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的生态方法(1)

设计的生态方法(1)

设计的生态方法(1)
简介:这里介绍的是某些生态设计的衡量标准。

然而,要提醒设计者的是,生态设计不只是满足这些标准,而是要尽量全面的确保一个设计: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的不可再生能源产生最小的系统影响(或者产生最大的有益影响)。

关键字:设计生态绿色方法
一、简介这里介绍的是某些生态设计的衡量标准。

然而,要提醒设计者的是,生态设计不只是满足这些标准,而是要尽量全面的确保一个设计: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的不可再生能源产生最小的系统影响(或者产生最大的有益影响)。

生态设计牵扯到对设计的整体考虑,对被设计系统中能量和材料的慎重使用。

通过设计、努力减少这种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牵扯到被设计系统中从原料到废弃物的周期。

我们可以在一套包括建设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框架里,构筑这些需要考虑的要素。

这些相互作用类似一个开放系统的概念。

基于以上要素,这些相互作用可被归纳为几种基本类型:
被设计系统的外部相互依赖性(系统的外部或者环境关系);
被设计系统的内部相互依赖性(系统的内部关系);
能量和物质的内外交换(对系统输入);
在一个设计的生态研究途径中,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所有这几方面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二、关键的衡量标准1.评估对建筑的需求:把使用者置于硬件之前考虑;评估提供内部环境系统保障的水平。

在对设计进行投资之前,从生态敏感的角度,评估设计要点、项目依据和使用者要求。

2.评估建筑用地:地段规划(例如建筑位置、凹凸轮廓、道路和铺装区域等)应该基于生态的土地使用方式。

建筑要布置在地段内,对所处地方的生态系统产生最少的破坏和影响的部分。

结合有当地特色的动植物种群,提高地段的生态价值。

评估风对当地的影响:减少风对步行者和周围建筑影响。

检验对其他建筑的阴影遮挡;确定建筑在地段中的位置,要避免存在的对附近建筑和地段的遮挡。

建筑的体形可以基于地段的日照包络线,从而避免对附近的地段潜在的阴影遮挡。

这一点影响到比邻地段潜在的太阳能应用以及温带气候地段的越冬情况。

检验室外噪音:通过设计,保证暴露的最近的居住建筑室外的噪音强度,低于一天中早晨7时至夜间11时中任何时段的背景噪声水平不少于5分贝,并且不超过至夜间11时至次日早晨7时中任何时段的背景噪声水平。

3.评估建筑的属性:加入材料的完整再生周期和再生可
能性因素,考虑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用到的材料里体现出的能量价值的作用。

考虑地方性材料在建筑主要构件中的作用。

评估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检验建筑生成物中材料和能源流动带来的环境影响。

评估自然资源消耗量和再生材料:具体安排材料来考虑自然资源枯竭(例如木材/来自可持续资源的木材产品)。

适宜条件下破损材料的再利用。

评估危险材料:在任何可能的、无法获得经济的可供选择方案的场合,避免具体使用已知的危险材料(如木材防腐剂)。

评估建筑施工的影响:建筑施工操作不应当导致地段内以及附近地段的生态系统破坏。

一个"可持续"的设计的长期成功,也需要对施工、委托和建筑使用的控制予以格外的重视。

需要承包商写进合同的环境操作包括:发展及实现一个该工程的环境方案;尽可能减少废物;充分利用能量及其他资源,防止污染;尽可能利用再生或可再生材料或部件;尽量减少交通需求(包括运进/出材料);合理地处理不可避免的废物,包括完全服务从有关法规。

工程结束时清理现场。

摘要:冰蓄冷和水源热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两种技术如能结合在一起,将带来更大的节能效益。

本文介绍了冰蓄冷技术与水源地泵技术在北京天创世缘工程中的应用,
本工程已于XX年9月和11月分别进行了夏季和冬季工况的调试。

并与常规冷热源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

关键词:冰蓄冷水源热泵节能
冰蓄冷和水源热泵技术均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冰蓄冷技术主要为了平衡电网的昼夜峰谷差,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向蓄冰设备蓄得冷量,在日间电力高峰时段释放其蓄得的冷量,减少电力高峰时段制冷设备的电力消耗,是电力部门“削峰填谷”的最佳途径。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这项技术,目前已有一些建成的工程项目。

由于电力部分实行了电力峰谷差价,使得用户可以得到一定的运行费用省。

由于我国电网峰谷差日益加大,在华北地区的峰谷差已达到40%,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因而使电力负荷侧的管理难度也日益加大。

近年来,每逢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的夏季高温时节,这一情况就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力推广蓄冰技术势在必行。

水源热泵技术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可以将低位能源搬运到高位能源的技术,它可以大量利用自然界可再生的能源,如地下水、地热水、土壤、江河湖水、工业废水等其中储存的大量低位的能源,通过少量的电能,将其转化成高位的能源供我们使用,其能效转化比可达到4:1,即消耗1KW的电能可以得到4KW的热量,其中另外3KW的热量
来自免费的能源。

采用水源热泵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用户的能源使用费用,同时也大量取代燃煤锅炉,解决了环保的压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项技术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得以广泛地应用,在我国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方兴未艾。

但是,这两种相对独立的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冰蓄冷技术只能应用于夏季空调季节,可起到削峰填谷的效益。

但冰蓄冷技术无法提供冬季的采暖,对于具有采暖需求的用户来讲,该项技术就显得无能为力。

同样,水源热泵技术虽然可以同时提供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但却无法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蓄得冷量,以起到削峰填谷的功效。

对于普通的建筑物,尤其是大型商业建筑,其制冷负荷往往大于采暖负荷,而这两项技术的结合,即可利用水源热泵技术同时满足制冷和采暖的需求,又可采用蓄冰技术进行电网的削峰填谷。

即使用户使用到了廉价的采暖方式,又解决了污染问题,还为电网的昼夜平衡作出了贡献,可谓一举多得。

在汲取了国外大量先进技术的同时,我国第一个水源热泵与蓄冰技术相结合的工程----天创世缘已经于XX年9月在北京顺利完工。

天创世缘的成功,标志着这两项技术已经可以成功地嫁接在一起,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