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解读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解读

《太平天国运动》教材解读
一、解读课标
1、课标引述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课标解读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二、教材分析与整合
1、单元整合
第四单元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第十课《鸦片战争》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文本解读
(1)教材内容分析
本科教材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失败为主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领导下迅速兴起,定都天京,巩固政权,与清对峙,进入全盛时期。

第二,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颁布了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由于阶级和环境的局限性,纲领没有实现。

第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由于政权迅速封建化,致使统治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天京变乱,削弱了天平天国的力量。

洪仁玕提出了开创性的《资政新篇》,不符合农民革命的范畴,迫于战争形势,不能实现。

太平天国转入后期的防御战,最终失败。

(2)教材结构及编写意图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一目,从背景、兴起和发展三个方面来介绍太平天国,意在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一目,《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农民阶级几千年来理想蓝图的完全体现,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

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进行客观分析,全面掌握农民阶级在近代社会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天朝悲剧”一目,介绍了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过程。

(3)教材的整合与处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本课分为两大部分进行讲述。

一,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下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失败应重点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后期《资政新篇》。

鉴于高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尖子班、重点班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抓基础落实的同时,应注重深层次的挖掘,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而普通班学生应加强对其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史料的能力,抓基础,养习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学案设计与教学过程
1、学案的学习目标要求如下:
(1)能说出太平天国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符合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能理解太平天国的性质、时代特点和失败原因(与本课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相联系。


(3)能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符合课标要求“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与本课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相联系。


2、问题导学和问题探究的设计意图
问题导学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基本史实,这与课标要求与本课重点是非常契合的。

问题导学第二题首先是让学生掌握太平天国到达鼎盛时期迅速封建化的转变,这有助于失败原因的分析。

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客观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及《资政新篇》。

这与本课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相符合”。

3、课堂训练
《太平天国运动》考纲要求如下:
(1)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选择题2)
(2)《天朝田亩制度》(选择题3)
(3)北伐和西征(选择题7)
(4)《资政新篇》(选择题5)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选择题4、6、8)
四、教材解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何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何农民阶级会有局限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本次教材解读过程中的最大困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