心痛制剂)20-40mg口服,2次/日。
作用持续12小时。
硝酸甘油贴膜1贴,1次/日。
经皮肤缓慢吸收,作用持续24小时。
每贴含硝酸甘油25或50mg,24小时释放5mg或10mg。
2、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3、钙通道阻滞剂主要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4、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口服150-300mg,1次/日。
5、内科介入治疗和外科血管重建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3一般内科治疗:UA急性期卧床休息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测。
4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2. 急性期使用剂量应在150-300mg/d之间,3. 3天后改为小剂量50-100mg/d维持。
如存在过敏反应,4. 可采用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替代治疗,5. 一旦出现明显白血球或血小板降低应立即停药。
6. 抗凝血酶治疗:静脉肝素一般用于中危和高危险组的患者。
常采用先静注5000U肝素,7. 然后以1000U/h维持静脉滴注。
静脉肝素治疗2-5天为宜,8.后可改为皮下肝素7500U 12h 一次,9. 再治疗1-2天。
可采用低分子量肝素(0.4ml bid IH)替代普通肝素。
10. 硝酸酯类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应口含硝酸甘油。
含1片无效,11. 可在3-5min之内追加1次,若连续含硝酸甘油3-4片仍不12. 能控制症状,13.需应用镇痛剂以缓解症状,14. 并随即采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静脉静滴。
硝酸甘油的剂量以5ug/min开始,15. 以后每5-10min增加5ug/min,16. 直至症状缓解或收缩压降低10mmHg,17. 最高剂量一般不18. 超过80-100ug/min,19. 维持静脉滴注的剂量为10-30ug/min为宜。
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24-48h即可。
口服20. 药物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和5-单硝酸异山梨酯以每日3-4次为妥。
21.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常用剂量为25-50mg每日2次或每日3次,22. 比索洛尔常用剂量为5-10mg每日1次。
23. 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对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有独到的效果,24. 为变异性心绞痛的首选用药。
地尔硫卓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25. 故较硝苯地平更常用于控制心绞痛发作。
对于一些心绞痛反复26. 发作,27.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不28. 能控制的患者,29. 也可试用地尔硫卓短期静脉滴注,30. 使用方法为5-15ug/kg/min,31. 可持续静滴至24-48h。
(但美国心绞痛治疗指32. 南不33. 提倡用硝苯地平,而34. 用异博定和地尔硫卓)35. 他汀类调脂药:近年来的研究支持近早使用。
5介入治疗:(1)虽经内科积极治疗,心绞痛仍反复发作。
(2)心绞痛发作时间长超过1h,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缓解上述缺血发作。
(3)心绞痛发作时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如低血压、左心衰、严重心律紊乱。
可以选用介入治疗。
出院后的治疗:(1)随访1次/月,如病情无变化,随访半年即可。
(2)继续服阿司匹林、-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调脂药。
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是最重要的。
三、心肌梗死的诊疗常规一、定义: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
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严重类型。
二、临床表现:(一)先兆症状约1/3病人突然发病,并无先兆症状。
2/3病人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由胸部不适,活动时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其中以初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恶化,即不稳定心绞痛多见。
(二)症状缺血性胸痛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严重,难以忍受,有濒死感。
时间大于30分钟,数小时或更长,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不缓解。
少数表现为上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症;部分病人疼痛放射至下颌、咽部、牙龈、颈部,常被误诊。
胃肠症状: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呃逆,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少数病人以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见于老年人,有脑血管病变或糖尿病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