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期间一览表

民事诉讼期间一览表

文书送达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10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民诉法第148条)







第三人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6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民诉法第56条,民诉解释第292条规定“应当”)
交 纳
原告自接到人民法院交纳诉讼费通知次日起7日内交纳;提起反诉的,自提起反诉次日起7日内交纳。(诉讼费交纳办法第22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转为普通程序的,原告自接到人民法院交纳诉讼费用通知之日起7日内补交案件受理费。(民诉解释第199条)




诉前
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立即执行(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申请人应该在采取保全措施后30日内起诉。(民诉法第101条)
申请延长举证期限,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书面申请。 (民诉解释第100条)
简易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确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但不得超过15日(民诉解释第266条)
小额程序
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确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但一般不超过7日(民诉解释第277条)

普通程序
6个月。经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报上级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3个月。(民诉法第149条,审限若干规定第2条)
民事案件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10日前向本院院长提出申请;还需延长的,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10日前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审限若干规定第12条)
简易程序
3个月。审理期限到期后,双方当事人同意继续适用简易程序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审理期限。延长后的审理期限累计不得超过6个月。 (民诉法第161条,民诉解释第258条)
证据交换
交换证据应该在答辩期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规定第37条)
法院组织证据交换的,交换之日举证期限届满。(证据规定第38条)
开庭通知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3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民诉法第136条)独任审理不受限制。(民诉法第160条)




普通程序
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
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15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10日。
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申请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证据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民诉解释第99条)
增加变更诉讼请求
提出反诉
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证据规定第34条)
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证据规定第35条)
债权人依据合同法122条的规定起诉时作出选择后,在一审开庭以前又变更诉讼请求的,法院应该准许。(合同法解释一第30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和证据材料之日起5日内送交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起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30日内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30日内裁定不予受理。(民诉解释第293条)
宣告失踪
公告期间为3个月。(民诉法第185条)
对准许实现担保物权的裁定,当事人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裁定之日起15日内提出;利害关系人有异议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民诉解释第374条)




受理
债权人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应当在5日内通知债权人是否受理;限期补正的,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5日内通知债权人是否受理(民诉法第215条,民诉解释第428条)
公告送达
国内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天的,视为送达。(民诉92条)
国外
自公告之日期满3个月。(民诉法第267条)
合 议 庭
人员告知
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3日内告知当事人。(民诉法第128条)
委托调查
受委托人民法院收到委托书后,应当在30日内完成调查。因故不能完成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函告委托人民法院。(民诉法第128条)
简易程序的,应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简易程序审理若干规定第12条)
书证在对方当事人控制之下,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可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法院责令对方提交。(民诉解释第112条)
申请鉴定
当事人申请鉴定,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民诉解释第121条)
当事人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民诉解释第122条)
二、二审程序
上诉期限
判决
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
(民诉法第164条)
裁定
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
涉外
判决书、裁定书送达之日起30日,可申请延长(民诉法第269条)
副本送达
提出答辩
国内
原审法院应当在5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民诉法第167条)
涉外
被上诉人在收到上诉状副本后,应当在30日内提出答辩状。(民诉法第269条)




原审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5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民诉法第167条)
二审法院发现上诉案件材料不齐,应当在2日内通知一审法院,一审法院应当在接通知后5日内补齐。(审限若干规定第15日。(民诉法第125条)
简易
在征得被告同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答辩期间。(民诉解释第266条)
小额
在征得被告同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答辩期间,但最长不得超过15日。(民诉解释第277条)
涉外
30日,并可申请延长。(民诉法第268条)
管辖异议
应在答辩期间内提出。(民诉法第127条)
法院应在收到异议之日起15日内作出书面裁定。(《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民诉的若干规定》第5条,《级别管辖异议的规定》第1条)
人民法院发现案情复杂,需要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前作出裁定并将合议庭组成人员及相关事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 (民诉解释第258条)
特别程序
30日。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0天。(民诉法第180条,审限若干规定第2条)
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民诉法第182条)
船舶碰撞共同海损
1年,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审限若干规定第2条)
申请回避
案件开始审理前提出,也可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应在提出后3日内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作出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法院应在3日内对复议作出决定。(民诉法第45、47条)
罚款拘留及其复议
人民法院对被拘留人采取拘留措施后,应当在24小时内通知其家属;确实无法按时通知或者通知不到的,应当记录在案。(民诉解释第180条)
下级法院接到上级法院调卷通知后,应当在5至10日内移送全部案卷和证据。(审限若干规定第19条)
二审立案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移送的上(抗)诉材料及案卷后5日内立案(审限若干规定第6条)
举证期限
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10日。(民诉解释第99条)
二审审限
判决上诉
3个月。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民诉法第176条,审限若干规定第2条)
宣告死亡
公告期间为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民诉法第185条)
认定无主财 产
公告满1年无人认领的,判决认定财产无主,收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民诉法第192条)






提起
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由双方当事人依照人民调解法等法律,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民诉法第194条)
期限顺延
可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向法院申请延期(民诉法第83条)
核对笔录
法庭笔录应当当庭宣读,也可以告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或者在5日内阅读。(民诉法第147条)
合 议 庭
评 议
应在庭审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第9条)
文书制作
应当在作出评议结论或者审判委员会作出决定后的5个工作日内制作出裁判文书。(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第14条)
民事诉讼期间一览表
一、一审程序


应在收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后7日内立案。(民诉法第123条)
立案庭应在决定立案的3日内移送审判庭。(审限若干规定第7条)
改变管辖的,应在收到案卷材料后3日内立案。(审限若干规定第7条)
执行异议之诉,应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15日内立案。(民诉解释第305、306条)
诉 讼 费
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7日内裁定驳回申请。(民诉解释第445条)
公示催告期间届满日不得早于票据付款日后15日。(民诉解释第449条)
在申报权利的期间无人申报权利,或者申报被驳回的,申请人应当自公示催告期间届满之日起1个月内申请作出判决。逾期不申请判决的,终结公示催告程序。(民诉解释第452条)



被罚款、拘留的人不服罚款、拘留决定申请复议的,应当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日内提出。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后5日内作出决定,并将复议结果通知下级人民法院和当事人。(民诉解释第185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