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5-6-2014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5-6-2014


三、粒状珠光体形成机制
1、粒状珠光体的形成 在特定的奥氏体化和冷却条件下,可形成粒状珠光体 特定条件: 特定条件:
( a )奥氏体化温度低 (Ac1+10~20℃) ,保温时间较短,即
加热转变未充分进行,此时奥氏体中有许多未溶解的残留 碳化物或许多微小的高浓度C的富集区 ( b ) 转变为珠光体的等温温度要高,等温时间要足够长 (Ar1-20~30℃),或冷却速度极慢( 10~ 20℃/h),这样可
化不完全,故一般球化前需正火处理。
§4-3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和组织形态
亚(过)共析钢中的珠光体转变情况,基本上与共析钢相
似,但要考虑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的析出。 一、伪共析转变
冷却速度较大时,非共
析成分的奥氏体被过冷到 伪共析区后,不析出先共 析相,而直接分解为铁素 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2)珠光体的片间距离S0
在片状P中,一片铁素体和一片渗碳体的总厚度 ,称为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用S0表示。
S0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有关,可用下面的经验公式表示: ΔT……过冷度(K) 形成温度越低,S0越小。
8.02 104 S0 ( A) T
S0的大小取决于珠光体形成温度的原因,可以用碳原子扩 散与温度的关系 、 界面能与奥氏体与珠光体间的自由能之差 来解释。 形成温度降低,碳的扩散速度减慢,碳原子难以作较大 距离的迁移,故只能形成片间距离较小的珠光体。 珠光体形成时,由于新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的形 成将使系统的界面能增加,片间距离越小,相界面面积越 大,界面能越高。增加的界面能由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 能之差来提供,过冷度越大,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差 别越大,能够提供的能量越多,能够增加的界面面积越大, 故片间距离就能减小。 G VGv S VGs
2、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
析出量与碳含量和冷却速度有关。wc高,冷速越大,少
形核、长大过程。 晶核大都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晶核与一侧的奥氏体晶粒 存在K-S关系,两者之间为共格界面,但与另一侧的奥氏体 晶粒则无位向关系,两者之间是非共格界面。
亚共析钢成份
晶核形成后,与F接壤的A的C%
Cγ -α 将增加,在A内形成C的浓度梯
度,从而引起碳的扩散,为了保持 相界面C%平衡,即恢复界面奥氏体 的C的高浓度,必须从奥氏体中继 续析出低C的铁素体,从而使铁素
体晶核不断长大。
3、先共析铁素体的长大方式
当 转变温度较高 时: Fe 原子活动能力较强, 非共格界面 迁移比较容易,故铁素体向无位向关系一侧的奥氏体晶粒长 大成球冠状. •当奥氏体的C%较高时,铁素体将连成网状, •当奥氏体的C%较低时,铁素体将形成块状。 •如果奥氏体晶粒较大,冷速较快,先共析铁素体也可能 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
W2C、VC、Cr7C3和TiC。
0.2%C-4%Mo钢在650℃保温2h后的组织
二、珠光体的晶体结构
1、珠光体相变的位向关系
通常P 均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核,然后向一侧的A晶粒内长大成
珠光体团,P团中的F及Cm与被长入的A晶粒之间不存在位向关 系,形成可动的非共格界面,但与另一侧的不易长入的A晶粒 之间则形成不易动的共格界面,并保持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典型的扩散型相变。
§4-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 一、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根据Cm的形态不同,珠光体分为片状P、粒状P和针状P
1、片状珠光体
渗碳体呈片状,是由一层F和一层Cm层紧密堆叠而成。
(1)珠光体团
片层排列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团 ( 珠光体 领域或珠光体晶粒 ) 。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可以形成几个 珠光体团。
(A,F,Cm)共存,过冷A的C浓
度不均匀. C浓度分布情况:与铁素体相 接的奥氏体 C浓度Cγ-α 较高 , 与渗碳体接触处的奥氏体的
γ
C浓度Cγ-cem较低。
在 奥氏体 中产生了 C 浓度差, 引起了C的扩散
4、珠光体转变的分枝机制
•P 中的渗碳体,有些以产生
枝杈的形式长大。渗碳体形核
后,在向前长大过程中,不断
片状渗碳体的球化过程,是通过渗碳体的断裂、C的扩散进行。 过程:
片状P转变为粒状P的金相照片
左图为部分球化;右图为全部球化

其它球化机理 调质形成球状珠光体 碳化物自M中析出经聚集、长
大而成

影响球化的因素:

