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一、知识讲解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自然是小说重要的描写手法。
小说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社会环境包括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们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对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小说的艺术之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环境描写可以对社会环境作全面的介绍,又可以对具体的生活场景作细致详尽的描绘。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渲染故事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②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自然环境往往是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③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④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⑤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判断其作用特别要联系上下文及其所处的位置。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对人来说总是个具体的存在,社会群体的活动,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民俗的、地域的、流行的等都会在人的性格和心理上产生影响。
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就是要将人物置于真实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中,这个环境甚至对人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完整的社会环境描写可以充分展示历史的真实和民俗的真实,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方法点拨1.环境(景物)的特点常见的答题模式:(1)描写了……景象。
(2)渲染了……气氛。
(3)呈现出……格调。
2.环境描写的手法常见的答题模式: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
3.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的答题模式:(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高考对接(2014·重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何晓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
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
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
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
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
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
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
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
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
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
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
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
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
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
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
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
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
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
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
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
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
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
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剃头匠申赋渔“剃头爷爷来了。
”老远看到剃头匠,我就跑到屋子里大喊。
剃头匠夹着细长的木盒子,脚步轻快,声音洪亮。
“木匠!”剃头匠一面招呼爷爷,一面把腋下的盒子放在椅子上。
爷爷在我大喊大叫之后,已经走出屋子,笑眯眯地在门口站着。
盒子是桃木的,正反两面各雕着两位神将,面目凶恶。
这盒子常常使人想起身怀绝技的武林怪客。
不过剃头匠并不怪,整天嘻嘻哈哈,跟大人小孩开各式玩笑。
剃头时,爷爷总排在最后一个剃。
他不只要剃头,还要刮脸、掏耳朵。
其中刮脸,是最让他快活的。
剃头匠先拧了一块热毛巾,敷在他的脸上,然后用手在爷爷的脸上抹上一层薄薄的泡沫。
这时候动作就要轻了,剃刀在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爷爷苍老的脸一点一点露出干净的模样。
他的眼睛微闭着,嘴里似乎发出快活的呻吟。
剃刀从额头到两颊,到嘴唇,到下巴,到喉咙。
终于剃好了,爷爷靠在椅子上,像是睡着了。
剃头匠还要用热毛巾给他擦脸。
擦过两遍,剃头匠从爷爷脖子上解下布单,迎风一抖,啪的一声。
这时候,爷爷才慢慢醒过来。
“怎么样,木匠?”“嗯,嗯。
”这就是爷爷的回答。
听到这声音,剃头匠很满意。
剃头匠住在村子后面的河边上。
一个人,住两间茅草屋。
剃头匠每个月要挨家走一圈,这一圈要走五天。
这五天里,中饭和晚饭轮着在各户人家吃。
在我家吃中饭了,晚饭就到隔壁家,明天呢,再到隔壁的隔壁一家,如此循环。
哪家伙食好一点,差一点,剃头匠不计较。
不过,剃头匠来了,家家都要去割肉,或者杀鸡,这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
大年三十这一天,剃头匠是不离家的。
他要把庭院打扫干净,门上贴上春联,掸掉屋梁上的灰,贴上福、禄、寿的神像。
这些事情都得在上午办好。
到下午了,他就搬把椅子,坐在屋门口,捧着水烟咕噜咕噜地吸。
这是他剃了一年的头,等待收获的时候。
申村的每一户人家,都会在这天下午拜访剃头匠。
有人送来刚蒸出来的馒头,有人送豆腐,有人送鱼送肉,还有人送米送面送油或者自家腌的香肠鸭蛋。
来人送了什么,是多,是少,剃头匠都不在意,他总是显得过意不去:“哎呀,太多了,太多了。
”爷爷往往是最后一个来。
他要一样一样看剃头匠的收获,剃头匠就一样一样指给他看,脸上满是得意的光辉。
等都看完了,爷爷才回家去,拿来剃头匠过年还缺的。
要是什么都不缺,就包个红包。
申村人对剃头匠的敬重,有点过。
我是在上了高中之后,才知道缘由的。
这时候的剃头匠,已经七十多岁,拿剃刀的手开始有点抖了,可是爷爷和一班老人,还坚持请他动手。
剃头匠年轻时在北边的一座大庙里做杂工。
一年多,方丈就教他剃头。
给和尚剃头不是容易的事,学了两年,还没有满师,日本人就打过来了。
一天,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带了人,在庙里开会。
日本人知道了,半夜里围了上来。
书记立即组织突围,书记断后,没跑掉,开枪自杀了。
日本人忙了半天,只抓了一个死了的书记,很恼火,就把和尚们赶到庙门口,要方丈供出共产党的去向。
方丈哪知道什么。
日本人问了半天,很不耐烦,就把方丈捅死了,一把火烧掉大庙。
然后驱赶和尚和杂工们,给部队挑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