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中曲影评

雨中曲影评

《雨中曲》影评
这部电影被公认为影史上最佳歌舞片,它巧妙地揶揄和讽刺了好莱坞在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转折期的混乱状况,是好莱坞的自嘲和自我反省。

大明星唐,体态优美声音刺耳的默片女星琳娜,美丽有才气却只能在幕后配音的凯西,一起构成一幅奇妙的画卷。

唐是出身杂技团的舞蹈演员,他和他的搭档,也是他的好友,在巡回演出,颇受好评.一次偶然的机会,唐成功的扮演了一个小角色,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做替身的机会.他的表现很快受到老板的青睐,并获得了出演主角的机会,从此走红.他的好友也开始为影片配乐. 而这次电影的首映成功,更是把唐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峰尖.但和他搭档的女主角琳娜却是个只有美丽容貌,但说话声音吓人的演员.不仅如此,她还很狡诈,很有心机.被影迷围追的唐阴差阳错的上了凯西的车,身为舞蹈演员的凯西并不买大明星唐的帐,说唐其实仅仅是个小丑,并非伟大的演员.这句话很快得到了证实。

影片由无声变为有声,一瞬间,所有夸张的表演都成了滑稽之举,琳娜的声音也成了问题.但唐对凯西适时的浪漫表白,使他俘获了她的心. 情场得意,演场失意,他们公司首部有声电影首映笑场,使得所有人都提不起精神来.但毕竟离影片发行还有6个星期,凯西提议把影片改为歌舞片,并由自己给琳娜配音,这使得他们又看到了希望.如释重负的唐送凯西回家后独自一人在雨中起舞。

《雨中曲》的价值不单单在于歌舞的形式或是电影的内容,而是作为一部歌舞片,歌舞与电影的完美结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所有的结合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而又作为一部轻喜剧,所有的舞蹈均又兴奋愉快之时而起,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一个又一个高潮。

在这种情况下,歌舞更具有表现力。

片中的歌舞没有人工强加的痕迹,都是在一个长镜头中先演后跳,非常自然。

单拿舞蹈来说,片中的几段舞,场场经典.尤其是那场雨中的舞蹈和结束前通过想象蒙太奇做出来的大型歌舞剧.雨中舞蹈时,从唐把凯西送回家的镜头开始,到凯西关门,到唐起舞,到遇见警察,再到离开,一气呵成,不加雕饰,如此自然,如此投入,如此随意,不愧是经典中的经典;结束时的舞剧并不突然,却多少有些意外,宏大的场面,有趣的情节,把舞剧展现到极致,就算抛开这些不算,单从舞蹈技巧上讲,这都是难度很大的舞蹈,居然会把这种舞蹈演成一种艺术,让人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才华和能力.跳舞的场景,大多都是单一的镜头,没有剪切和拼接,2-3分钟的高难度舞步,演员汗流浃背却神情自若,大气不喘.我们应该为这样的舞蹈而鼓掌致意。

一切都很顺利,但在影片即将发行之际,却让丽娜知道了凯西为她配音的事,小心眼的琳娜无法忍受这样的'欺骗",竟要求凯西为她永远配音.发行当天,琳娜却意外提出要唱一首歌,唐为了揭露丽娜,答应让凯西在后台配唱.随着"雨中曲"舒缓优美的音符缓缓流动,幕布被慢慢拉开,所有真相都大白于天下。

《雨中曲》的主线是唐角色的成功和凯西的高潮式上位。

这是好莱坞和百老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一部歌舞片,也不大可能去超越戏剧生活的范畴去探讨人文关怀,但时代背景,默片时代的终结和最早的有声电影——歌舞剧时代的到来,给《雨中曲》更多设置冲突的机会。

在这场时代变动中,有三个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一是主角唐纳德,他因为扎实的功底和善变的思路涅槃重生;二是琳娜,她的心计钻营最终也没有敌过自己的愚蠢和时代的变迁;三是凯西,她以一种戏剧式的方式,在唐纳德的护航下用公主般的姿态驶进了暗礁丛生的好莱坞。

看到那个年代的电影,由衷的感叹,好莱坞造梦的能力。

精美华丽的服装,技艺出众的演员,眼花缭乱的舞蹈编排,真是一个梦工厂。

那个时代的舞蹈演员技艺也很出色,跳起舞来那么娴熟,似乎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总而言之,一部赏心悦目的传统好莱坞歌舞片,只看舞蹈,就足够了。

