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名著导读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名著导读练习

《名著导读》知识梳理《论语》1.《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

3.《论语》全书共分20篇。

在形式上,有的是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有的采用问答的形式,也有的是交谈的形式,还有少量的夹叙夹议性的。

4.《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仁”堪称全书的统率。

但孔子对这一思想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

5.“克己复礼”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6.《论语》对后人的启发主要在三个方面,即治学、从政、修身养性。

7.解释下列言论中所包含的孔子的思想:(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

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代表了孔子为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表明了孔子举一反三式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家》1.一般认为,《家》和《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品,而他晚年所写的散文《随想录》则是真诚反思“文革”的作重要的作品之一。

2.巴金的《家》《春》《秋》等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3. 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小说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全面展示了一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这种艺术结构与《红楼梦》类似。

4.《家》中的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

他向婢女鸣凤表示爱情的行为具有受五四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

5.作为家里的长房长孙,觉新(人名)养成了委曲求全顺从懦弱的性格,但另一方面,他也信服个性解放的新理论,于是这个人物具有了人格分裂的悲剧性。

6.《家》中还刻画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次要人物,如敢于以死抗争的纯洁的丫鬟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苦果的梅芬,善良厚道的瑞珏,专制家长高老太爷,败家子克定,荒淫的假道学冯乐山等等。

7.《家》虽然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青年的生活和情感,但其中体现的那种对理想的追求,那种使命感,那种青春的热情和奋斗精神正是现代生活所缺少的,这正是巴金小说对当代青年的意义。

《红楼梦》1.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其祖父曹玺、父亲曹頫世袭江宁织造,极受康熙赏识,是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极盛而衰的过程,很多人认为这种人生经历与《红楼梦》中贾府的盛衰非常相似。

2.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80回和高鹗的后40回续书的总称。

续写的部分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但高鹗所写出的宝黛悲剧结局却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3.对于《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小说开篇作了说明,即追悔已往人生,纪念当日“行至见识皆出我之上”的女性。

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中,是作者悲悼的主要内容,也是小说的主线。

4.请指出下列语言各出自《红楼梦》中的哪些人物之口并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

(1)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人物:贾宝玉性格特征:追求随心所欲、率性自然的生活。

(2)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些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人物:薛宝钗性格特征:世故,冷峻,识时务(3)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人物:王熙凤性格特征: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五辣俱全”,即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4)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人物:林黛玉性格特征:敏感细心、自尊自爱、多愁善感《三国演义》1.《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体体小说之一,它的编撰者为罗贯中。

2.三国故事在史书《三国志》中有完整的记载,在宋代的讲史平话中,就有了“说三分”的类别,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已经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情节的基本轮廓。

3.《三国演义》以时间为顺序,交错叙述蜀国、魏国、吴国三国形成的历史,表现了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

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尊刘的倾向,这一思想的历史根源在于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现实依据在于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其实质在于拥美德、反暴政。

4.《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5.罗贯中在对三国故事的描写时采取了全景式的叙事方式,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反思三国历史,塑造了一系列英雄豪杰的形象。

在书中,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反复表明“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表现了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社会观。

《堂吉诃德》1.《堂吉诃德》的作者是西班牙(国籍)作家塞万提斯(人名)。

这部作品产生于时期,这种时代背景与作品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喜剧感有一定的关系。

2.《堂吉诃德》叙述了西班牙的一位乡绅堂吉诃德·德·拉·曼恰(人名)因为读骑士小说而将自己幻想成一位骑士,他带上幻想做海岛总督的农夫桑丘·潘莎(人名)开始了一段游侠冒险之旅,直到大学生加尔拉斯(人名)装扮成“白月骑士”与之决斗,才让他停止游侠活动。

3.《堂吉诃德》主人公的经历折射出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

4.骑士小说风行于15、16世纪的西班牙文坛,塞万提斯借用这种体裁,最终是要达到讽刺骑士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目的。

5.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目的和方法、主观和客观、愿望和效果的矛盾和对立。

6.人们常把“含泪的笑”看做近代喜剧的审美特征,正是因为喜剧与悲剧、滑稽与崇高、可笑与可爱存在于同一人物身上,才形成了这种艺术效果。

《呐喊》1.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

答:狂人:“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等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能写一句即可;个别字有出入,但不影响意思亦可。

)2.鲁迅在东京留学时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答:学医是为了拯救被庸医所害的病人,促进国人对维新的景仰,战争时就去当军医。

后来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心灵,所以弃医从文。

3.请写出《呐喊》中收集的几篇小说。

(列举一个1分,共5分) 答:《狂人日子》、《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

4.王胡、水生、王九妈、华大妈、仲密夫人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阿Q正传》《故乡)《明天》(药)(鸭的喜剧》5.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答: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地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莫名其妙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

(举一实例即可)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6.吴妈、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绰、夏四奶奶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阿Q正传》《风波》《社戏》《端午节》《药》。

7.赵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阿Q正传》《风波》《故乡》《药》《明天》。

8.华老栓、陈老五、赵七爷、红鼻子老拱、六一公公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药》《狂人日记》《风波》《明天》《社戏》。

9.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药》《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阿Q正传》。

10.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1)《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兔和猫》。

11.宝儿、宏儿、阿发、六斤、小尼姑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明天》《故乡》《社戏》《风波》《阿Q正传》。

12.华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钱太爷、蓝皮阿五、监督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答:《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明天》《头发的故事》。

13.《狂人日记》中狂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狂人性格的特点,首先便是有才气和狂气。

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

他洞察封建礼教的本质,“这历史没有年代,……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性格的又一特点,是他充满了义勇和正气。

早在20年前,他就把象征封建统治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

20年后,他又质问吃人者:“吃人的事,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性格的另一特点,是充满理想和信念。

他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社会。

由此可见,狂人在未狂之前,便是一位敢于斗争的战士,致狂之后,他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更加昂扬。

14.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答:《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反映时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体裁家的姿态不断创新。

15.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一些“曲笔”,那么,什么是“曲笔”?请结合《药》加以分析说明其作用。

答:曲笔: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

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