塑性变形会增加F和渗碳体中的位错和亚晶界数量, 可促进渗碳体球化。
碳化物形态:网状碳化物一般也会断裂和球化,但球
GSE’:先共析F析出区 ESG’:先共析Fe3C析出区 G’SE’:伪共析转变区
G’
伪共析组织。
先共析与伪共析组织形成范围
二、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
Ⅰ Ⅱ
G ’
GSE’:先共析F析出区 ESG’:先共析Fe3C析出区 G’SE’:伪共析转变区
先共析与伪共析组织形成范围
1、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态 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三种形态,网状、块状 和片状(针状)。
§4-2 珠光体形成机制 一、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P 相变的驱动力来自于
新旧两相的体积自由能之
差。 相 变 的 热 力 学 条 件 是 “要在一定的 过冷度 下相 变才能进行”。
二、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1、珠光体相变的领先相 珠光体形成的领先相,可以随相变发生的温度和奥氏体成分 的不同而异。
•过冷度小时Cm是领先相;过冷度大时F是领先相。
•在亚共析钢中F是领先相,在过共析钢中Cm是领先相,
而在共析钢中Cm和F作领先相的趋势相同。但一般认为
共析钢中P形成时的领先相是Cm.
2、珠光体的形成机理
γ(0.77%C)
(面心立方)
→ α(~0.02%C) + Cem(6.67%C)
(体心立方) (复杂单斜)
3.特殊形态的珠光体
当钢中加入合金元素时,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原子M可能取代 渗碳体中部分铁原子,形成(Fe,M)3C合金渗碳体,也可能 形成MC、M2C、M7C3、M23C6等合金碳化物。 P的组织形态仍然主要是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两种。但同 时有一些特殊形态的P,如碳化物呈针状或纤维状的P。
•针状珠光体 当钢中含有一定数量的 Cr,在转变温度较低时, 可形成针状珠光体,其组 织外形呈黑色针状,整体 呈冰花状。
3、片状渗碳体的球化过程
渗碳体片中有位错存在, 并可形成亚晶界而引起渗碳 体断裂。 在 片状渗碳体亚晶界处 存
与坑壁接触的固溶体(F或A)具有 较高的C浓度,将引起C在固溶体中 的扩散,并以渗碳体的形式在附近 平面渗碳体上析出
在表面张力,使该处易形成
凹坑 。在 凹坑两侧的渗碳体 与平面部分的渗碳体相比, 具有 较小的曲率半径 ,导致 溶解度较大。
为了保持亚稳定平衡,凹坑两侧 的渗碳体尖角将逐渐被溶解,而 使曲率半径增大。
•曲率半径增大又破坏了此处相界面表 面张力(γcem-a-γcem-cem) 的平衡 。为了 保持表面张力的平衡,凹坑将因渗碳 体继续溶解而加深。
•在渗碳体片亚晶界的另一面也发生上 述溶解析出过程,如此不断进行直到 渗碳体片溶穿,一片成为两截。 渗碳体在溶穿过程中和溶穿之后, 又按 尖角溶解、平面析出 长大而向球 状化转化。 这种片状渗碳体断裂现象,在渗碳 体中位错密度高的区域也会发生。
能使渗碳体成为颗粒(球)状,即获得粒状珠光体。
形成特点 粒P形成特点:
粒状P的形成 也是形核及长大过程
晶核主要来源于非自发晶核。 在共析和过共析钢中,粒状P的形成是以 未溶解的Cm点
作为相变的晶核,它按球状的形式而长大,成为F 基体上
均匀分布粒状Cm的 粒状P组织。
2、渗碳体的球化机理
粒状渗碳体,通过加热过程中片状渗碳体球状化获得。 根据胶态平衡理论,第二相颗粒的溶解度,与其曲率半 径有关: 渗碳体的尖角处曲率半径小,溶解度高→附近的固溶体具有 较高的 C 浓度 ,而靠近 平面处 (曲率半径大)的固溶体具 有较低的C浓度→引起了C的扩散,因而打破了碳浓度的胶 态平衡 →结果又导致尖角处的渗碳体溶解 ,而在 平面处析 出渗碳体(为了保持C浓度的平衡)。如此不断进行,最后 形成了各处曲率半径相近的球状渗碳体。
(3)片状珠光体的分类
根据片间距离的大小,通常把珠光体分为: 普通P: S0=150~450 nm,光学显微镜下能清晰分辨出片层
结构;Ar1-650℃
索氏体S: S0=80~150 nm,光学显微镜下很难分辨出片层结 构;650-600℃
屈氏体T: S0=30~80 nm,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片层结构。
变的晶核。 片状形核的原因是: • • • 新相产生时引起的应变能较小; 片状伸展时获得碳原子的面积增大; 片状形核时碳原子的扩散距离相对缩短。
(2)长大
珠光体形成时,纵向长大是渗碳体片和铁素体片同时连续向 奥氏体中延伸;横向长大 是渗碳体片与铁素体片交替堆叠增多。
3、珠光体转变时碳的扩散规律
P刚刚出现时,三相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 5-6 )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第四章 珠光体转变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 A1 以下比较高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转变,共析碳钢约在 A1~500℃温度之间发生,又称 高温转变 。
A(0.77%C) → F(0.0218%C) + Fe3C(6.69%C)

珠光体 Pearlite (符号:P) F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Fe3C 机械混合物
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类片状P 相似,只是片间距离 不同而已 600以下a
珠光体形貌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索 氏 体 形 貌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托 氏 体 形 貌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P
S
T
2、粒状(球状)珠光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