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无总学时:68 学分:4理论学时:65 讨论学时:3(无课程实验)开课学院:文学院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执笔人:陈文忠教学院长审定:胡传志教研室主任审核:李平修订时间:2007-9-10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

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初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求讲清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来把握各种理论。

(2)要求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来理解和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3)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课程注重吸收文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专辟“文学史”一编,强化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学科性质。

(4)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以前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改进教学方法后,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结构形态,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

难点:文学理论的概念体系,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

三、本文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教学目的】明确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系,功能性结构与对象性结构。

一、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1、“文学理论”的定名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二、文学理论的体系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三、文学理论的作用1、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2、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3、文学批评的价值论4、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四、文学理论的学习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思考题】1、文艺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何种位置?2、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例的看法。

3、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第一编文学本体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教学目的】掌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审美特性、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性及汉语文学的特点。

【重点难点】1、“文学”的三种含义2、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3、文学的审美特性4、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5、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第一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一般性)一、“文学”辨析1、“文学”的语义分析2、文学本质的研究二、文学的社会地位1、“社会结构”2、文学的社会地位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1、文学与社会生活2、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特殊性)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1、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2、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定义)二、文学的特殊对象1、“生活说”与“人学说”(布洛夫、高尔基)2、“文,心学也”(刘熙载)三、文学的审美形式1、文学形象性的根源2、文学形象与文章形象3、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文学是语言艺术(个别性)一、文学艺术的分类1、历史上的艺术分类法2、分类原则二、文学是语言艺术1、文学语言的特质2、语言艺术的特征三、汉语与汉语文学1、汉语文字的特点2、汉语文学的特征【思考题】1、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如何理解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3、如何正确理解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4、语言艺术的特征有哪些?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教学目的】掌握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构成要素,并能运用于作品分析。

【重点难点】文学作品结构层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象征第一节文学作品结构层次一、“二分法”与“层次论”1、作品结构的“二分法”2、从“二分法”到“层次论”二、中西作品层次论1、中国作品层次论2、西方作品层次论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1、方法:以中融西,中西互补2、层次:言、象、意第二节文学语言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二、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意象语言的特点)1、形象性2、抒情性3、音乐性4、陌生化第三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二、文学典型(再现性文学形象)1、典型人物性格2、类型与典型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文学意境(表现性文学形象)1、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2、文学意境的审美形态四、文学象征(哲理性文学形象)1、文学象征的审美特征2、文学象征的审美形态第四节文学意蕴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意犹帅也”)二、文学意蕴的特点1、情理性2、含蓄性3、多义性四、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1、主题:意蕴的多层次性与主导性2、主题的形态:性格型、情感型、思理型【思考题】1、中西作品层次论异同何在?2、以一部经典小说为例,说说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

3、以一首唐诗或宋词为例,说说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

4、以一部(篇)经典作品为例,说说文学象征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文学作品类别【教学目的】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并能运用于作品赏析。

【重点难点】1、叙事文学的特征2、抒情文学的特征3、戏剧文学的特征4、悲剧和喜剧5、影视文学第一节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一、文学体裁的划分1、“体裁”界定2、体裁划分二、文学体裁的意义1、体裁对作品的制约2、体裁对创作的规范3、体裁对欣赏的预示第二节叙事文学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叙事文学界定2、叙事文学种类二、叙事主体1、主体的纵向变化2、主体的横向介入3、叙述可靠性三、叙述内容1、人物2、情节四、叙事话语1、叙事聚焦2、叙事方式3、叙事时间第三节抒情文学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抒情文学界定2、抒情文学种类二、抒情文学的特征1、抒情作品的情感2、抒情作品的意象3、抒情作品的语言三、抒情文学的手法1、西方:沉思、直抒胸臆、客观对应2、中国:赋、比、兴第四节戏剧文学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学2、戏剧文学的种类二、戏剧文学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戏剧情境2、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3、严格要求的戏剧语言4、组织严密的戏剧结构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1、悲剧与喜剧(西方戏剧传统)2、杂剧与传奇(中国戏剧传统)第五节影视文学一、影视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2、影视文学的种类二、影视文学的特征1、造型的直观性:区别于小说2、冲突的行动性:区别于戏剧3、时空的灵活性:区别于戏剧三、影视文学的结构1、影视文学的结构原则2、影视文学的结构形态【思考题】1、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是一种什么关系?2、抒情文学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3、为什么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4、以一部经典悲剧为例,说说悲剧的艺术特点。

