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人励志故事600字精选
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绝大部分中国人饿得半死的
年代。
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
草根、树皮、
房檐上的草。
有一次学校拖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
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
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咯嘣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
1976年,他当了兵,从此和饥饿道了别。
从新兵连分到新单位时,精粉的小馒头,他一次就吃了八个,肚子里还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
炊事员对食堂管理员说:“坏了,来了大肚汉了。
”
后来,日子好过了,一上宴席,他却仍是迫不及待,生怕捞不到
似的吃。
好多朋友攻击他,说他吃起饭来奋不顾身,埋头苦干,好像
狼一样。
他一次一次牢牢记着,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响,眼光不恶,
夹菜时只夹一根菜或一根豆芽,像小鸟一样。
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见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复原样。
每当他从
电视上看到鳄鱼一边吞食一边流泪的可恶样子,马上就联想到自己。
当然,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他能成为一
个作家,是因为有个“右派”大学生说他理解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得了成千上万的稿费。
听说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贵到每天都能够吃三顿饺子的人,但大学生
用蔑视的口吻对他说: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
从此,他就知道了,只要当了作家,就能够每天吃三次饺子,而
且是肥肉馅儿。
那时,他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
为了能一天吃上三顿饺子,他写出了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后来被张艺谋导演看中,改编成电影《红高粱》,并且在西柏林国际
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结果,这部小说一下子捧红了三个人:张艺谋、
巩利、莫言。
他,就是作家莫言。
【篇二】
林肇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在持续创造“神话”:他45岁开始自学绘画,无师自通,短短几年时间,其炭精画作品在国内
外“走红”;他到过100多所大专院校,开办讲座;如今虽年逾古稀,
但壮志不减,立誓把自己创作的励志歌曲在全国唱响。
林肇泽今年已经72岁。
1957年,年仅17岁的他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在家务农。
他曾拉过船、抬过石头,还干
过两年灶匠、8年木工、5年机修工……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林肇泽
接触到了绘画。
1985年,林肇泽出差路过自贡,看见街边画摊上有人画炭精像,被深深吸引。
回到南充后,他买了大量专业书籍,潜心研究。
刚开始
学画时,因为市面上买不到专门绘制炭精画的画笔,林肇泽就琢磨着
做画笔。
把毛笔涂上胶水,等自然风干后,用剪刀剪出大大小小的笔尖。
没有大面积涂抹阴影的材料,他就在空笔杆里面塞上棉花,做成
涂抹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改进自己的绘画工具。
他无师自通,却很快创造出奇迹:1989年,林肇泽带着他的作品《肖像》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
的首届中国个体劳动者“光彩杯”书画摄影展,并获得了省级三等奖,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肖像》的特写。
2000年,四川民间艺术协会授
予他“一级民间艺术家(炭精画)”证书。
随后,他在南充市街头摆起
了画摊,专为别人画像,这个画就是8年。
林肇泽在巡回讲学和演讲中,从来不收讲义费。
他和家人花费的车旅费、资料费、房租费等,将近20万元,全部是自费。
他不但把摆摊画画挣的钱全部用光了,而且连子女给他的生活费也几乎耗尽。
如今,他和老伴依然生活在祖辈留下的小青瓦房里,几间小青瓦房又破又潮湿,与周边村民的“小洋楼”形成巨大反差。
在他家里,简单的几样家具还是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他的书桌也是两口木箱重叠而成,他的当家衣服还是在10多年前别人送给他的。