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组工作期末复习要点

小组工作期末复习要点

小组工作定义: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透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提高个人的社会功能,并协助每个人能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小组与社区问题。

小组工作的特征有特定的组员和工作者;有特定的互动过程中,在互动中产生动力、带来改变;既是过程,也是方法和手段;有特定的目标、目的和功能小组分类及依据:社会目标模式*概述:P68出现时间:最早的小组模式运用范围:社区层面的任务性小组(社会政治小组、社区小组、组织小组)→组织与环境模式(P77-79)强调重点:社会责任(esp.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社会良知)和社会变迁(一)理论基础1.社会政治民主理论关键词:参与、对话、意识提升、赋权理论假设:第一、主权在民,参与是人民的一种民主权利;第二、沟通、理解和平等都是从对话开始;第三、教育/意识提升也是一种权利。

赋权/增能(empowerment)理论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近年来,弱势群体、社会排斥、边缘化机制等概念在小组工作中运用的十分广泛。

e.g. “昆明市小额信贷扶贫实施计划”(世界宣明会项目)中的“贷款小组”、“单身女性自强小组”2.系统功能理论(Rf.P34)3.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内容和具体运用1.目标总目标: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

子目标/过程目标:三个层次第一,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及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第二,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esp.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增强自尊心;第三,培养当地社区领袖,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领和推动社会变迁。

2.小组特点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有共同期待的社会目标,即社会变迁/社会改造;小组成员为了社会整体利益有相近的价值观(如社会公正、社会关爱等);小组作为一个行动整体共同付诸社会行动;小组具有开放性、同质性、任务性(小组的性质)小组成员在社会行动中逐步自我完善和发展。

3.组员特点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民主参与的机会和潜能,组员可以是全社会所有公民,特别鼓励那些社会弱势边缘群体参与。

4. 小组工作者角色:有影响力的人物,同行者角色的变化:开始和结束阶段:倡导者、引导者中间阶段:使能者(enabler)、资源提供者、榜样在特定类型的任务小组中(Rf.P69)5. 实践原则强调参与、共识和任务达成,和社区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强调小组成员的自我觉醒和小组工作者的专业伦理(P69-70)。

6.优势和限制(社会目标模式)最大优势:符合社会工作原初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的理想,将个人的问题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非常注重公民参与解决问题。

其他优势:通过小组工作发展社会组织,通过社区组织进行社区教育,以此提升民众的意识,达到社区赋权的目的。

限制:过于依赖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和缺乏系统性;过分注重组织的力量,忽视个人的独特需要,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解决群体需要优于解决个人问题。

*社会目标模式在国内的运用举例社会目标模式被许多社区发展机构/社区组织采用,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发展工作。

扶贫小组妇女小组(e.g.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妇女成人教育小组(目的是应对市场压力)、单身母亲自强小组、离婚女性适应小组(目的是觉察社会性别意识)总结:目标不是直接针对小组中的个人,而是指向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间接解决个人问题。

认为个人的问题是社会环境的问题,从宏观结构层面去处理问题。

交互/互惠模式*概述:P70定义:又称“互动模式”或“协调模式”(medating model)……P70提出者与提出时间:施瓦茨(William Schwartz,1961) →P10强调重点(vs.社会目标模式):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Schwartz)、强调问题的解决决定于组员间的彼此协助过程。

(一)理论基础1.系统理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2.场域理论中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的概念3.符号互动论二、互惠模式小组工作的内容和具体运用1.目标互惠模式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

小组的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通过这样的互相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都将得到增强。

小组工作的目标可能是预防性的,补充性的和复原性的。

2.小组特质此模式认为个人必须透过一个健全并合适的群体生活,才能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个健全的小组必须包括以下要素:提供成员之间彼此平等认同的机会;提供使多数人归属的温暖感觉;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但不得已必须接纳对方时,应负起责任;应向成员提供表现个性及与他人分享的机会;向成员提供学习和独立生活的机会。

3.组员特点个人在小组中具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通过组员之间的联系达成共识,获得帮助,组员是平等地位的个人。

4.小组工作者此模式下的工作者的角色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者,他不去设计方案,不直接控制小组,而是提供信息引发小组自主发展。

工作者的形象是调解者(mediator)、使能者,工作者是“工作者与案主体系”的一部分,既被影响,也能影响他人。

工作者,不是“针对案主”(to the client),不是“为了案主”(for the client)而是“与案主一起”(with the client)。

5.实践原则:P726.优势和限制(交互/互惠模式)这个模式注重成员的潜能和互助系统,突出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信念。

小组的目标来自成员互动和讨论,有利于成员发挥能动性和培养自觉意识;成员自主选择恰当的介入策略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防止外界的价值干预。

但此模式(1)对小组中个人期望和个别化的关注不够,对成员个人改变程度的评估不足;(2)小组工作者的权力不足,使工作者难以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小组过程。