然而,一直没有明白的是,“雨中跳舞”的场景其实在戏中只占很小的部分,而影片中精彩的歌舞也不止那一段,为何偏偏影片就以“雨中曲”命名呢?只能说,“Singing in the Rain”这旋律太深入人心,唐的雨中独舞太偶像。

有声电影转无声电影是个讲不尽的话题。

说它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一点也不为过。

影片中就用了很多诙谐的方式讲了那个时代的变化。

首先是剪辑的变化。

无声电影因为不受念台词的声音制约,剪辑电影的自由度很大。

但有声电影出现的初期,是采取声影同步录制,这对于剪辑来说是一次挑战,要剪辑镜头的同时保持声音的连续性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于是,技术精湛的剪辑师大多收起了自己的锋芒,一刀不剪。

制片厂的老板在派对上展示的一段实验性质的有声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经过剪辑。

其次,新老明星的交替用来形容无声电影转有声电影时期的好莱坞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成名是一场追逐浮华的梦。

这个技术革新的时代,默片巨星一夜陨落,无名小咖瞬间崛起不是传说。

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对演员的表演风格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默片没有对白,对话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要靠演员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递。

但电影有了声音,复杂的剧情只需两三句对白就可交代清楚,从前那套表演方法反而显得浮夸造作唐如果不是早年的积累,恐怕还要大费周章才能保住胜利果实。

很多默片时代的巨星就因为无法转变自身的表演方式而让自己的演绎生涯走向了末路。

演员的声线也是一样很重要的因素。

片中出现了决斗骑士的男女主角共同接受语言大师训练的场景。

演员要学习如何吐字圆润清晰。

虽然说话的腔调和技巧可以后天练习,但嗓音却是天生的。

有的演员声线太不动听,或者于个人气质很不吻合,都制约了他们戏路的拓展。

相反,一群年轻声音悦耳的演员就轻易上位。

加上有声电影出现不久后,电影就迎来了歌舞片的鼎盛时期,对演员的声音要求更加高。

正如能唱会跳凯西代唱代出头,而红极一时的琳娜却因自己扁平的声线毁掉了演艺事业。

事实上,声音不动听的琳娜被淘汰,就是好莱坞的典型策略。

试想如果背后配音的不是美女而是一个钟无艳,电影公司老板会顺利同意男主角的意见,让女主角更新换代吗?好莱坞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漂亮的大舞台。

还有就是剧本的改进。

还记得唐在戏中戏里说:“I love you. I love you. I love you.”时,电影院的观众说了一句:“写出这么烂对白的人都有钱拿吗?”默片时期对白的作用被降到了最低,最多偶尔在字幕上写两三句简短的话。

于是,从来没有人想过琢磨对白,台词粗糙单调可想而知。

但是有声电影可不允许编剧这样胡闹下去,为此他们开始挖空心思写金句。

到戏中戏《舞之骑士》上映时,枯燥的对白已经变成了富有韵味的歌词。

这部电影属于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现在的人们很难再用同样的耐性,来拍这么一部既细腻又豪华的歌舞片了。

唐在跳那段著名的“雨中舞蹈”时,正发着40度的高烧。

而女主角凯西则一开始根本不会跳舞,为了拍这部电影跳到双脚血管爆裂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那时歌舞片背后所蕴含的精神。

无论是唐的搭档的独舞“Let them Laugh”,还是他的双人舞,以及加上凯西的那支“Good Morning”三人舞,都可称为舞坛的佳作。

音乐也是一流的,耳熟能详的“雨中曲”,温柔缠绵的“Would You”,还有欢快活泼的“Good Morning”。

这是一部划分时代并且集歌舞片之大成于一身的歌舞片,不仅如此,它还是一部优秀的喜剧,同时情节亦贴合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的历史,显得很有进步意义。

现在还有如此优秀的集最佳喜剧、最佳音乐、最佳导演、最佳舞蹈、最佳男女演员于一身的歌舞片吗?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只属于那个时代的奇迹!
我爱这部电影,有了烦心的事情总会去看看唐那段潇洒的雨中舞蹈。

烦恼虽然不会因此而烟消云散,但现学现卖地小跳几步总会让我想开不少。

这大概就是歌舞片的灵魂——它总是教人快乐,心情轻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