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爱玲专题剖析

张爱玲专题剖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李鸿章
张佩纶 李菊耦
张志沂黄素琼 张爱玲 张茂渊





繁花凋落的家族,实际上是很可悲的。尽管物质生活上还有 前朝的富丽繁缛,却总像蒙了灰的铜饰,窗外的阳光再怎么照进 来,也反射不出一点有生机的光芒来。 从政治上退出主流地位,就意味着永久地走入灰色地带。 在民国初年,有成千上万这样的家庭,如百足之虫,死而不 僵。出身无用了,失却了上进之阶,家族的二代后裔靠祖产虽还 能锦衣玉食,但却是坐吃山空。 在角落里,他们或醉生梦死,或牢骚满腹,或惊恐不安。 很少有人能绝然奋起。 席卷中国的种种新潮流,在老屋子里看去,都是玻璃窗外的 风景——缤纷多彩那都是别人的。 最可怜是大宅门内第三代的孩子们,从小就看得见外面明丽 的天地,却冲不出、飞不走。 ——血缘的线,身世的索,牵住了他们。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我的天才梦》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 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花凋》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文学传奇 才女的才华几次大热大冷、祖师奶奶;
作家文学创作自身的传奇特质。 张爱玲很有才华,三岁背唐诗,7岁就开始写小说。十几岁读 《红楼梦》、《西游记》。小学就写三角恋爱小说,在同学中 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中学时候,就跃跃欲试进行正规的创作。 这个时候,她已经初步显露了她的文学个性。比如,她喜欢当 时的通俗小说,喜欢言情小说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喜欢张恨水 小说。她还尝试着创作了鸳鸯蝴蝶风格的小说《摩登红楼梦》, 作品一共五回,写秦钟儿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杭州,自由恋爱 结婚,但是经济困难,非常悲伤,后来贾母带着宝玉等人到西 湖看水上运动会,吃冰淇淋。令人吃惊的是,小说的语言酷似 《红楼梦》,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这种大家族的生活,特别是那种中西文化 的混合杂交,那种没落、破碎的家庭氛围,对 张爱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金钱的作用、人性 的自私、情欲的膨胀,这些张爱玲从其家族生 活中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虽然不幸,但也成 就了她的少年早慧。生活腐朽的父亲的家犹如 古墓,母亲则自顾自浪迹天涯,张爱玲只有跟 姑姑住在一起,这个家充满着小市民世俗人生 的生活气息。 传奇的家世使作家对人生、生存产生了深 切的苍凉感悟。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十余年来,她以他的壮志为她的壮志, 他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她的痛苦为 她的痛苦。然而,每当他睡了,她独自 掌了蜡烛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 个人的事来了。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 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他活着,为了 他的壮志而活着了。他知道怎样运用他 的佩刀,他的长矛,和他的江东子弟兵 去获得他的皇冕。然而她呢?她仅仅是 他的高亢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回声, 渐渐轻下去,轻下去,终于死寂了。”