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局。

7.在中国的实际运用无论在推动儿童、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方面,还是在解决中年人生活工作压力方面,或减低老年人的孤独感、适应晚年生活方面,都发挥着很大作用。

但据观察,“对质小组”和“情感发泄小组”可能并不适合中国的文化和人情社会。

治疗模式*概述:P73定义:又叫“预防与康复模式”或“临床模式”,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也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

使用范围:提供给不同需要的人特点:与个案工作紧密联系一、理论基础1.精神分析小组应用者:沃尔夫精神分析小组的目标在于重建个人的性格和人格系统,这一目标通过使潜意识的冲突进入意识层面,并对其进行检验而达到。

2.阿德勒式小组阿德勒认为人的基本问题与这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个人为之所作的努力有关。

人主要是由社会因素(如个人的目标)而非生物性因素(如性驱力)所驱动。

用目的论取代决定论三向度:过去、现在和未来3.心理剧心理剧的目的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人们以一种自发的、戏剧化的方式表达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我理解和情绪宣泄,接受有关角色的反馈。

角色扮演是心理剧的一种重要技巧。

在小组治疗中,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帮助小组领导者诊断,同时也是塑造和改善小组成员学习更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4.行为治疗小组假设:所有的问题行为,非理性的认知方法、情绪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它们可以经由新的学习历程而得以矫正。

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详细的目标、具体的说明,及时的测量和记录,评价和治疗是同时进行的。

常见的行为治疗小组:社会技能训练小组、肯定训练小组、压力管理小组、自我指导行为改变小组和多重模式治疗小组。

5.完型治疗小组开创者:帕尔斯理论前提:个体必须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并接受个人的责任。

目的之一是激励案主从“环境支持”转变为“自我支持”,另一目标是获得自我的觉察。

觉察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察觉,使得案主能够认识并且重新整合自己,尤其是曾经被他们否定的那些部分,从而成为统一而完整的人。

6.交流分析小组交流分析最初是由伯恩提出的,是一种互动式的治疗方法。

这一理论强调个人如何增强觉察能力,能够做出新的抉择,并因此改变他们的生活进程。

交流分析小组凭借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可以帮助成员改变那些妨碍他们正常生活功能的部分,认识到自己现在可以重新决定,并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导向。

7.案主中心的小组案主中心学派的小组治疗模式是由卡尔·罗杰斯创立的。

案主中心疗法强调的是小组领导的个人品质,而不是领导技巧。

因为领导者的功能是创造一种有治疗作用的气氛,如小组中的共情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接纳、关心、真诚、非占有式的温暖、欣赏。

会心小组(encounter group)8.理性情绪治疗小组创始人:阿尔伯特·艾里斯艾里斯提出人格和情绪困扰的A-B-C理论,即事件本身的刺激情景(A),并不是引起情绪反应(C)的原因。

个人对刺激情景的所持的观点或认知解释(B),才是引起个人情绪反应的原因。

艾里斯相信理性情绪疗法特别适用于团体治疗。

(Eills,1977)9.现实疗法小组创始人:威廉·葛拉瑟这种疗法着重于解决问题,迎合社会中现实的要求。

过程包括案主先陈述自己的欲望与需求,接着评价自己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拟定一份计划书,然后按照该计划去付诸行动。

二、治疗模式小组工作的内容和具体运用1.目标:治疗模式是以个人为小组目标的,它的目的是帮助个人通过小组达到心理、社会与文化相适应。

2.特点:着眼于矫治、治疗、人格重建等过程,因此,它也被看作是再教育的过程。

它包括对现在和过去事件的潜意识的觉察和了解。

有些治疗小组也用来矫治妨碍个人功能的情绪和行为障碍。

其目标在于个人人格结构的转变。

3.组员:治疗小组的组员通常是有较严重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人格问题、精神异常或者有社会偏差行为的人。

4.小组工作者:通常是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医学家或临床社会工作者。

在不同理论取向的小组中,工作者发挥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如技术专家或教师。

5.实践原则:P746. 优势和限制(治疗模式)传统上治疗模式比较强调“为案主”工作,而不是“与案主一起工作”,强调专家的专业性和权威的特点,强调工作者的影响力。

治疗模式不太注重成员的互动系统,强调治疗“小组中的个人”,强调“医患关系”,而非平等的合作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组员的潜能和能动性的发挥。

7.在国内的运用历史和发展1982年,精神病院对青少年患者、门诊病人等的治疗(杨眉,1995;樊富珉,1996);1991年,西北地区的戒毒所;1995年,北京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青少年患者(张和清、张青方等)。

小组治疗模式可广泛运用于偏差行为的纠正、医疗和精神服务、社区特殊群体服务以及学校社会工作上。

小组动力的概念:指小组内或小组间的各种行为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出小组过程中影响小组成员及整个小组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