5、以一部经典喜剧为例,说说喜剧的艺术特点。

6、为什么影视艺术侧重表现“行动中的冲突”?第二编文学创作第四章文学创作过程【教学目的】了解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及创作原则和艺术技巧。

【重点难点】1、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2、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和传达阶段第一节文学创作基础一、文学创作的主体1、作家的创造能力2、作家的创造意识二、文学创作的客体1、文学对象与创作客体2、表现对象与描写对象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1、主客体的审美融合2、主客体的形象建构第二节文学创作过程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1、生活体验与艺术发现2、准备阶段的心理机制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1、艺术构思与构思方式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1、艺术传达与艺术技巧2、艺术传达是构思的深化第三节文学创作原则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1、审美意识与审美态度2、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1、再现性文学创作原则2、表现性文学创作原则【思考题】1、文学创作的表现对象与描写对象有何区别?2、怎样克服文学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现象?3、为什么说真实性、崇高性和艺术性是文学价值的基本要素?第五章文学创作风格【教学目的】掌握文学风格的审美特征、审美形态、文化形态并运用于作品赏析和文学史研究。

【重点难点】1、文学风格的特征2、文学风格的形成3、抒情风格的形态4、叙事风格的形态5、风格的文化形态第一节风格的审美特性一、文学风格界定1、风格的诸种理论2、风格的定义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三、文学风格的形成1、创作个性2、表现内容3、文体特点4、读者群体四、文学风格的功能第二节风格的审美形态一、抒情风格的形态1、抒情风格的性质2、抒情风格形态的划分3、抒情风格基本形态二、叙事风格的形态1、叙事风格的性质2、叙事风格的形态第三节风格的文化形态一、风格文化形态的划分1、共时性:流派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2、历时性:时代风格二、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三、风格的地域性与地域风格四、风格的民族性与民族风格五、风格的时代性与时代风格【思考题】1、以一位经典作家为例,说说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

2、抒情风格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划分抒情风格形态?3、叙事风格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划分叙事风格形态?4、风格的文化形态可以作怎样的划分?第三编文学接受第六章文学欣赏【教学目的】了解文学欣赏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于欣赏活动。

【重点难点】1、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2、文学欣赏的主客体条件3、期待视野4、欣赏共鸣5、召唤结构第一节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一、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的发展二、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1、文学接受界定2、文学接受多层次性第二节文学欣赏性质一、文学欣赏的特点1、直觉性2、情感性3、愉悦性二、文学欣赏的条件1、欣赏对象的条件2、欣赏主体的条件三、文学欣赏的意义1、欣赏与艺术生命2、欣赏与审美能力3、欣赏与作家创作第三节文学欣赏过程一、接受预示与期待视野1、接受预示2、期待视野二、本文解读与审美体验1、语言的玩味2、形象的感受3、意蕴的领悟三、召唤结构与欣赏再创造1、召唤结构2、欣赏再创造四、个体差异与群体共鸣1、意识先结构与见仁见智2、人类共鸣第四节文学欣赏效果一、文学欣赏与文学功能1、文学功能的实现2、文学功能的特点二、文学功能的多样性1、心灵情感的交流(情)2、人格境界的提升(善)3、审美能力的培养(美)4、认识视野的拓展(真)三、文学功能的整体性【思考题】1、谈谈文学传播方式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

2、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何在?第七章文学批评【教学目的】了解批评的性质,掌握批评的价值体系、方法论体系及评论写作的逻辑。

【重点难点】1、文学批评的界定及基础2、文学批评的标准和原则3、具体的文学批评模式4、阐释循环、期待视野第一节文学批评性质一、文学批评的界定1、广义的文学批评2、狭义的文学批评二、文学批评的基础1、敏锐而精细的审美能力2、深厚而完备的理论修养3、客观而公正的科学态度4、丰富而广博的经验学识三、文学批评的意义1、指导欣赏2、帮助创作3、影响社会第二节文学批评标准一、批评标准的界定二、批评标准的形成1、批评标准的社会性2、批评标准的历史性三、批评标准的内涵1、思想标准2、艺术标准四、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1、批评标准的普遍性2、批评标准的具体性第三节文学批评方法一、批评方法的构成二、批评的基本原则1、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2、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三、批评的基本模式1、社会文化批评2、创作主体批评3、艺术本体批评4、接受反应批评四、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1、批评的论述方法:说明、解释、判断2、阐释循环【思考题】1、为什么欣赏可以“见仁见智”,批评必须“客观公正”?2、为什么说文学批评的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历史的?3、为什么说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第四编文学史第八章文学发生发展【教学目的】掌握文学发生发展的社会根源与自身规律,正确理解文学的进步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