张爱玲的父亲,就是转型期典型的豪门二代。而张爱玲,则是那些 面容苍白的老宅孩子们之一。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1896—1953),别号廷重。从廷重的生 卒年份来看,他恰是跨越了中国近现代巨变的一个人。时代在上演轰 轰烈烈的正剧,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个福音,而对旧官宦家族遗孑的 张廷重来说,却不折不扣是一场个人悲剧。 李菊耦在清末的十几年间,经历家国之变,心理上有一个强烈的 反激。昔日娘家的尊崇,夫婿的未展之志,都化为她望子成龙的心切。 这位通晓诗书的母亲,教子甚严,背不出书就打。但常规的仕途, 到此时已走不通了,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 张廷重为做八股而学的一肚子学问,完全成了无用。 他的一生也就如失舵之舟,再也没能找到方向。 父亲张廷重种种不合时宜的举止,张爱玲在幼时便有很深印象— —那是一个神态沉郁的夫子,终日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 一气到底,末了拖起长腔一唱三叹,算是作结。然后沉默踱步,走了 没两丈远,又起头吟诵另一篇。听不出那是古文、八股范文、还是奏 折,总之从不重复。 末世人物有他们割舍不了的精神寄托,但是就连小爱玲听着也觉 心酸,因为毫无用处。 他只能当遗少。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对人情世故的通达,使其产生了 宽容与悲悯——偶尔头顶出现一圈佛光。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却是一个纨绔子 弟。带着没落贵族的遗少气息,依靠 父亲遗产,过着那种放浪而腐败的生 活。摆贵族的架子,游手好闲,吸大 烟,逛妓院,朝花惹草。张爱玲的母 亲却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髦女性。学 钢琴,外语,裁服装,她自然不满丈 夫的做派,也不关心家事。所以两个 人矛盾很深。最后终于离婚。去了法 国。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婚姻爱情传奇 胡兰成、赖雅。在张爱玲成名之时,有一段传奇式的 爱情经历。这就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这种爱情生活 也足以反映张爱玲的性格。胡兰成是当时汪精卫政府宣传 部副部长,《中华日报》总主笔。比张爱玲大 15 岁。他是 个多情才子,风流倜傥,颇有文才,被张爱玲看作是知音。 两个人谈诗论文,情谊绵绵。张爱玲用 “欲仙欲死” 四个 字来形容她们之间的爱情。爱得天翻地覆,死去活来。就 象言情小说中的那种才子佳人的爱情。期间,胡兰成是有 妇之夫,还和武汉的一个不到 20 岁的女孩相恋,但是,张 爱玲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总之,虞姬感到,她生命的唯一 的价值,就是反射项羽身上的光 辉。虞姬在自己的生命的最后深 刻,萌生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容入了 非常现代的女性觉醒的内涵,思 想非常深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939年,张爱玲以远东考区第一名的成 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但是,因为欧洲 地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改入香港 大学。1940年张爱玲发表散文《我的天 才梦》, 文章开头几句就可以反映张爱 玲的性格: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对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悲剧,世人多谴 责胡兰成,为张爱玲惋惜。其实,这种爱情, 不宜用简单的道德尺度去衡量。胡兰成是汉 奸,只是政治问题,与爱情没有必然关系。 爱情是个人感情问题。晚清遗少的家庭使她 没有什么家国意识,她不在乎政治,而只在 乎人间情感,她缺乏爱,胡兰成似乎能给予 她爱,何况又是才子,是“知音”,这种才 子佳人式的情感大概也符合张爱玲的“审美 习惯”。胡兰成的那种情调和性格,是张爱 玲熟悉的、易于接受的。但是也预示着某种 没有结局的结局。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 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 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退色的时 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 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二、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蕴
(1)虚无的末世情绪
(2)世俗欲望的挣扎 (3)人伦情感的消解 三、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张爱玲的小说集 叫《传奇》,而张 爱玲的人生经历, 爱情选择以及死亡 方式,都带有一定 的传奇色彩。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家世传奇: 张爱玲( 1921-1995 ) 1921 年,出生在 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是李鸿章的外 曾孙女。他的祖父张佩伦是进士,曾任 督察院左副部御史。在中法战争中,由 于马尾战事贻误战机,被革职充军。放 归以后,任李鸿章的幕僚。并与李鸿章 的女儿结婚。后因与李鸿章政见不合, 告老还乡,与少夫人吟诗对句,过着官 场失意的隐居生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在中学的校刊上, 曾经发表散文、书 评,还有小说。小 说《牛》,《霸王 别姬》,这两篇作 品又完全是五四新 文学风格。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霸王别姬》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根本 不象中学生作文。它的心理深度和女性意识,即使是 现在的那些畅销的美女作家也未必达到。作品不长, 写虞姬与项羽最后的诀别。在项羽被围困垓(音该) 下的时候,虞姬不想和项羽一起突围,拔剑自刎。关 键是虞姬在自刎前的心理活动,被张爱玲写得非常深 刻。既有她对项羽的爱恋,又有她做为一个女性自我 生命价值的反思和觉醒。她从来的都是爱着项羽的, 她不想和项羽一起突围,也是为项羽着想,不想给项 羽填累赘,让项羽无牵无挂的突围。但是,同时回首 自己与项羽的这种爱情生活时候,又感到一个女人的 巨大悲哀,她没有自我,总是依附于项羽,一切都为 着项羽,即使将来项羽成为皇帝,她的命运又会怎样 呢?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在与胡兰成分手的时候,张爱 玲说: “我将只是萎谢了。” 此后张爱玲作品数量减少,再 没有最初的那种汪洋恣肆的才 华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952年张爱玲去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香港办事 机构。此后,张爱玲的名字在大陆文坛消失。60年代 以后,在台湾和其他华人文化圈中,张爱玲却影响日 益扩大,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爱玲的读者。 初到香港,张爱玲奉命写了两部反共小说。《秧歌》 《赤地之恋》等。这两部作品张爱玲自己也不看好, 但也有人评价比较高。认为《秧歌》仍然是优秀作品。 1955年张爱玲移居美国。1956年张爱玲与赖雅结婚, 而赖雅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戏剧家,1967年 赖雅去世。张爱玲对于他并没有爱情,只有感激。他 对于张爱玲融入美国社会有帮助,但是他的疾病也给 张爱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过着大隐隐于市的孤寂生活。直 到1995年去世。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 不那么痛快。——《传奇再版序》 回忆总是让人惆怅,而美好的过去只会 让人感到一切都已完了,过去的烦恼只 会让人烦恼。——《倾城之恋》 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 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 什么东西在。——《小团圆前言》

一、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 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 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 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奥, 你也在这里吗?” ——《爱》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也正 好爱着自己。——《爱》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 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小团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