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议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议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 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质条件脆弱性大、敏感度高,再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生态环境严重的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问题。

文章对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 生态环境;石漠化;水土保持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和惟一途径。

西南3省(滇、黔、桂)是我国喀斯特地形地貌集中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质条件脆弱性大、敏感度高,再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生态环境严重的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问题。

据统计,该地区石漠化面积已高达46%[ 1 ] 。

“石漠化”问题已成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重要因素之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了特殊的“喀斯特贫困”现象,全国近1 /2的贫困人口集中于本区[ 2 ] 。

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

西南地区喀斯特面积约42.62 km²,其中黔、滇、桂最为集中,面积达32.06万km² ,占3省(区)土地总面积的39.71%[1] 。

在该地区,由于喀斯特地貌特殊的“二元结构”和土壤成土速度缓慢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过程紧密相连,有关数据显示,滇、黔、桂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8万km²,占其总土地面积的40.1%[2] 。

目前,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用的水土保持治理方式主要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其次配合以土地整理,以及旨在解决燃料的沼气池建设和改善人畜饮水等工程建设。

由于石漠化的成因复杂,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的效果总体上并不完全尽如人意,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上却不断加剧。

2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

在我国,各级行政机构都成立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机构,但这些机构普遍存在人员、技术、设备落后,研究力量分散、高层次人才缺乏。

造成了对水保理论系统研究不够深入,技术指导作用乏力,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或应用缓慢,难以取得区域性的重大突破。

2. 2水保意识有待提高,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虽然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人文环境等因素,人们对水土保持法律意识不强,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再有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严重、各出其道,缺乏宏观调控力度,造成各项治理措施脱节,导致治理的综合效益低下。

2. 3治理任务艰巨,投入却严重不足。

多年来,虽然做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局部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但整体仍存在不断恶化的局面。

其主要原因石漠化面积已占该地区的46%[ 1 ] ,而长期以来投入较少,国际组织援助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投资在20万~40万元/km²,而国内项目仅有1万~3万元/km²,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治理石漠化的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其水土流失面积分布以及治理难度相比,却显得杯水车薪,难以保证治理的质量与进度[ 3 ] 。

3对策措施
3.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

要将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切实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考核内容。

要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建立健全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强化责任制。

各级业务部门参照执行。

3. 2设立专项资金,综合治理。

国家应把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家生态建设总体构架之中,进一步完善工程规划,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实施综合治理。

针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特点,要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布设各项措施,使之形成立体的、相互联系协调的综合防护治理体系。

3. 2.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喀斯特石质山区由于山高坡陡,降雨大且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和石漠化发展比较快。

由于地质因素,植被稀少,工程性缺水严重,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

因此,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综合防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即要把地表径流变成有序运动,减小或限制地表径流对坡面土壤的冲刷;又要针对喀斯特地区干旱缺水的实际,开发水资源利用,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农作物、树木生长用水,改善生态环境,变害为利。

同时,对25°坡耕地,强制退耕还林;对< 25°石漠化程度较轻、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并配套水系工程和道路工程,将缓坡耕地建成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群众的温饱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

3. 2. 2发展能源多样化,维持生态平衡。

过去长期由于民用能源问题,过度采伐,导致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为保护现有林草植被免遭破坏,首要问题就是优先解决好居民的燃料问题。

即确保生态林和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加速植被恢复,进一步加大对水电能、沼气能等能源建设开发力度,发展多种能源,避免因缺少能源而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植被资源的现象发生。

在喀斯特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不能为防治而防治,要针对群众面临贫境的特点,把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密切结合,以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花椒、砂仁等具有市场优势经济林果,并以此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群众的收入,发展地方经济。

维持生态、经济平衡。

3. 3强化科技支撑,发挥科技指导作用。

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大科技在水土保持防治工作中的投入,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组织技术攻关,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

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防治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

3. 4加大监督力度,杜绝人为破坏。

石漠化是土壤被严重流失的结果,对于水土流失而言,治理是被动的,预防是主动的。

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要从源头上抓起,坚持防治并举,防重于治。

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水利水保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严厉查处水保违法案件,杜绝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3. 5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加强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实行周期的监测制度,定期监测,掌握石漠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对防治工作进展及其成效做出客观的评价,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4结语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落实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以控制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现重点地区保护和治理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局部与全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 1 ]赖承华. 中国西南冲淡喀斯特地貌地区农村发展研究[M ]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 08.
[ 2 ]袁道先. 中国岩溶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 3 ] 张振东.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及对策[ J ]计划与市场探索, 2001 (4).
[ 4 ] 刘建忠, 韩德军, 顾再柯,等. 贵州喀斯特地区坡耕地现状及整改策略[ 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7 (5) : 44 - 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